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通“天气”接“地气” ,增强精品发现力一 又到一年“评奖季” ,喜见所在部门记者多篇作品被推荐到省里,还可能被推到全国;而更多的则寂寂无闻,辛苦一年又一年,却徘徊在评奖门外。 其实,好新闻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报社耳濡目染,兼有领导、前辈耳提面命,笔者多少有了自己的一点体会最要紧的,是培养和增强精品发现力。 新闻是创造性的劳动,而在所有创造性劳动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新闻人创新创造靠什么?必不可少的一条是发现力不断地“沙里淘金” ,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之中发现新闻信息,发掘新闻价值,进而打造新闻精品,形成舆论影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生活中并不缺少新闻,缺少的只是发现。一个优秀的记者,穷其一
2、生,都在追求发现 。 ”这是新华社原社长、总编辑穆青的论述。他的传世力作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影响了几代人。如果当初不是他在新华社副社长任上到河南调研时, “偶然”发现了这个重大典型,推出这篇重磅报道,后来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其实早在 100 多年前,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就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 ”早他 20 年的法国艺术家罗丹也有类似的表述:“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可见,古今中外,2文学、艺术、新闻大师们对“发现”的重视在思想上是相通的。 看似“偶然”的发现,其实是需要上通“天气” 、下接“地气”的。譬如一个农夫,埋头耕耘自然不可省却,但还要时常抬头
3、看天。如果天就要下雨了,你还准备浇水,肯定是做无用功。反之,要是整天望着天空发呆,而不事躬耕,即便是“天气通”也不可能有好收成。 在这里,笔者谨以获 2012 年度山东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寿光一次清退 102 名不合格党员为例,谈一下新闻精品的发现力。 二 2012 年 4 月初,我和同事杨国胜、吴宝书随大众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傅绍万到潍坊采访县域经济发展,最后一站到了寿光市。采访结束临行时,寿光市委书记孙明亮无意中谈到,他们正在搞一个党员队伍纯洁性机制,准备清退几十个不合格党员。傅总认为这是个重要的新闻题材,就让我们留下来继续采访。 为什么重要?这就要联系到此前不久,时任中共中央政
4、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在出席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时,就保持党的纯洁性发表重要讲话。十八大召开之前,这无疑传递出一个重大政治信号:保持纯洁性,是我们党应对新形势下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的思想、组织和作风保障。我们意识到,这件事蕴含着重大的新闻价值,是中央精神在基层实践中的超前探索、创新体现,具有独特的典型意义和示范作用。 结果一采访,发现他们做的远比书记说的更具新闻性:全市的党员登记工作已开展了几个月,近期就要下文公布不予登记和暂缓登记的党3员名单,多达 200 多人。而且,他们的做法在全国是第一家,四次受到时任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批示肯定。这岂不是个大新闻、好新闻? 紧盯着这个题目,我们
5、进行了深入采访,了解到:早在 2008 年,寿光市的名“老组工”就向市委致信建言,实行党员定期登记制度,改革党员事实上存在的“终身制” ;2009 年底,寿光市在一个乡镇试点以“半年一分析、一年一评议、两年一登记”为主要内容的党员队伍纯洁机制;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10 年 3 月在全市推广。到 2012 年 3月,这次活动已经开展了两年,当时正在进入“两年一登记”的收尾阶段。 抓住寿光市清退(即不予登记)102 名不合格党员这一新闻事件,我们提前介入、深入采访。4 月 30 日,在寿光市党员登记工作结束、清退名单公布当天及时成文,第一时间报道了该市保持党员队伍纯洁性的超前探索和创新举措
6、。在山东新闻奖评选中,稿件被评为消息类第一名。评委给出的结论是:这是一则新闻敏感与政治敏锐性兼备的独家报道。有同事笑言:这回又让你们“搂草打兔子”了。 该新闻在大众日报头版头条见报后,人民日报、 半月谈 、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 、工人日报及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凤凰网等纷纷转载或跟进报道,引起较大社会反响。百度搜索“寿光+纯洁机制” ,结果多达 18 万条,网民踊跃参与讨论,绝大多数对寿光的做法持支持、肯定态度, “清退小合格党员”一时成为舆论热词。中组部把寿光市的做法认定为十七大以来处置不合格党员的主要模式之一,并委托寿光市委组织部起草党员登记暂行办法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4“
7、纯洁性建没”列入党建主线。次年 6 月 18 日,党中央作出部署,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三 精品发现力这个词,是我在新闻实践中懵懂想到的。后来查到,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 1999 年出过一本书,叫记者的发现力 。他在书中提出:记者的生命力就是发现力。他对发现力的阐述是:“发现”是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者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 据南振中先生讲,他对“发现力”的关注始于 1985 年。当年秋天,他随穆青到湖南张家界采访。这里奇峰连绵,怪石高耸,导游告诉他们,这一奇特的自然景观是 20 世纪 60 年代才被人发现的。 南振中说: 根绣花针掉在地上,没
8、有被人发现,比较容易理解;绵延三县的张家界武陵胜景,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为什么这么晚才被人“发现” ,简直不可思议。当地负责人解释,1969 年 1 月,张家界范围内的慈利县举办“五七干校” ,几百名机关干部被下放到距县城190 多公里的索溪峪。干校驻地虽有 10 户人家,但他们天天砍柴、种地,为衣食而发愁,根本没有闲情逸致观赏景色,也不知道这里的山水与别处的 IIJ 水有什么两样。下放干部就不同了,他们中间不乏有识之士,劳动之余,苦中求乐,品评张家界的奇特风光。 “五七干校”撤销以后,这批“学员”大都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他们成了张家界迷人景色的义务宣传员。改革开放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吃
9、饱了肚子的人需要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张家界的山水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具有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直到这时,张家界才渐渐为人们所认识。5这件事对南老触动很大。从张家界回到北京后,他就开始琢磨人类的“发现滞后”现象,进而研究记者的发现力问题。 四 新闻时时发生,只有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才会斩获精品佳作。这也是对一个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 曾获得诺贝尔奖的奥?圣捷尔吉医生曾说:“所谓发现,就是见人之所皆见,而恩人之所未思。 ”新闻记者的发现应该包括他对生活意蕴的正确的、深刻的独立思考。没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就不可能有重要发现。登高才能望远,记者登高的阶梯就是各种各样的知识。记者的知
10、识领域愈宽,发现新闻精品的机会就愈多。党报记者对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措施以及重要精神都要了然于胸,对全局和现实要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这就叫“通天气”通晓大势、大理、大情。 而生动的现实生活从来都是发现新闻的沃土,从那里我们可以发现、发掘生动、鲜活、有现实意义的原创新闻。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的“根”应该扎在基层。如果偏离实际、远离生活、脱离群众,离开了人民群众生活的沃土,就会营养不良,采写的新闻自然会枯黄。要想发现新闻精品,就应该预防“发现滞后”和“忽视发现”这两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养成带着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谨防自己的“根”离开生活的沃土。这就叫“接地气”接群众的灵气、基层
11、的人气、创新的风气。 五 6有句名言:机遇总足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当记者,就得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随时准备捕捉新闻事件或新闻现象,抢抓新闻第一落点,一触即发,动若脱兔,直击要害。再进一步,就是做好新闻解读或调查报道,即第二落点,给人思考和启示、借鉴。 还有一句名言:记者永远在路上。在路上,既指在新闻实践中不断求索,不断创新,到达一个又一个目标,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又指深入下去,在火热的现实生产生活中捕捉让人们怦然心动、激情燃烧的鲜活新闻,或发人深思、引导主流舆论的原创深度报道。 把握大局“通天气” ,基层实践“接地气” ,上下结合、融会贯通,就能找到二者的最佳契合点,使之变相辉映。这是发现、创作新闻精品的一大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