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重读“经”采摘 要:抄经?读经?我开始不解,认为经书的学习应该是释义,这样才能理解。然而老师给的答案却不然。经典的学习是需要释义,然而这个过程不应该是不劳而获的。给予释义的方式,只会让我们过目就忘。经书是圣贤积累流传下来的知识文化。抄经,即是对知识的熟识,也是对圣贤文化的尊重。 关键词:大学;论语 当时过境迁,往日的经典会在哪里? 回首两千多年前的烽烽战火 百家争鸣,不同的学术、派别相互碰撞出前所未有的闪亮光芒。或老庄的无为之治,或墨子的兼爱非攻,或韩非子的“法” 、 “术” 、 “势”等等诸如此类的学说。虽然在某段时期中,他们之中的一些思想一度被无限推崇落实。但其中,海纳百川,不断吸收、改
2、进、与时俱进的唯有孔子的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思想道德体系,既满足统治者治国安邦,又使人民彼此相爱,才使得孔子的儒家思想最终被推置于“独尊儒术”的崇高地位。传承两千多年而不息。这在人类思想史上,也是令人赞叹不已的。 如是之故,不免让人心生好奇儒学的魅力。 纵观我国传统文化体系,就是以儒家为中心形成的。儒家的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是由于他先从个人层面的修身开始,2逐步扩大到齐家、然后治国、再平天下,这样一个过程。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宗教,而是一套完整的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通过几千年来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制度的建立,渗透进国人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1在李泽厚所著的美
3、的历程中说道,孔子用实践理性重新解释了原始巫术文化“礼乐” ,将其纳入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以此反映出了中国数千年来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书中还提到,儒学将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结合道家的自然即美与艺术独立,二者补充协调,从而反映了先秦的精神与独特魅力所在。2 可是却在 90 多年前被一群热血青年批评得一文不值。 想到这段历史使人感到心酸。浩浩荡荡两千多年的经典文化,在一群高呼民主科学口号的人口中,变成了毒害中国人的毒瘤,成为了停滞中国摆脱列强侵略,走向独立富强的巨大绊脚石。诚如南怀瑾先生在告宋孝宗说的那样:“自以为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举一世安于君父之仇,而方低头
4、拱手以谈姓名,不知何者谓之性命。 ”他们洋洋洒洒地摒弃了儒学思想,在他们全盘否定儒学经典之后的今天,似乎渺小的繁华背后,我们反倒失去了些什么。流失一种涵藏山河的大胸襟,既能鼓舞同道亦尊重异议的;流失一种捍卫真理与道义的节操,不纵容徇私、图谋己利的;流失一种顾全大我的责任,永远把全体福益放在心坎内的;流失了泱泱君子风度,忘记高风亮节原是人世间最美的风景。如果,一个社会的富裕只不过是满地杯盘狼藉,一个个不义狂徒轻易以金钱收买灵魂而取得权柄、美名,那么这样的富裕岂不是一把镀金的锄头,用来挖掘永劫不复的坟谷?3 3时代的今天,在频失仁义道德的反思中,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回过头去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奉为经典
5、,但却被短暂抛弃的儒家文化呢? “学而实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第一次接触论语,且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句子。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初中接触的曾子的句子,并一再被老师要求每天拿来自我反省。 “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同样被老师教来要诚实对待的学习态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也是后来被教予与人交往的准则的句子。进入大学之前,每一个的我们都由于不同的原因,在不同程度下接触了儒家的经典文化内容。但反省自身,因为应付,耳濡目染的经典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被我们亵渎,并很快忘得一干
6、二净。 论语 、 孟子因为是高考的内容,大家走马观花地浏览过后,真正留下的,仍然是那些烂熟于心的句子。经典如此地不被重视,不禁令人心寒。 事情似乎有所转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恕我学识浅薄,因为这并未沾染考试范围,因此我从未有所涉猎,即使这是流传颇为广泛的句子。 初入大学,什么是大学?大学生又是什么?大学生要做什么?一系列的疑问萦绕脑中。大学是大师,是大楼的言论,在这一刻,显得那么4轻薄无力。难道说每一个努力了 3 年打败无数对手考上大学的莘莘学子们,来到大学就是为了图谋炫耀大师,大楼的虚名吗?应如英国诗人约翰?梅斯菲尔德说的那样:“世间很少有事物能比大学更美。当
7、防线崩瘫,价值崩溃,水坝倒塌,洪水为害,前途变得灰暗,古迹沦为泥淖时,只要有大学屹立在那里,它就屹立闪光;只要它存在,人那颗被引导去从事美满探索的自由心灵仍会给人类带来智慧。 ”这才是真正的大学。不仅给人以智慧,更重要的是给人以心灵的满足,发现自我的价值,明晰自己的品德,学会与人交善,不断地完善自我啊。 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应该从精神上开始重塑自己。 “抄经,读经。 ” 抄经?读经?我开始不解,认为经书的学习应该是释义,这样才能理解。然而老师给的答案却不然。经典的学习是需要释义,然而这个过程不应该是不劳而获的。给予释义的方式,只会让我们过目就忘。经书是圣贤积累流传下来的知识文化。抄经,即是
8、对知识的熟识,也是对圣贤文化的尊重。由于古今有别,很多字的读音,写法都与现在不同。刚开始拿到这本少儿读本的学庸论语的时候,我还以为老师发错了呢。怎么会发带拼音注释的读本给大学生。可是在阅读不到几行,便发现了一直以来,不仅是自己,还有老师也未曾念准的字。读经的过程,老师说,在于快。在读的过程中,不要去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只要求我们反复地去读,读十遍百遍。在反复的阅读过程中,不断地熟稔这些句子,然后就会自然而然的联系前后的文段,了解其中的释义。并且在生活中,可以脱口而出与之相关的句段。这就是所谓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5吧。我相信这当中的快感,在读经抄经过程中的所获所得,除了知识的积累之外,更加重
9、要的是沉淀了一个人对于传统经典的文化底蕴。 学习经典,对于以往的我来说,似乎是一件困难的事儿。古今异义,交流方式的不同曾经一再地苦恼着我。在看过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4后,他的一席话,使我顿悟:“论语一书,无非下学之事也。学者求其上达之说而不得,则取其言之若微妙者玩索之,意生见长,又从而为之辞:曰此精也,彼特其粗耳。此所以终身读之,卒堕于榛莽之中,而犹自谓其有得也。夫道之在天下,无本末,无内外。圣人之言,乌有举其一而遗其一者乎!举其一而遗其一,是圣人犹与道为二也。然则论语之书,若之何而读之,曰:用明于心,汲汲于下学,而求其心之所同然者,功深力到,则他日之上达,无非今日之下学也。于是而读论语之书,
10、必知通体而好之矣。 ” 好一个“用明于心,汲汲于下学,而求其心之所同然者。 ”于大学之内览圣贤之书,明心相照,何尝不是人生一大乐事!快哉快哉! 儒学有徐徐而升之势,看来社会人心的向背,孔子学说的可贵,是万古长青,永远也颠扑不破的!如此,我辈又岂能滞后不前呢! “古道微茫致曲全,由来学术诬先贤。陈言岂尽真如理,开卷倘留一笑缘。 ” 就让我们在经典的文采沐浴下,相视一笑吧。 参考文献 1孔昊.宋代瓷器的文化之美J.北方文学(下旬刊) ,2013.06. 2李泽厚.美的历程D.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7.1. 63简?o.在追寻途中N新浪.2011.09. 4南怀瑾.论语别裁D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