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软考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教程全书目 录第 1章信息化基础知识 .17第 2章信息系统服务管理 .61第 3章 信息系 统集成专业技术知识 .80第 4章 项目管理一般知 识 .166第 5章立 项管理 .207第 6章 项目整体管理 .224第 7章 项目范 围管理 .242第 8章 项目进 度管理 .255第 9章 项目成本管理 .277第 10章 项目质 量管理 .295-_第 11章 项目人力 资源管理 .316第 12章 项目沟 通管理 .335第 13章 项目合同管理 .345第 14章 项目采 购管理 .359第 15章信息(文档)和配置管理 .378第 16章 变更管理 .
2、385第 17章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389第 18章 项目风险 管理 .413第 19章 项目收尾管理 .431第 20章知 识产权 管理 .436第 21章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442第 22章 职业道德 规范 .452第 23章案例分析 .454-_第 1 章信息化基础知识1.1 信息化基础知识信息化是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国家信息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井逐步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演进。进入 21 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
3、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被认为是与土地、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因特网开辟了无限广阔的信息空间,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崭新的重要载体,同时也加剧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电子政务在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效能、扩大民主参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信息化使现代战争形态发生重大变化,是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核心内容。全球数字鸿沟呈现扩大趋势,发展失衡现象日趋严重。发达国家信息化发展目标更加清晰,正在出现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趋向;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主动迎接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4、力争跟上时代潮流。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信息化的迅猛发展震撼全球,日益成为国际竞争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1.1-1 信息1关于信息的基本概念各种文献中有许多对于信息的不同理解和表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以下几种。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 Norbert Wiener)认为: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这个论述第一次把信息与物质和能量相提并论。信息论的奠基者香农(Claude EShannon)认为:信息就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这个论述第一次阐明了信息的功能和用途。比
5、较流行的另一种说法认为:信息是事先不知道的报导。还有,哲学界认为:信息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方式。不难发现,以上这些说法不完全一致。维纳的说法和哲学界的说法是从客观的角度给出的表述,香农的说法和另一种流行说法是从信息接收者的角度给出的判断。总的来说,信息的概念存在两个基本的层次,即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前者是纯客观的层次,只与客体本身的因素有关,与主体的因素无关:后者则是从主体立场来考察的信息层次,既与客体因素有关,也与主体因素有关。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因为它的纯客观性而成为最基本的概念,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则因为考虑了主体因素而成为最适用的概念。2本体论信息概念事物的本体论信息,就是事物的运动状
6、态和状态变化方式的自我表述。按照这个定义,所谓得到了某个事物的本体论信息,就是知道了这个事物处在什么样的运动状态,-_以及这个运动状态会按照什么方式发生变化。这里所说的“事物” 既可以是外部世界的物质客体,也可以是主观领域的精神现象;“运动”是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或过程:“ 状态”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形态;“状态变化方式”是指事物运动的动态变化情形。由此可见,哪里有事物和事物的运动,哪里就必然有本体论信息的存在。世间事物无处不在,本体论信息无处不有,本体论信息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源泉。3认识论信息概念主体关于某个事物的认识论信息,就是主体对于该事物的运动状态以及状态变化方
7、式的具体描述,包括对于它的“状态和方式”的形式、含义和价值的描述。由于引入了主体昀因素,认识论信息的内涵变得比本体论信息更丰富了。按照这个定义,所谓得到了某个事物的认识论信息,就是不仅知道了这个事物的运动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的表现形式,而且知道了这种“状态和方式”的含义以及它们对主体的价值。因此,如果获得了足够的认识论信息,就可以根据它的形式、含义和价值做出恰当的判断和决策。反之,没有充分的认识论信息,人们的决策就可能带上盲目性。这就是认识论信息在认识论意义上的巨大作用。从上面给出的定义可以看出,认识论信息与本体论信息是相通的,它们共同的核心都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的方式”。不仅如此,两者
8、之间还可以相互转化。转化的基本条件就是主体因素:引入主体因素,本体论信息就转化为认识论信息:去除主体因素,认识论信息就转化为本体论信息。人类认识世界的任务和先决条件之一,就是要把本体论信息恰如其分地转化为认识论信息,为其后的决策提供依据。1.1.2 信息化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高级进程,它的核心是要通过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在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充分应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社会生产工具,创建信息时代社会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的文明素质祁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达到现代化水平。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启示我们:信息化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包括政府、企业、事业、团体和
9、个人;它的时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空域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的一切领域:它的手段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社会生产工具;它的途径是创建信息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及社会上层建筑的改革:它的目标是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的文明素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达到现代化水平。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1.1.3 国家信息化体系要素国家信息化体系包括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 6 个要素,这 6 个要素按照图 1-1 所示的关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
10、整体。-_1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应用是指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是信息化体系六要素中的龙头,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主阵地,集中体现了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和效益。信息技术应用工作量大、涉及面广,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效益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信息技术应用向其他 5 十要素提出需求,而其他 5 个要素又反过来支持信息技术应用。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就是在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管理水平,提供劳动效率,提供经济效益,提升产业结构和素质,推进国民经济更加迅速、健康的发展,从而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2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材
11、料资源和能源共同构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姿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也是我国信息化的薄弱环节。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是衡照国家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4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教程志。信息资源在满足信息技术应用提出的需求的同时,对其他 4 个要素提出需求。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界,可以开发利用的材料资源和能源资源是有限的,绝大多数又是不可再生、不可共享的。而且,对材料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产生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自然界的破坏。与此相反,信息资源是无限的、可再生的、可共享的,其开发利用不但很少产生新的污染,而且会大大减少材料和能
12、源的消耗,从而相应地减少了污染。3信息网络信息网络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是信息传输、交换和共享的必要手段。只有建设先进的信息网络,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整体效益。信息网络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在满足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分布处理所需的传输与通信功能的同时,对其他三个要素提出需求。目前,人们通常将信息网络分为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这三种网络有各自的形成过程、服务对象、发展模式。三种网络的功能有所交叉,又互为补充。三种网络的发展方向是:互相融通,取长补短,逐步实现三网融合。我们必须积极支持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的发展,处理好三网之间的关系,促进三网逐步融
13、通和融合,保证哉国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4信息技术和产业-_信息技术和产业是我国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大国,又是发展中国家,不可能也不应该过多依靠从国外购买信息技术和装备来实现信息化。我国的国家信息化必须立足于自主发展。为了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关键的信息技术和装备必须由我们自己研究、制造、供应。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发展自主的信息产业,才能满足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网络建设的需求。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持续的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产品与软件产品、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的需求急剧增长,这也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从而带动我国信息产业的高
14、速发展。5信息化人才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成功之本,对其他各要素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只有尽快建立结构合理、高素质的研究、开发、生产、应用和管理队伍,才能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信息化体系各要素都需要多门类、多层次、高水平人才的支持。要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继续教育、成人教育、普及教育等多种途径,以及函授教育、电视教育、网络教育等多种手段,加快各类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增强专业人才的素赝和水平。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提高信息化意识,加强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职业培训工作。还要重视建立精干的信息化管理队伍的工作。6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
15、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用于规范和协调信息化体系各要素之间关系,是国家信息化快速、持续、有序、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必须抓紧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适应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抓紧制定和出台各种法规及配套的管理条例,以形成较为完善的法规体系,通过法律手段,造成一个公平、合理、有序的竞争环境。还要加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执法体系及监督体系。标准规范是技术性的法规。特别是我国加入 WTO之后,标准规范对于我国自主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有计划地确立国家信息化标准体系和各类标准规范。1.1.4 国家信息化指导思想、战略方针、战略目标1指导思想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毗邓小平理论和“
1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军事等领域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走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2战略方针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方针是: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深他应用、务求实效,面向市场、立足创新,军民结合、安全可靠。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努力实现网络、应用、技术和产业的照性互动,促进网络融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要以需求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探索成本低、实效
17、好的信息化发展模式。要以人为本,惠及全民,创造广大群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要把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原始创新,加强集成创新,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推动军民结合,协调发展。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3战略目标2006,-2020 年期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_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率完善,国
18、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具体耳标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信息服务业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化应用信息技术,努力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加大对环境污染的监控和治理,服务循环经济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资本和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信息产业发展的跨越。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从跟踪、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实现信息产业由大变强的跨越
19、。提升网络普及水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抓住网络技术转型的机遇,基本建成国际领先、多网融合、安全可靠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确立科学的信息资源观,把信息资源提升到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创造条件。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较为完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能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能力和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密切结合,网络化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网络成为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感召力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国
20、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水平显著提高,为建设学刁型社会奠定基础。1.1.5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要点1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l)推进面向“ 三农” 的信息服务。利用公共网络,采用多种接入手段,以农民普遍能够承受的价格,提高农村网络普及率。整合涉农信息资源,规范和完善公益性信息中介服务,建设城乡统筹的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适用的市场、科技、教育、卫生保健等信息服务,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2)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技术在能源、交通运输、冶金、机械和化工等行业的普及应用,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
21、、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动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行业的改造。推动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3)加快服务业信息化。优化政策法规环境,依托信息网络,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网络增值服务、电子金融、现代物流、连锁经营、专业信息服务、咨询中介等新型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降低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4)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率先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引导人才密集、信息化基础好的地区率先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快东部地区知识和披术向中西部地区的扩散,创造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局面。2推行电子政务(1)
22、改善公共服务。逐步建立以公民和企业为对象、以因特网为基础、中央与地方相配合、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重视推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和乡村。逐步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_(2)加强社会管理。整合资源,形成全面覆盖、高效灵敏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增强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协同共建,完善社会预替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运行机制,增强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处躁能力,保障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稳定。(3)强化综合监管。满足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规范监管行为的需求,深化相应业务系统建设。围绕财政、金融、税收、工商、海关、国资
23、监管、质检、食品药品安全等关键业务,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有序推进相关业务系统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部门问业务协同,提高监管能力。建设企业、个人征信系统,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4)完善宏观调控。完善财政、金融等经济运行信息系统,提升国民经济预测、预替和监测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3建设先进网络文化(l)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上传播。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品的数字化、网络化,规范网络文化的传播秩序,使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种、优秀的作品成为网上文化传播的主流。(2)改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鼓励新闻出版
24、、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行业加快信息化步伐,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增强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加快文化信息资源整合,加强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将文化产品送到千家万户,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3)加强因特网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整合因特网对外宣传资源,完善因特网对外宣传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因特网对外宣传工作整体水平,持续提升对外宣传效果,扩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4)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倡导网络文明,强化网络道德约束,建立和完善网络行为规范,积极引导广大群众的网络文化创作实践,自觉抵御不良内容的侵蚀,摈弃网络滥用行为和低俗之风,全面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4推进社会
25、信息化(1)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提升基础教育、1 岛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持续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炷展多层次、交互式网络教育培训体系,方便公民自主学习。建立并完善全国教育与科研基础条件网络平台,提高教育与科研设备网络化利用水平,推动教育与科研资源的共享.(2)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建设并完善覆盖全国、快捷高效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增强防疫监控、应急处置和救治能力。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化,改进医院管理,开展远程医疗。统筹规划电子病历,促进医疗、医药和医保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支持医疗体制改革。(3)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
26、系。建设多层次、多功能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就业信息统计、分析和发布工作,改善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政策咨询服务。加快全国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4)推进社区信息化。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和资源,构建统一的社区信息平台,加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信息化管理,改善社区服务。5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1)推动网络融合,实现向下一代网络的转型。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推进综合基础信息平台的发展。加快改革,从业务、网络和终端等层面推进“三网融-_合”。发展多种形式的宽带接入,大力推动因特网的应用普及。推动有线、地面和卫星等各类数字广播电视的发展,完成广播电视从模拟向数字的转换。应
27、用光电传感、射频识别等技术扩展网络功能,发展并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稳步实现向下一代网络的转型。(2)遣立和完善普遍服务制度。加快制度建设,面向老少边穷地区和社会困难群体,建立和完善以普遍服务基金为基础、相关优惠政策配套的补贴机制,逐步将普遍服务从基础电信和广播电视业务扩展到互联网业务。加强宏观管理,拓宽多种渠道,推动普遍服务市场主体的多元化。6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1)建立和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加快人口、法人单位、地理空间等国家基础信息库的建设,拓展相关应用服务。引导和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鼓励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28、,大力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服务业,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节约资源、能源和提高效益的作用,发挥信息流对人员流、物质流和资金流的引导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2)加强全社会信息资源管理。规范对生产、流通、金融、人口流动以及生态环境等领域的信息采集和标准制定,加强对信息资产的严格管理,促进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及时处理、安全保存、快速流动和有效利用,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优先领域的信息需求。7提高信患产业竞争力(1)突破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集成创新,突出自主创新,突破关
29、键技术。选择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产品和项目,促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产学研用结合,实现信息技术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积聚力量,攻克难关,逐步由外围向核心逼近,推进原始创新,力争跨越核心技术门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2)培育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信息技术产业。加强政府引导,突破集成电路、软件、关键电子元器件、关键工艺装备等基础产业的发展瓶颈,提高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逐步形成技术领先、基础雄厚、自主发展能力强的信息产业。优化环境,引导企业资产重组、跨国并购,推动产业联盟,加快培育和发展具有核心能力的大公司和拥有技术专长的中小企业,建立竞争优势。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励运营企业和制造企业联手
30、拓展国际市场。8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全面加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探索和把握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的内在规律,主动应对信息安全挑战,实现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协调发展。坚持立足国情,综合平衡安全成本和风险,确保重点,优化信息安全资源配置。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的重要信息系统。加强密码技术的开发利用。建设网络信任体系。加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建谩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提高对网络安全事件应对和防范能力,防止有害信息传播。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健全完普信息安全应急指挥和安全通报制度,不断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
31、置预案。从实际出发,促进资源共享,重视灾难备份建设,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毁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大力增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积极跟踪、研究和掌握国际信息安全领域的先进理论、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抓紧开展对信息技术产品漏洞、后门的发现研究,掌握核-_心安全技术,提高关键设备装备能力,促进我国信息安全技术和产业的自主发展。加快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增强国民信息安全意识。不断提高信息安全的法律保障能力、基础支撑能力、网络舆论宣传的驾驭能力和我国在国际信息安全领域的影响力,建立和完善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9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造就信息化人才队伍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化领导干部
32、的信息化知识培训,普及政府公务人员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配合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组织志愿者深入老少边穷地区从事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服务。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普及活动,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和信息应用能力。培养信患化人才。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在职培训为重点,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结合,公益培训与商业培训相互补充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各类专业人才掌握信息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1.2 电子政务1.2.1 电子政务的概念和内容1电子政务的概念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建成一
33、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电子政务模型可简单概括为两方面:政府部门内部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充分进行信息共享与服务、加强群众监督、提高办事效率及促进政务公开,等等。2001 年 12 月,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将电子政务建设列为国家信息化的首要工作。至此,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开始进入全面推进时期。2002 年 1 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成立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全面启动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 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的印发,标志着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已经正式启动。我国
34、电子政务进入实质性应用阶段。2002 年 11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休制”,以电子政务带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广义的政务概念除包括上述电子政务外,还包括电子党务、电子政协和电子人大等。2电子政务的内容电子政务的内容非常广泛,国内外也有不同的内容规范,根据国家政府所规划的项目来看,电子政务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3)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当然,政府部门的内部网络除支持政府内部业务之外,更是电子政务的网络基础。1.2.2 电子政务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1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政务工作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管的有效性,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通过积极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增强政府工作的科学性、协调性和民主性,全面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快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