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引读【摘 要】如何引导学生深情并茂地读课文,使他们在读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获得“触景生情”的效果,笔者认为找准阅读的切入点非常重要, 只有找准导读的“点” ,掌握导读的“法” ,才能充分激发“情” ,达到入情入境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直以来,我们已经认识到“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途径,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但是,我们难以突破一个“瓶颈”在品读文章时,如何能让学生反复的读,越读越有滋味,达到“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的效果?读的方法很多,有领读、齐读、个人读等,当然,引读也是一种。 如何引导学生深情并茂地读课文,使他们在读时如闻其声,
2、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获得“触景生情”的效果,笔者认为找准阅读的切入点非常重要, 只有找准导读的“点” ,掌握导读的“法” ,才能充分激发“情” ,达到入情入境的效果。 1 在关键句处引读,让场面立体起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有这样一个句子:“他挖了 8 小时、12 小时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文中“8 小时,12 小时,24 小时,36 小时”这些看似?嗦的时间段词语,实际是为了说明这是一位伟大的、了不起的父亲。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些时间段的词2语并不?嗦而是为了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漫长,体会到父亲焦灼的心情,寻找的艰辛,进行了这样的引读训练: 师:(深情地)是啊,36 个小时
3、,2160 分钟,129600 秒,多么漫长的煎熬啊!儿子还在废墟里等着父亲来救他,多一分钟的等待就多一份死亡的威胁;早一秒钟发现,就意味着多一份生还的希望。 生读:他挖了 8 小时到处都是血迹。 师:在这 36 个小时里,绝望的人们陆续离开了,只有这位父亲坚信儿子一定在地下等候着他。 生读:他挖了 8 小时到处都是血迹。 师:是啊!他的儿子在废墟下生死未卜,父亲更是焦急万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父亲几近疯狂。难怪大家把他当做疯子,再也没有人来阻拦他。 音乐响起,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他挖了 8 小时到处都是血迹。 通过这样的反复引读,学生明白了文本中时间串起的是父亲对儿子忠贞不渝的承诺,演绎
4、的是感人肺腑的亲情,抓住这样关键的句子反复引读,既达到体会情感之效,又在诵读中积累了语言,体会到作者表达的秘妙,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2 在重点段处引读,让画面丰满起来 一位教师执教丰碑一课时,当学生理解了军需处长面对死亡依然那么镇定、安详后,教师引导学生转换身份进行情感体验: 师:这样的一位军需处长,却不知他的名字,甚至无法辨认他的面3目。如果此时此刻,你就是他身边的将军,你会怎样? 生:我要恭恭敬敬地敬一个军礼。 师:如果此时此刻,你就是他生死与共的战友,你会怎样? 生:我要坚持翻过雪山。 师:如果此时此刻,你就是曾经接受他棉衣的小战士,你会怎样?生:我一定要坚持到最后,争取抗日的成功。
5、师:(音乐响起)可是,军需处长再也看不到军礼了,再也看不到大家的泪光了,他长眠在了那里。 师:让我们代将军再来看一看军需处长吧! 生读: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师:让我们代战士们再来看一看军需处长吧! 生读: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师:让我们代那位小战士们再来看一看他的恩人吧! 生读: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师:此时,我们已不忍看,请闭上眼睛,可这位军需处长的身影就在眼前: 生背诵: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这位教师突破了抓一句或几句的定势,抓住了一整段,引
6、导学生在4理解的基础上,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学生换位体会周围战士知道牺牲的是军需处长后不同的心情,再以不同的身份一次又一次地诵读整段的文字,一次又一次地与主人公那“晶莹”的品质碰撞,主人公的形象、彼时彼刻的画面在诵读中丰满起来,立体起来. 3 在韵味处引读,让文言文饱满起来 已死的母熊该课文文质兼美、情感丰富,不仅要多读,而且要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将军晶老师在执教该课文,学生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有点会读古文的感觉时,为了让学生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进行了反复引读: 师:同学们,其实古人写文章是自上而下写,自右往左写。竖排的已死的母熊 ,你们会读吗?(生练习,试读) 师:同学们,古文写的文章,不但竖排
7、,而且没有标点,这样的已死的母熊 ,你会读吗?(生练习,试读) 师:同学们,古文写的文章,不但竖排,没有标点,而且是繁体字,这样的已死的母熊 ,你会读吗?(生练习,试读) 读,一直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形式,也是最重要的手段。蒋老师为了指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变着花样来引读, “读原文去标点竖排繁体呈现”四次变化,让学生愉快地读。在递进的不同要求中读,学生情绪一次次投入,朗读一次次饱满,韵味一次次彰显。 4 在情深处引读,让情感升华起来 长相思中课文教学到最后,情感在逐渐升温,这时,需要教师“推波助澜” ,而且,这段文字很有积累的意义和必要。 5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 ,在课尾为了再次让学生体
8、会词人思乡的凄苦,设计了这样一段引读训练: 师: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 生读:山一程,水一程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依相偎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 生读:山一程,故园无此声。 师: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 生读:山一程,故园无此声。 在王老师声情并茂的引读下,学生们被词人身在外,心在故园的这种身心分离的凄楚深深感染,他们似乎触摸到了词人那凄怨苍凉的心境,山一程,水一程,何时才能踏上归程? 反复引读,让细节更加膨胀,让学生的心灵更加震撼,以达到作者之情、学生之情,教师之情三情共振的效果。 反复引读,让那份情感慢慢的放大,让那一种情境逐渐弥漫,让书越读越厚,让学生情不自禁,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反复引读,可以让课堂流动着澎湃的情感,找准切点,恰当地运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