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进城老人幸福感问题.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60327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进城老人幸福感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进城老人幸福感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进城老人幸福感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进城老人幸福感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进城老人幸福感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论进城老人幸福感问题一、区分“进城老人”与“留守老人” 、 “空巢老人” 关于“进城老人”这个概念,很多人会将“留守老人”和“空巢老人”与之混淆,笔者在百度搜索框内输入“进城老人”四个字,得到的却大都是“留守老人”和“空巢老人”的信息。 在马进帅的城市老人的孤独相一文中, “新城市老人”一词被首次提出,而这个概念,恰好帮我们定义了所谓进城老人是指那些由于子女关系由农村进入城市长期生活的老年人。 它包含这三方面的内容: 1、从空间层面上,进城老人是由农村生活空间进入城市生活空间。 2、从时间层面上,进城老人在城市居住的时间必须是长时期,至少一年以上,甚至是在此度完余生,与通常的短期进城游玩是有

2、区别的。 3、 “被动迁徙”是“进城老人”区别于“留守老人” 、 “空巢老人”的重要线索。进城老人中虽然也包含由于某些原因自己迁移到城市的老人群体,但这所占比例很少,绝大多数是随子女而来。 二、进城老人幸福感研究意义 老年人群体是一个时代的烙印,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可以看到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聚沙成塔,每个老人走过的人生之路汇集起来就是一个时代的恢弘巨著,他们用自己的年华铸就了这个时代的点滴,当他们老了,这个时代理应回馈最后能给予他们的温暖。 2研究老年人群体问题工作量之大难以想象,如果仅仅以年龄简单划分问题层次则显得过于笼统,我们知道,同年龄段群体因为生活水平差异、工作环境差异、教育层次差异

3、、身体健康差异,所表现出来的社会问题是不尽相同的。本文开头笔者就将“进城老人”与“留守老人” 、“空巢老人”的概念区分了出来,一来为了减少研究老年人问题的重叠性,二是为了更好纯粹地研究好“进城老人”群体的现状和问题。 “进城老人”群体的特殊性在于他们是介于被城市与农村所“抛弃”的角色,一方面由于无法独自生活而不得不离开土生土长的农村,另一方面进城与子女居住却因为环境不同无法融入城市生活,处于这样的矛盾之中,给老年人的身心带来了莫大的伤害。我们研究这个矛盾问题的意义不在于能否解决这个问题,而是通过展示研究成果能够呼吁更多的社会人士关注这个矛盾群体,帮助老人改善生活心态,能够以良好的生活状态安度晚

4、年。 从社会角度来说,研究进城老人幸福感问题迫在眉睫,这个问题侧面突出了城市与农村养老体制建设中的漏洞,城市有城市一体的养老政策,农村有农村一体的养老保障,但是却缺乏一套将城市与农村养老结合一体的完整体系。人们习惯于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往往只有精力充沛的青年和中年人为了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而选择不断在陌生的环境里摸索爬行,作为身心同时衰弱的老年人,为了生活却不得不选择离开熟悉的家园而将安适的晚年置于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城市,这种现状本身就是一种病态。 从情感角度来说,研究进城老人幸福感问题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3需要,问题既然已经出现在大众面前,选择忽视是对关注群体的漠视,而承担起社会责任的态度

5、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或许笔者的研究范围狭小、数据不够充分、研究理论缺乏、逻辑不够顺畅,但是作为大学生群体,能够有胆量和想法并施行以具体的调查行动,能够以青年之眼洞察社会、以青年之声倡议呼吁,这是对这个社会问题情感上的关注和投入。同时我们相信此次调查活动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在调查进城老人群体过程中,两个群体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就像一条互助的关系链,聚沙成塔、聚爱成峰,青年群体正在用自己的微薄力量关注这个社会问题。 三、盘点进城老人的“水土不服” 1、身体健康状况: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器官的衰老,老年人的身体情况成为决定其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大部分进城老年人表示其身体状况良好,没有什么太大的疾

6、病负担,但也有一部分老年人表示身体不好。其中不好的原因主要是慢性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骨质增生等,也有部分老年人表示来了城市后很容易上火。 “身体情况是仅次于经济收入的影响其社会适应的重要因素。 ”适应老年生活的难易程度与其身体健康状况存在显著性相关,即身体越好,就越容易适应老年生活。许多专家对老年人的调查都显示,适应老年生活的难易程度与个体的身体状况有显著的关联。 2、饮食适应状况:通过与老年人的访谈发现,大部分老年人表示适应,少部分来自南方的老年人表示不太适应北方的饭菜。老年人对饭菜的要求不高,能吃饱就行。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经历过较为艰苦的岁月,曾经的缺衣少食至今记忆深刻,所以感觉吃什

7、么都是好。老年人在饮食4上自主性较差,如果由自己做饭,事先则会征求子女或孙子女的意见,以他们的意见为主,自己一般不表态;如果由子女或老伴做饭,一般也不会对饭菜有过多的要求。 3、睡眠质量状况:睡眠对人的精神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身体健康、免疫系统、细胞的生长和修复、器官的排毒等。当人处于睡眠中时,大脑细胞完全休息,保养和恢复。良好的睡眠是拥有高品质生活的最基本保障。但是,大脑功能得到充分的随着人体的衰老,老年人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较之年轻人有明显差距,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明显缩短、睡眠质量显著下降、浅睡眠增多、容易受外界环境打扰等。在接受调查的被访者中,大部分老年人表示睡眠质量可以,但也有一

8、小部分老年人睡眠质量不好,影响其生活质量。而且,这一部分老年人均表示曾经或现在服用过一些促进睡眠的药物或保健品,但效果并不理想。调查数据显示,95%的老人都是浅度睡眠并且容易失眠。 四、六成农村老人不愿进城的现象背后 上述数据来自一份最新发布的报告。2015 年 6 月 6 日,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的“老龄社会公共政策挑战与治理创新”国际论坛上,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雄教授负责的课题组带来一份2014 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四成多的农村老人喜欢的养老方式是与子女同住。而超过六成的农村老人不喜欢进城养老。在各地区农村老人持不喜欢态度的比例中,东部是 69.5%,中部是

9、 68.1%,西部是 64%,东北部是 67.6%。 其原因展开如下: 1、城乡差异 5(1) 城乡文化的显著差异 19 世纪 20 年代,一位社会学家就曾指出:城市与乡村在当代文明中代表着相互对立的两极,城与乡各有特有的利益、兴趣以及特有的社会组织和特有的人性。农村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保守,城市则代表开放;农村代表贫穷,城市代表富裕;农村代表封闭,城市代表融合;农村代表节俭,城市代表浪费;农村代表老实厚道,城市代表更加势力;等等。 (2)城乡人际关系间的差异 城市人口流动频繁,交往面较大。在人际交往的作用下,城市人的性格特点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意识较强,注重个人价值的获取以及求新求异,但人与人

10、之间的感情比较淡漠,关系比较松散。与此相反的是,农村人口流动较少,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范围较之城市也更加狭窄。如此造就了农村人的个体意识薄弱,更加注重与他人的关系,表现为对血缘、地缘关系的重视以及安于现状的特点。再加之,城市以楼房的居住方式为主,这种居住方式有效地保护了家庭的隐私,但也限制了邻里、朋友之间的互访与交流。农村以平房的居住方式为主,这种居住方式有效地促进邻里、朋友之间的互访,有效地拉近了邻里与朋友关系。 2、从文化层面 城市和农村具有两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进城老人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是一个重新适应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过程,融人城市社会需要培养认同感和归属感。乡土意识、

11、交往的封闭性和群体认同感,是阻碍他们融入城市社区的社会心理因素。传统的中国农民具有浓厚的乡土意识6和内向、压抑的封闭主义倾向。 “落叶归根”使得他们在城市扎根的愿望降低,体现在交往的封闭性和群体认同感上,即其社会交往只限于内部成员间的亲戚、朋友、老乡等熟人之中,而对群体之外的“城里人”则局促不安,深怀畏惧警惕之心。进城老人这种心理的最终表现形式,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在城市里复制原有的生活和文化模式,寻找属于自己的“农村原生态”生活圈子,却也因此常常被排斥在城里人的生活之外。 3、从家庭权威方面 进城老人有明显的失落感。一方面,在传统上,父母的权威来自于对家庭财产的控制。当进城老人把农村老家的所有家

12、当都“抛却”后,“赤裸裸”的来到城市,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只能依赖于子女,传统权威的物质基础就遭到瓦解。父母们常常绝望地发现,一些他们过去十分珍视的东西和财产,在孩子眼中一钱不值。瓦解了传统权威又寄居于孩子家中的进城老人。虽然可能是由子女的邀请而前往,却也难免落到处处看子女眼色行事的地步。另一方面,老人来到城市,许多东西都需要向子女学习,甚至连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过马路时如何看红绿灯,家里的天然气灶怎样使用,出门怎样坐车等等都需要教导,这让许多老人觉得自己很没用。 4、从心理方面 心理适应较难。由于环境的变迁,进城老人难以融入城市,生活方式上的差异,生活情趣的格格不入。即使在城市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

13、,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仍然不高,反而在心理上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进城老人认为自己不被周围的人认可和接纳,对需要与人交往的社会活动总7是尽量逃避,在社会场合往往缄默无语,感到社交圈缩小,人际关系变得疏远,无所事事,度日如年,在心理上产生不顺心、怀旧、恋友,产生失落感和消极情绪。本来家庭是最温暖和安全的地方,家人之间的心理是不设防的,向家人倾诉也是最好的宣泄方式,可是有些子女与进城父母的交流甚少。对老人关注的新鲜事物不能耐心地讲解,甚至对父母颐指气使,使老人觉得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形成了孤独的心理感受。 6、消费习惯 老年人经历过艰苦的岁月,再加上年轻时一般无固定的工作及收入,在他们身上艰苦朴素的优良传

14、统得到了很好的保持和发扬。他们身在农村时,周围村民的生活方式与之较为接近;进入城市后,子女的消费方式与他们存在较大差别,如果协调不好,将会影响两代人之间的和睦关系。通过调查可以得知,一般进城老人看不惯子女的消费,认为他们过度铺张浪费,不懂得节约。 7、交流 老年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能有效缓解进城老年人的精神压力,是有效打发闲暇时间的一种手段,更是进城老年人最易于接受的聊天方式。进城老年人与同辈群体的交流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与城市老年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二是与其他进城老年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调查发现,进城老年人与城市老年人之间的沟通较为贫乏,对于进城老年人而言,这是由“无话可说” 、 “插不上嘴

15、”所引起的,但是也与城市老年人对他们的不认同以及排斥有很大关系。进入城市以后,农村老年人之间的沟通也变得不那么顺畅了,当然,其中有语言方面的原因,大家来自天南8地北,各自方言的不同造成沟通的障碍。 五、进城老人的“围城”:返乡和守城的抉择 社区是生息的港湾,具备社会化的功能,但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有巨大的差异。农村老人“跨越式”进入城市社区,肯定有许多的不适应。有的进城老人在农村还有子女,他们在进城与返乡之间有回旋的余地。但是,大多数进城老人已经没有回头路,他们的子女都扎根在城市,曾经熟悉的返乡之路是那样的遥不可及。 养老方式决定了进城老人“返乡无门” 。在我国,由于养老保障体系的发展还不够完善

16、,社区养老、 社会养老仍然很苍白,传统的家庭养老仍是最主要的养老途径。进城老人如果回到农村,家里面已经没有子女,返乡就面临着老无所依、老无所养的尴尬。面对这样一种尴尬的境况,进城老人即使对城市生活有强烈的“排斥感” ,但毕竟子女在身边,他们因此不得不“艰难”地继续“无奈”的城市生活。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孔子曾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为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强调不仅在物质生活上提倡“孝亲” ,而且要在精神生活上提倡“敬亲” 。随着年龄的老去和社会观的

17、改变,老年人更重视精神的需要,他们不求“奢靡”的物质享受,特别渴望与家人的交流,他们为家庭付出了自己的大半辈子。用社 会交换理论来讲,老年人曾经为家庭付出了当然就想得到回报和承认,所以渴望家人的交流和尊重成为他们最起码的要求。大多数进城老人“情非得9已”地留在城市,为的就是获得心灵上的满足。 六、融入城市:进城老人必须逾越的鸿沟 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不可能超然世外,必须适应环境。进城老人需要通过正确的角色定位,使自己逐渐融入城市生活需要具备积极的人生态度,主动去适应环境,与周围人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融入城市生活获得群体性支持。而子女则是进城老人的“启蒙老师” ,需耐心地引导父母适应城市生活

18、。政府、社区也应该为进城老人融入城市创造良好的环境。 进城老人必须对自己的社会角色进行正确客观的定位,才能够直面城市生活的种种不适。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孤芳自赏” ,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虽然农村与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规则存在很大的差异,进城老人在扮 演“城市人”这一社会角色时,并不总是那么遂心顺意,而且经常会遇到种种矛盾和挫折,他们必须从角色上认定自己并非“局外人” ,才能迈出融人城市生活的第一步,进而主动建立新的人际网络关系。 还有一点很重要,应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以树立家庭主人的意识,消除客居感,增进与城里儿女的感情和生活融合,如接送孙辈、打扫卫生、洗洗衣服、买菜做饭:等。儿女还要多和老人聊天、交谈,消除他们的寂寞,增进感情。子女要理解父母的农村文化生活背景,生活中有分歧和不同意见,不要急不要生气,更不能对老人有不友善的态度甚至埋怨他们的长处,以便和城里老人相互楹取长补短,增进融合。社区要开展一联些老人互助活动,他们在生活、出行音中出现困10难和事故时,社区要给予对及时的帮助和救助,使进城老人感到社区之家的归宿感。现实生活中,可部分社区为老人们(包括进城老人)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比如爬山,到农家乐钓鱼、打牌等,为他们融入社区生活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马进帅 城市老人的孤独相 出版检查风云2012 年 21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