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面百年古街看风云.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67531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沙面百年古街看风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沙面百年古街看风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沙面百年古街看风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沙面百年古街看风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沙面百年古街看风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沙面百年古街看风云沙基涌盈盈一水,分隔两个世界:六二三路高桥飞架,车流滚滚;沙面岛优雅沉静,古树森森。岛上遍布优秀的欧陆近现代建筑,很少见到饭店、商店的招牌,没有现代的喧嚣打扰 19 世纪的静谧。偶尔可见新人拍婚纱照,老人拄杖散步,花园深处传来练琴者的管弦声。 有人说,不来沙面,等于没来过广州。这个南临珠江、位于白鹅潭北岸边的椭圆形小岛,不过区区 0.3 平方千米大小,却有着独特而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被认为是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及广州人民反帝斗争的历史见证,被誉为多种人文风格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多重文化元素复合相存之典范。而作为保存最完好、整饰最尊重历史原貌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沙面更是广州

2、人的骄傲。 一部辛酸史 沙面原是一片由珠江泥沙堆积形成的沙洲,东西长 900 米,南北宽300 米。一百多年前,沙面尚与陆地相连,为沙基洲的延伸,名为“拾翠洲” ,是广州水上居民聚居地之一,也是广州海上交通的门户和对外通商的要津。从明代开始,政府在此设立“华节”管理对外贸易。清乾隆年间,清政府在十三行建起“夷馆”后,沙面逐渐结束接待外商的时代,转而成为达官富商寻欢作乐的地方。而在危机四伏的清末,沙面成为广州城的江防要塞,在附近建起了炮台等防御工事。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两国看中了沙面“进可攻,退可逃”的有利地形,强迫清政府在沙面北面挖掘一条宽 40 米、长 1200 多米的小涌即现在的沙基

3、涌,与陆地分开,使沙面成为一个小岛;同时,在沙基涌北面开辟道路,定名沙基(俗称鬼基,即今天的六二三路) ,并建东西二桥来往沙面。他们又迫令清政府拆除沙面沿岸各炮台,将城防炮及炮台基石投入江中,并加填沙砾土石,修筑堤岸,作为外国人居住经商之地。这一工程耗费白银二十多万两,全部由清政府拨款。 1861 年,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沙面租借条约 ,英国占有沙面以西八成租界,约 264 亩,余下东面约 66 亩归法国占有。两国各自势力范围内均有一桥与陆地(华界)相通,规定沿沙面河涌宽约 27 米、贴近沙面约 18 米的范围属于沙面租界,中国船只不能停泊,沙面由此成为我国最早的租界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的租界

4、人工岛。至 19 世纪末,沙面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各种公共设施、独立于广州城的城区。 百年风云变幻,沙面见证了广州近代史的变迁,成为我国近代史与租界史的缩影。 1925 年 6 月 23 日,沙面英法驻军和停泊在白鹅潭河面的英、法、葡等国炮舰向我国游行队伍开枪、开炮,当场打死 52 人,重伤 170 余人,制造了“沙基惨案” (“六二三”惨案) 。 1927 年广州公社革命起义时,沙面美、英、日等国驻军直接参与了镇压。 1941 年 12 月 8 日,美、英对日宣战,日军占领沙面。 1942 年 3 月,日本占领军将沙面名义上移交给汪伪政权管理。日本3投降以后,国民政府正式收回沙面;但实际上,那里

5、仍然是美、英、法等外国人的势力范围。直到 1949 年广州解放,沙面才真正回到人民的怀抱。欧陆风情地 1861 年,沙面沦为英法租界后,便成为洋人出没之处。他们在这里雇工修护河堤,填土筑基,植木造屋,架桥铺路,渐渐把沙面打造成为欧陆风情之地。 历经百年,曾有英国、美国、法国、日本、德国、荷兰、葡萄牙、丹麦、瑞典等 19 个国家相继在沙面建立了领事馆,9 家外国银行、40 多家洋行在沙面经营,粤海关会所、广州俱乐部等在沙面相继成立。当时,沙面的居民多为各国领事馆、银行、洋行的职员以及外籍税务官、传教士等。 随着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州老城狭窄、弯曲的街道,于交通、卫生诸方面的弊端也日渐显露。以近

6、代化的新式路取而代之,势所必行。广州近代马路的修筑最早从沙面开始。殖民当局对沙面租界的道路网络进行了统一的规划和施工,采用整齐的方格道路网。据记载,沙面先后修筑了 3 条东西走向的主干道,即宽约 4.6 米的中心主干道、宽 1.8 米的北面主干道和宽 2.7 米的南面主干道,5 条南北走向、宽约 1 米的次干道,并在各主次马路辅以绿化,从而使沙面形成一个完整的环状道路系统。 沙面宽阔平整的近代化道路系统与广州城垣内外狭窄弯曲的古代道4路系统形成鲜明的对比。沙面虽然面积狭小,从来没有成为城市的中心,但其近代市政建设的示范性,对广州城市的近代化无疑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 建筑博物馆 一栋楼就有一个故

7、事。沙面岛上有 150 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 53座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集中反映了西方的建筑艺术,以及对岭南文化的兼容并蓄,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被誉为“活的建筑博物馆” 。 位于沙面大街 54 号的英国汇丰银行和沙面南街 18 号的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属于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沙面汇丰银行初建于 1865 年,重建于 1920 年;它位于主干道与次干道的转角处,平面规整,立面处理采用不同的柱式组合,转角处顶楼设穹形塔楼作为标志,西、南两个立面采用严格的新古典三段式构图,底层为稳重的基座,入口处为装饰性的门框及圆窗;墙面作仿石勾缝处理;二三层为巨柱式;顶层用变型方柱。该建筑也是沙面唯一保留天

8、井内架天桥的建筑。 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建筑体形规整,立面在横向和竖向上都采用三段式构图。其底层为粗石砌筑的稳重基座;主立面二三层中间用双层双巨柱式,四层不用柱式,设帕拉第奥式连续圆形拱券,用半圆券窗,处理上有明显的法国建筑特色。仅二层两端用双柱上顶圆弧券,呈巴洛克风味。此外,位于沙面南街 60 号的英国圣公会基督教堂也属同类风格建筑。这三座建筑皆符合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追求雄伟、严谨,体5形规整,稳定典雅;一般以粗大的石材砌筑底层基座,以古典柱式和各种组合形式为建筑主体,加以细部装饰。 19 世纪上半叶至 20 世纪初,西方流行折衷主义风格,折衷主义建筑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

9、各种建筑形式,不讲求固定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由于折衷主义建筑往往在其他风格上加入巴洛克装饰,故也被称为新巴洛克式。 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在沙面比比皆是。漫步沙面,最容易发现的就是白天鹅宾馆对面的沙面大街 59 号,那里原来是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这所洋行当年曾作为四大企业之一垄断了华南地区的石油和煤油市场。后来,这里也曾作为德国领事馆。 位于沙面南街 44 号和 46 号的原英国领事馆(含东座与西座) ,其正立面采用曲面;东立面首层采用拱券门廊,上层为柱式外廊;南立面采用巨柱,上下两层为不同形式的外廊;西立面以实墙为主,加上装饰性外挑阳台和柱式,三个立面各不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其坡

10、屋顶采用中国琉璃筒瓦、勾头滴水齐备并有起翘的翼角,瓦的铺砌方式也与中国传统大屋顶类似,体现出英国建筑追求东方情调的浪漫色彩。 券廊式建筑的特点是平面简单,立面是连续的拱廊组合,形式简洁,线脚明朗,而无其他装饰。这种建筑形式是西方建筑传入东南亚后适应当地气候条件而产生的,故俗称殖民地式。 沙面的浪漫主义风格建筑不多,露德天主教圣母堂是沙面唯一的典型浪漫主义建筑,它位于沙面大街 14 号,正面分为上中下三段式,墙面上有数不清的垂直线条,门和窗都是向上的尖券状,顶上是一个重重叠6叠的尖顶,这些都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特点。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成为 20 世纪影响最大的建筑潮流。沙面

11、一街 1620 号,为“国际式风格”的平屋顶多层单元住宅,属于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这种趋于实用性价值的建筑风格,不仅丰富了沙面建筑群文化,而且体现了沙面的文化包容力。 位于沙面南街 50 号的瑞记洋行是华南第一幢钢筋混凝土建筑,其建筑正面直到二楼由花岗岩构成,外墙为砖和混凝土,其他部分则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该建筑曾装有广州第一部电梯。有学者更称之为“华南地区第一幢真正意义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 。 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粤海关俱乐部。1859 年,英国人在沙面东桥口北侧建起一幢海关宿舍楼,专供外籍关员及其家属居住。随着洋人关员的增多,他们决定把原宿舍楼拆卸扩建新楼。1904 年夏天,澳大利亚

12、建筑师帕内在设计竞标中获胜,成功创作了这座美丽的“沙面红楼” (现在沙面大街 2、4、6 号) 。红楼高 3 层,全楼大小房间 41 间,另有储物地窖;由于外墙全用红砖砌筑,故人们习惯称其为“红楼” 。整个红楼造型独特,色调鲜明,建造精致,屋顶为合金波纹瓦,建筑的两侧耸立着两个圆锥形尖塔,像童话中的城堡。它是沙面建筑群中的精品。而它的设计者帕内,其后佳作不断,事业蒸蒸日上,被誉为“建筑师中的建筑师” 。1914 年,帕内在澳大利亚为自己设计了一栋小楼,并命名为“沙面” ,借此缅怀在广州沙面的美好岁月。 “怡和”与“太古” 租界时代的沙面是洋行的集中地。所谓洋行就是外国在中国的大公7司或大商行的

13、统称。小小一个沙面租界有洋行数十家之多,其中,英国占了十多家,最有名的老字号是“怡和”与“太古” 。今天尚存的英商怡和洋行仍沿用旧日的字号。西濠二马路的怡和大街就是该行当年的所在地。 怡和洋行的创办人是英国人查顿(港译渣甸)和马地臣(港译勿地臣) ,因此怡和洋行的英文名称是“查顿马地臣有限公司” 。 查顿原是东印度公司轮船上的医生,后任广州英商会主席。马地臣是个鸦片商,他于 1818 年来广州从事鸦片走私活动。二人于 1828 年加入英国人莫克尼亚克在广州开设的莫克尼亚克洋行。1832 年,莫氏回国,马地臣与查顿利用他们与怡和行主伍绍荣的特殊关系,将莫克尼亚克洋行改为怡和洋行。到 1843 年

14、,怡和洋行由广州迁往香港。后来在沙面南街 5052 号设分支机构。 怡和洋行的创办人马地臣从海盗起家,在中国沿海一带靠走私鸦片而暴富,后来当选为英国国会议员,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封为爵士,又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860 年还被清政府任命为粤海新关新设立的黄埔分关副税务司。洋人当上了中国的官,堪称奇迹。 时至今日, “怡和”在香港仍是英资的老大哥。 日本人内藤英雄曾在其著作广东志中提到:“英国侵华,怡和洋行担负着的使命与英国侵略印度时东印度公司所担负着的相同。 ” 太古洋行设在沙面南街 50 号。房子用红砖砌结,立柱与横阵是米黄色,与其他地方的太古洋行办公大楼建筑式样相同。 太古洋行的名字是个

15、从译音产生的专有名词。据说,太古洋行最初8在中国做生意时,其大班是个西方女子,而其他洋行的大班多是男性。中国商人对此也感特异,便把这洋行称为“大姑行” 。 “大姑”是中国人特别是广州人对妇女的尊称。由于太古洋行的英文名是由两个姓氏组合起来的,洋人也感到译为汉语繁复而拗口。如按中国人的习惯呼“大姑洋行” ,未免太俗气,便利用其谐音称为“太古” ,并拼写成英文TAIKOO。在该洋行的产品包装上或其下属机构同样使用这一名称。 太古老板的后代,在今天成了香港十大富豪之一的“施怀雅家族” 。 返璞归真路 广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沙面是广州现存最完整、最典型、价值最高的历史文化街区。 1

16、946 年,国民政府正式收回沙面租界。1949 年,广州解放后,沙面遗留建筑部分给单位使用,大部分安排居民入住。居民数量暴增为租界时期的 3 倍。 由于沙面原有建筑大多是为银行或洋行设计,房间空阔,格局并不适合居住。为了住进更多的人,居民在楼内打隔断,搭阁楼,楼外和楼顶加建房屋。壁炉被认为不符合岭南生活需要,拆除改为壁柜,铸铁壁炉架一律卖废铁。更有许多人拆墙、拆门、拆窗,将外廊封闭为房屋由于长期超负荷使用,沙面部分建筑在 20 世纪 60 年代已成危房,破旧不堪。 1996 年,沙面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 年底, 广州沙面建筑群保护规划出台。此规划确定沙面建筑群的保护范围为整个沙面岛,其中包括同一时期内所形成的街巷布局、河涌、树木等。这是全9国首例对文物保护建筑群进行的单项规划。沙面的保护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保护及其之后的“卸妆”令沙面文物建筑终于露出真容,成为广州旅游的热门街区,被餐饮等服务行业看好。然而,关于保护和利用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是在保护中利用,还是在利用中保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 【责任编辑】赵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