旅游目的地人为导致类危机属性构成:测量量表开发的视角.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60124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6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目的地人为导致类危机属性构成:测量量表开发的视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旅游目的地人为导致类危机属性构成:测量量表开发的视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旅游目的地人为导致类危机属性构成:测量量表开发的视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旅游目的地人为导致类危机属性构成:测量量表开发的视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旅游目的地人为导致类危机属性构成:测量量表开发的视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旅游目的地人为导致类危机属性构成:测量量表开发的视角摘 要在国内外学者对危机属性研究的理论基础上,文章以 2013年新疆巴楚恐怖袭击事件和 2014年昆明火车站砍人事件为具体研究案例,开发旅游目的地人为导致类危机属性的测量量表,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 3次验证性因子分析,探讨并检验此类危机事件的属性构成,然后关联这些属性维度对游客行为意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所开发的量表整体结构良好,信度和效度都处于较好的水平,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较好的适用性;可以认为旅游目的地人为导致类危机的属性构成基本包括了危害性、突发性、模糊性、机遇性、紧迫性、持续性、可能性和可控性等 8个维度;旅游目的地人为导致

2、类危机的各个属性对游客行为意图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同时,还对研究的理论意义、实践启示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危机属性;危机事件;人为导致;量表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6)08-0090-12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6.08.014 引言 旅游业是一个高度敏感和极度脆弱的行业1-2。在全球化背景下,2旅游目的地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其影响不仅波及危机发生地的常住民,也同样会影响现实与潜在的外部游客(包括国内游客和国外游客) ,进而影响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形象。特别是人为导致类危机事件,往往被看作是故意的,

3、并且是可以避免的,因此人们认为其情节更加恶劣,影响更加严重。近年来,我国人为导致类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危机中占特殊地位的恐怖袭击事件,更是以辐射迅速、损失巨大的形式出现3。如 2008年拉萨“3?4”事件、2011 年新疆“7?18”事件、2013 年北京“10?28”爆炸事件、2014 年昆明“3?1”砍人事件等。恐怖袭击是恶意行为的一种,目的是破坏目标国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体系,其后果在于会打击旅游者的信心,使旅游业发展失去基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恐怖袭击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4 。 因此,有效应对此类危机事件,并做好危机后旅游市场的恢复和振兴工作,是摆在旅游目的地政府

4、及相关旅游企业面前的现实挑战,也是政府部门危机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对旅游目的地人为导致类危机属性问题的研究俨然成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相关学者对危机属性的研究涉及较少,特别是在旅游目的地人为类危机属性的构成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鉴于此,本文在综合旅游目的地危机理论、危机属性理论、旅游者行为理论以及量表开发理论的基础上,开发旅游目的地人为导致类危机属性的测量量表,并以近年发生在国内的 2013年“4?23”新疆巴楚恐怖袭击事件和 2014年昆明“3?1”火车站砍人事件两个较典型人为导致类危机事件为具体研究案例,通过对两个案例的实证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归纳

5、此类危机事3件的属性构成,并验证所开发量表的稳定性和适用性,即同一量表是否能够对不同的旅游目的地人为导致类危机的属性构成进行测量。最后关联游客行为意图,进一步揭示此类危机事件的属性对游客行为的影响规律,以期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为认识和管理此类危机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照。 1 理论基础 1.1 危机和旅游目的地危机 韦氏词典对危机的解释是“转机与恶化的分水岭”5。 辞源对危机的解释有 3个:“潜伏的祸端” , “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和“危险的根由”6。因此危机在本质上具有消极和积极的双重含义。危机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维度。按照危机的产生根源,可以将危机分为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类。自然危机是

6、指大自然带来的危害灾难,不是由社会因素造成的,包括:地震、洪水、雪灾、飓风等;人为危机是指由人的某种行为引起的危机事件,包括:恐怖袭击、抢劫、政治活动、空难、交通事故、暴动等。一般而言,人们认为人为的负面事件更具有危险性,其后果更具灾难性7。作为危机的一种,旅游目的地危机是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危机事件对当地旅游业的影响8。世界旅游组织(WTO)把旅游目的地危机定义为“影响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信心,并会危及到该地旅游业持续正常运转的任何不曾预见的事件。这类事件可能以无限多样的形式在许多年中不断发生”9。亚太旅游协会(PATA)认为旅游危机是一种“能够完全破坏旅游业潜能的自然或人为的灾

7、难”10。还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目的地危机的概念4作出界定。本研究主要以 WTO组织对旅游目的地危机所下的定义为标准。国际上对于旅游目的地危机的研究起源于 20世纪 70年代,最早的一篇论文是 1974年 Mcpheter和 Stronge就旅游与犯罪问题进行的研究11。旅行研究协会(the Travel Research Association)也在 1974年开始关注危机事件,该协会把当年的年度会议主题定为“旅行研究在危机年代中的贡献” ,并在旅游科学和实践中首次引入了关于危机的重要研究课题12。在接下来对旅游目的地危机 40多年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集中于对特定危机事件的研究,具体

8、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危机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13-14;恐怖主义活动、犯罪活动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15-17;旅游与战争、政治动乱研究15-16;旅游与经济、金融危机研究18。同时,对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和危机沟通等领域的研究也逐渐增多19。 我国对旅游目的地危机的研究始于 20世纪 90年代,相对于国际上的研究起步较晚。在 2003年 SARS危机后我国学者才真正开始对旅游危机进行全面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对公共卫生事件20-21、自然灾害22-24等特定危机事件和危机管理25-26的研究。对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将其他领域的管理理论引入到旅游业,还有

9、通过建立一定的模型对旅游目的地危机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25。总的看来,我国对旅游目的地危机的研究有一定进展,但总体仍显不足。主要表现为:首先,对旅游目的地危机基础理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对旅游目的地危机的概念和范畴仍缺乏明确的界定;其次,对旅游5目的地危机管理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呼吁上,缺乏深层次的实证性研究和定量分析;再次,对特定危机事件的研究更多的局限于当地环境,没有从全局的角度看待危机管理问题,未能充分、全面地揭示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最后,对旅游目的地危机的影响、应对策略及战略防范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部分理论成果尚不能有效运用到旅游目的地危机的管理实践中。

10、1.2 危机属性 属性,即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质,是物质必然的、基本的、不可分离的特性,又是事物在某个方面质的表现。危机作为一种客观现象和客观结果,也必然有其独特的属性特征。它通常是在无预警状况下发生的一种情境,威胁组织的利益及基本目标,其发生具有惊异性、不确定性和处理时间有限性等基本属性特征,所以危机一旦发生,就必须迅速给以处理和控制,否则其影响和声势将蔓延至更严重的地步。 国际上对危机属性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 20世纪 60年代。根据Holsti和 Lerbinger的研究,危机事件的发生通常有以下 3个认定属性(标准):突发性、威胁性和决策时间短27-28。Deutsch 认为危机具有 4

11、种特性:包含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以致事件的发展可能有不同结果;必须做某种决定;至少有一方面的主要价值受到威胁;所作决定必须有时间限制29。Pearson 和 Clair整合心理学、社会政治学和科技结构等观点,提出了危机是关键利益相关者的认知及主观经验判断;发生几率低,却有高度的影响性与威胁性;由于成因、结果、解决方式混沌不明,导致群体心理的共享经验及信仰价值破灭或者丧失30。Kovoor-Misra等通过讨论 3种不同类型的危机,在对危机属性做进一步解释的同时,6还提出危机属性具有第一属性和第二属性之分,他们认为第一属性是能够描述所有类型危机的属性,第二属性是只能描述子类型危机或者一部分危机的属

12、性。其中模糊性、时间压力、机会和威胁是危机的第一属性;突发性、可能性和可预测性是危机的第二属性31。 国内学者对危机属性的研究则更少。目前能够见到的有孙志明从哲学角度对危机的概念和属性进行分析,从更宏观的视角观察分析危机现象及其本质,他认为对于不同的危机主体,其属性构成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32;张峰杰从危机管理的视角提出群体性危机事件的四属性模式(突发性、危害性、信息不全或失真性、双重性) ,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方案33;李蔚、杨洋等聚焦自然灾害类危机事件提出危机五属性模式(严重性、破坏性、危险性、持续性和可控性) ,其在类别和内容上与以往的危机属性界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只停留在概念提出阶段,并

13、未通过实证检验34。综上可知,学者们对危机属性的研究基本以企业管理和危机管理领域为主,其他领域则很少关注危机的属性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危机属性理论探索的广度和深度。此外,学者们对危机属性的研究探讨大多是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虽形成了一些基本观点,但相关的理论体系并不完善。这也说明,学界对危机属性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对危机属性的界定、特点、构成等基本问题尚未达成共识,对危机属性的相关研究方法还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如前文所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旅游目的地危机不仅具有一般公共危机的属性,而且其与旅游活动相互交叉的复杂性更易产生深层影响。那么,旅游目的地危机的属性构成到底是如何的,不同旅游目的

14、地危机7的属性构成又呈现何种特征和规律,这就成了旅游目的地管理者和研究者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命题。本文主要是从测量量表开发的视角,来研究旅游目的地人为导致类危机属性的构成特征和规律。 研究范式的类型划分中,实证主义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为研究的立足点。或者说,一切有效的知识必须以经验事实为基础,必须能够得到经验的证实。这里所说的经验是感性经验,具有公共可观察性并能通过测量加以量化,从而可以建立起科学所需要的客观性和精确性35。测量的作用主要是为了确定特定分析单位的特定属性的类别或水平。它不仅可以对事物的属性做定量的说明,同时还能对事物的属性做定性的说明36。Slovic 就利用了心理

15、测量范式模型对风险感知的不同维度进行了测量,他认为感知风险是可以定量化并且是可以预测的37。因此,本研究认为旅游目的地人为导致类危机作为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其属性构成是具有公共可观察性的,并且是能够通过测量加以量化的。本文采用量表开发的实证研究方法,将旅游目的地人为导致类危机的属性构成作为研究起点,通过测量旅游者的主观认知,探索被研究对象的规律性,进而确定其属性构成,期望以此为起点分析旅游危机目的地属性的影响规律,适度推进该领域研究的纵深化发展。 2 研究设计 2.1 量表的开发与设计 为了获取旅游目的地人为导致类危机属性的构成维度,本研究的量表构建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对近年来国内外

16、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找出尽可能多的测项和文献支持;(2)初步设计量表题项;(3)就初8步设计的题项进行专家访谈;(4)进行问卷前测,删除不适合题项;(5)形成正式问卷并进行市场调查,获取研究数据。 在旅游目的地人为导致类危机的属性测度上,本文以 Holsti27和Lerbinger28提出的危机三属性模式(突发性、威胁性、决策时间短) ;杨洋等提出的危机五属性模式(严重性、破坏性、危险性、持续性和可控性)34,以及 Kovoor-Misra等31学者的研究归纳出的 7个危机属性维度:模糊不清38、时间压力39、危害性40、机遇性41、突发性42、可预测性43和可能性44为参照,通过对以往学者所提

17、出的危机属性进行综合归类分析,并结合所选案例,将旅游目的地人为导致类危机的属性构成初步设置为 9种:危害性、突发性、模糊性、机遇性、紧迫性、可能性、持续性、可控性和可预测性。最后根据所假设的9个属性维度及相关研究成果形成若干基本测项,通过用具体案例进行实测,验证旅游目的地人为类危机是否具有这些属性特征。 在危机属性的问项设计上,笔者是在国内外学者对危机属性特征的阐释或界定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例如:Lerbinger45提出危机的属性特征包括 3点:突发性、不确定性和时间紧迫性。突发性是指危机的发生通常是令人猝不及防的;不确定性又被称为未知性;时间紧迫性是指管理层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降低危机对组织

18、所造成的损害,在高风险及高度不确定的状况下掌握情势不致恶化,所有的决定都必须在巨大的压力与焦虑下作出。Rosenthal 认为危机事件具有 4个特点:一是高度不确定性;二是事件演变迅速;三是事件的独特性使得人们无法照章办事;四是信息不全,小道消息流行46。Knight 认为危机的显著性特征一是9具有风险性;二是具有不确定性。所谓风险性,是指个人根据对事实的客观分类有能力计算出概率的情形。不确定性,是指人们不可能或无法对问题进行客观分类的情形47。笔者还参阅了国内外其他学者对危机属性特征所做的界定和解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和总结,以此为基础遴选并设计出每个测度的问项。 一般来说,游客

19、的行为通过游客行为意图预测更有效48。Baker 和 Crompton指出人们的行为可以从行为意图预测出,对行为意图适当地测量,所得的数据会与实际行为非常接近49。为了探究出旅游目的地危机属性与游客行为意图之间的影响机制,更好地预测游客行为,本文在开发旅游目的地人为导致类危机属性测量量表的基础上,关联游客行为意图。其中关于游客行为意图的测项主要借鉴 Zeithaml等的消费者忠诚度问卷,测试条目分别为到访意愿、优先选择和推荐意愿50。 2.2 量表的初步构成与检验 为检验所形成测项的适用性,笔者对 20位游客和 15位旅游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进行深度访谈,根据访谈结果剔除存在歧义和受到质疑的测

20、项,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初始问卷。然后将初始问卷交由旅游管理专业的一位博士生导师和两位博士研究生对问卷的合理性进行评定,得到预试问卷,共计 38个测项。用该预试问卷预调研了 200名游客,回收有效问卷 169份。通过对预试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来检验问卷结构及测项的有效性,分析中,筛选和净化测项主要参照以下标准:(1)变量在某一因子上的负荷量大于 0.4;(2)变量之间的交叉负荷很低;(3)同一测度因子中测项的内涵保持一致51。满足以上 3条,则测项保留。最后10剔除掉 7个测项,形成了保留 27个测项的正式问卷。 正式的调查问卷由 3部分构成:(1)旅游目的地人为导致类危机的8个属性测量维度(危害性、

21、突发性、模糊性、机遇性、紧迫性、可能性、持续性、可控性) ;(2)游客行为意图;(3)社会人口结构特征。问卷第一和第二部分采用李克特 7点式量表,分别为 1分(非常不同意) 、2分(不同意) 、3 分(有些不同意) 、4 分(一般同意) 、5 分(有些同意) 、6分(同意) 、7 分(非常同意) ;问卷第三部分采用单项选择的方式设问。旅游者的社会人口特征主要包括籍贯、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和收入状况等。 2.3 正式调研与数据获取说明 通过查阅 2000年以后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以及新疆 20002010年的国内旅游抽样调查报告发现,广东、陕西、北京、甘肃及河南是新疆的重要客源市场。20

22、10 年以后的云南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云南省的一级客源市场主要是沿海发达地区,包括广东、上海、北京等地;新兴客源市场则是黑龙江、山东、陕西、河南和安徽等省。综上可知,陕西是新疆的重要客源市场,同时也是昆明的新兴客源市场。因此,根据方便取样原则把陕西西安作为案例地进行调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问卷的正式调查实施于 2015年 3月,调研时间持续一个月。具体调查地点为西安市大雁塔南北广场和钟鼓楼两地。调查过程中首先询问被调查者是否了解新疆或昆明发生的危机事件,在确定其对新疆或昆明危机事件的了解状态后,再进行问卷的发放,并要求被调查者认真阅读问卷开头的事件回顾,以便形成一定的认知刺激,进而保证问卷回收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