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疲劳在大学生体育学习发生及应对措施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66279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疲劳在大学生体育学习发生及应对措施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心理疲劳在大学生体育学习发生及应对措施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心理疲劳在大学生体育学习发生及应对措施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心理疲劳在大学生体育学习发生及应对措施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心理疲劳在大学生体育学习发生及应对措施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心理疲劳在大学生体育学习发生及应对措施研究摘 要:在大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心理疲劳的产生会引发极大的不良影响,引发心理疲劳的原因很多,为了保障大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与实效性,必须加强对大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心理疲劳现象的研究,结合学生产生心理疲劳的原因,制定完善、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便促进大学生日常体育训练效果,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心理疲劳;大学生;体育学习;应对措施 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往往会出现自身主观体验的倦态,如此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体育学习的开展。因此,有必要针对大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心理疲劳的内涵、特点、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以逐步优化体育教学

2、过程,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体育学习中心理疲劳的内涵与特点 在大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疲劳,主要指的是因体育学习异常紧张,或练习方式枯燥、简单、多次重复所引发的心理焦虑、不安与疲乏之感。心理疲劳并非由大学生的身体能量消耗所引发的,而是由其主观体验所引发的一种心理倦态,不利于体育学习效率的提高,甚至会引发学生出现厌倦、冷漠等不良反应。心理疲劳多表现为如下情况:学生的动作反应及速度减慢,难以有效地集中注意力,对学习活动积极性不高、心不在焉,下课后恢复精力、生龙活虎,在运动和训练过程中态度勉强,不愿耗费过多体力、精力投入体育学习中,有些学生甚至出2现厌学、畏学,一上体育课就头痛

3、,见到体育教师就躲避等情况。 体育学习中的心理疲劳,主要具有如下特点:1)心理疲劳主要是由于大学生的某一项心理机能运转过度所引发的,但所引发的结果并不单纯地局限于这一项机能,还可能会对其他机能产生波及。例如,当大学生出现心理疲劳等情况时,其主观体验为乏力,继而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减退,焦虑、烦躁、易怒,对于原本并不相关的外界刺激也会变得更为敏感,有时甚至由于对某一运动缺乏应有的认识、兴趣,继而产生了消极、厌倦的情绪;2)心理疲劳会导致大学生运动能力迅速降低,使其运动行为意志被削弱,这也是其无意识保护自己的结果,因此,心理疲劳会导致大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及行为消极;3)体育学习产生的心理疲劳在经过一

4、段时间休息后,会进入恢复性的调试阶段,有可能复原。交错进行休息和疲劳有助于学生心理机能的改善,帮助学生提高自身能力,尤其是耐受力。适度锻炼和适应措施可以有效减缓学生的心理疲劳现象。心理疲劳产生后如果不能经历恢复阶段或者恢复不彻底,容易造成疲劳极限的发生,进而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出现负面效应。当学生在技术学习中产生疲劳极限时则有可能出现失误。 二、大学生体育学习心理疲劳的成因分析 导致大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出现心理疲劳的原因,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心理方面的原因、二是生理方面的原因、三是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1)心理原因 首先,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机。动机是促进学生外化为行为的3驱动力,而体育学习的

5、动机也是大学生保持良好的体育学习热情、兴趣及积极性的根本来源。部分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动机,势必会导致其学习积极性不足、态度冷淡,这是导致大学生体育学习心理疲劳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大学生缺乏稳定的情绪。在开展体育运动过程中,很多大学生由情绪主宰自身的机能,不稳定的情绪会对其行为造成干扰,甚至引发行为偏差。若长时间处于情绪不稳的状态,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活动很难有效、连贯的开展。若被迫训练或学习,将会导致其产生严重的心理疲劳,致使其出现行为失误,甚至引发运动伤害等安全事故。最后,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佳也会诱发大学生心理疲劳的产生。体育课程包含师生间的情感、理智、行为等方面内容,是一个体现人际交往的动态过程

6、,而师生关系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它在师生间可以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倘若师生间存在裂缝、隔阂等不良关系,会导致学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积极性下降,心理状态长期处在紧张的状况下,最终影响体育课程的学习。 (2)生理原因 若大学生身体状态不佳、生病、过度疲劳,他的身体会感觉到不适,如此情况之下,自身的生理机能迅速降低,会出现恐惧、心烦、焦虑,甚至出现间断性的眩晕、气虚、耳鸣、腿软、呼吸短促、注意力不集中、四肢乏力等不良状况。若此时仍继续进行运动,将会导致其心理调节机能超负荷运行,继而引发心理疲劳问题。不仅如此,视、听、触、压、运动、平衡等感觉器官会不规律反应,加之缺乏应有的锻炼,在对学生的运动感

7、觉器官进行纠正的过程中,极易引发自身的心理疲劳。 4(3)教学原因 造成心理疲劳的因素很多,例如课程内容过少、信息的刺激过弱、技术能力要求过高、课程缺乏创新性、设计程序过于复杂、动作技术要求过高、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够等。此外,体育教学的质量、进度、运动量大小、程序化、运动技巧与规律以及操作水平高低都会成为教学原因。不仅如此,体育学习的时间、周期长短也可能引发心理疲劳。学生在从事某种单调、高频率的重复技术动作而处于无意识状态时,极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当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时,若不及时调整,会导致技术动作的错误率上升,失去平衡,甚至产生心理疲劳,进而出现偏差的行为。学生在恶劣的环境中学习时,产生压抑心理的

8、概率大大增加,形成思维错乱、情绪低落的学习状态,而这些环境包括噪音、灰尘、强光、潮湿、脏乱等。 三、大学生体育学习心理疲劳的应对措施分析 为了避免或缓解大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疲劳问题,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1)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 体育学习动机是激发大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动力,是一种动态的推动机制和指导源动力。在体育学习中,学习动机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大学生的思维保持在一个较为活跃的状态,指向性的完成学习任务,注意力的集中能力也能得到提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激励学生,采用多种激励手段,多种激励技巧5混用的方法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院

9、校要制定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措施,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课程价值的认同感和重视感,调整其学习心态,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促进个性化发展,树立良好的体育学习动机。 (2)增强心理诱导 教师应善于增强学生的心理诱导,尤其是对于情绪焦虑、低落,或人际关系有欠和谐,继而存在较大心理压力的学生,可以采用谈话诱导等方法,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己的信心,使其能够科学地认识、分析、解决各种问题,顺利地调节自我情绪状态,改善自己的心境。在谈话过程中,应结合学生身心特点,采用灵活、有针对性的方式开展,还应注意循循善诱,悉心指导。 (3)科学安排教案,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环境 教案的安排要按照科学化的

10、方式进行,一般是由简到繁、逐步深入,一些高难度技术动作的练习时间不应太长,可结合分解练习方法和适量练习方法。此外,新颖式教学法能有效减少重复动作和练习,减少学习中的乏味和枯燥,使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得到激发,求知欲望进一步提升,消除心理厌烦和疲劳,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教学环境的好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效果,易产生心理疲劳和厌烦心理。消除不良干扰因素,改善教学环境能克服上述难题。根据校园的场地情况和学生的基本条件,对教学环境进行合理规划,以安全、整洁、科学和舒适为基础,迎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的需求,促进新陈代谢,缓解心理负担和压力,从源头对心理疲劳进行预防。 (4)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加强教

11、师队伍建设 6教师和学生人格平等,因此,在知识认识、技能掌握及形成过程中,容易出现行为“共振” 、心理“共鸣” 。要求教师必须善于畅通良好的交往渠道,构建多层次、多指向性的交往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可控因素,充分彰显教学过程中的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避免学生出现心理疲劳。同时,应注重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应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树立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做到义利统一、竞争协作、开拓创新,顺应时代要求的同时,满足体育教学的要求,是在新时期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师的使命和职责。另一方面,应加快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传统的单一化运动技能传授人员转变为学生综合发展的促进人员,由

12、传统的体育教学管理人员转变为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的引导人员,建立起学生自主、协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培养其终生体育意识与能力。此外,还应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其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5)加强教学管理 在体育教学目标制定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及其可行性,构建短、中、长期目标及不同学生的个人目标,使学生能够产生良好的心理预期,并从思想、态度方面端正学习目标,保持正面、积极的态度,避免挫折感、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影响,并在达到目标后获得成就感与自信感,促进自己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如此,教师还应结合不同项目、学生个性、体能、心理方面的差异性,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提

13、高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避免课堂枯燥、乏味、单调,满足学生的生理、心理及个性需求,使其产生主7动配合教学工作的意愿,继而提高学习动力。例如,可以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结合学生具体情况,选择迫逐、变速、跑走交替、倒退、接力跑等多种形式,还可带领学生爬山、越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体育学习心理疲劳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教师和从事体育教学的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大学生体育教学的质量,以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基准点,改善教学环境,合理安排教学方案,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预防心理疲劳的产生,制定应对心理疲劳的措施,发挥体育教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连成, 张力为, 刘嘉蕙, 刘浩. 运动员心理疲劳与运动动机之间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 21(33): 1102-1105. 2解缤, 姚家新. 专业运动员心理疲劳和心理耗竭的社会学成因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0, 15(25): 234-237. 3卢俊宏, 朱真仪, 蔡巧玲, 等. 探索台湾运动员倦怠经验:文化与训练脉络上的反思J.应用心理研究, 2009, 13(42): 120-122. 4林岭.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概念模型、多维检测方法、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的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