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时代沉浮与陶渊明的怀古之思摘 要:晋末政治动荡不安,时代沉浮不定,帝位三易,纲纪崩弛,君不君,臣不臣。同时依靠门第取仕的门阀制度阻碍了寒庶文人的政治作为,有志文人陷于困厄,难以一展才华。由于陶渊明寒庶的出身,虽五次出仕,亦无所为。终其一生的贫困,让归隐之后的陶渊明再次陷入困顿,加之知音难觅,苦闷难遣,他便将情寓于古代,寄予尧舜,托之贤者。 关键词:陶渊明;时代沉浮;怀古 陶渊明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而自陶渊明开始,田园诗便在中国诗坛上滥觞。袁行霈先生如是说, “他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了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和“登东
2、高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田园生活又为后世文人所仰慕和慨叹,成为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精神图腾。 一、政治与文人的困厄 (1)政治的困厄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当时整个中国处于分裂时期,北方广大人民呻吟在异族统治的铁蹄蹂躏之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南史载, “晋自社稷南迁,王纲弛紊,朝权国命,递归台辅,君道虽存,主威久谢” 。自谢安病卒之后,东晋的政治陷入了一片混乱。孝武帝之弟司马道子执2掌朝政大权,孝武帝归天之后,白痴安帝继承王位,于是朝中政局愈发混乱。北府和荆州两大藩镇纷纷起兵,长江一带又陷入混乱,元兴二年(403 年)桓玄篡晋,称楚。元兴三年(404 年)刘裕在寻阳附近的桑落洲打破桓军,时局才
3、趋于稳定。 政治上的困厄不仅仅表现在连绵不断的战乱,更多的表现在朝廷对于王政的控制力的下降。东晋本身就是依靠门阀士族建立的偏安政权,加之朝廷采取“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这样便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的政治格局。 (2)文人的困厄 沈约宋书载渊明“曾祖侃” 。 “侃”即“陶侃” ,他在西晋末年的政治中早已崭露头角,从一介布衣,到荆州刺史,征西大将军,直至后来被晋室加封为长沙郡公,加都督交、广、宁七州军事。即便有如此成就,那些世家大族对陶侃也比较轻视,究其原因只不过是陶侃出身贫贱。世说新语?贤媛篇载“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 ,足可见陶侃出身之低微。时陶侃为征西大将军,讨伐苏
4、俊,立了大功,而温峤却依旧称他为“溪狗” ,唐人的晋书中也评价其为“士行望非世族,俗异诸华” 。李长之先生认为“他之被人轻视不只是阶级的关系而已,还有民族背景的存在。 ”陶侃很有可能与“巴蜀蛮獠?G 俚楚越”的?G族有一定关系。由此看来,陶渊明的身份门第自然就不入流了。 二、彷徨与苦闷的嗟叹 (1)现实的困顿 3陶渊明的彷徨与苦闷,首先表现在现实的困顿之中,而造成的现实困顿的根本原因就是贫困。 “余家贫困,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陶渊明的贫困不是一时的,而是终其一生的, “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冬陈” , “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陶渊明
5、有咏贫士七首 ,咏古贫士,亦是咏己,以古贫士自况,亦是自慰。他还有乞食诗 ,但观“乞食”二字,便知贫可谓极已。 陶渊明在他的诗中也屡次感叹世无知音。 移居二首其一里他说“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他以前本想移居南村,与圣贤素心之人“数晨夕” 。在咏贫士其六中他又以张仲蔚自况,感叹“举世无知者,唯有一刘龚” 。然陶公实际上并无知己如刘孟公者,所以饮酒之十六首才会有“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的慨叹。 (2)怀古的嗟叹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从这一首劝农诗中我们可以找到诗人的心结, 劝农中说“舜既躬耕,禹亦稼穑” ,这应该就是诗人理想的社会,是在晋末动乱之下的一种美好的希冀
6、。他对古代哲人圣贤满含崇拜与仰慕,遍诸于其诗歌之中。 赠羊长史一首并序中有“紫芝谁复采?深谷久应芜!”之句,“紫芝”当为“紫芝歌” , “莫莫高山,深谷逶迤。弈弈紫芝,可以?饥。唐虞世远,吾将安归?” 。紫芝歌应为怀念唐虞之世,暗讽时政之歌。陶诗中用紫芝的典故,也就表明了诗人对于上古哲人怀念。 “遥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 ”东户季子之时,道上雁行而不拾遗,余量宿诸亩首,陶渊4明所希冀的正是这一种社会。 诗人“早年寄身仕途,亲尝宦海沉浮之苦;中年以后躬耕田亩,饱经风霜雨露的磨练;渐近晚境,更目睹易代之巨变。 ”在经历了一系列沉浮之后,他选择了无奈的逃避,为全身而避祸,由此世人将他作为隐逸之宗。实际上,将他置于晋末大的政治历史背景之下,全面的看待他的诗文和为人,隐逸也许只是一种无奈,而嗜酒何尝不是一种麻痹, “慨然念黄虞”多半是放不下,放不下的当然是晋末民生还有他的不遇与不知。注解: 袁行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584. 李长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2007:7584 钟优民.J, ,1978 年第 Z1 期. 参考文献: 1陶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 2袁行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