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适应现代社会的美术基础教学【摘 要】美术基础教学是美术教育的基础内容,对学生日后的艺术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美术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美术基础教学要进行一定的创新和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美术基础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适应;现代社会;美术基础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90-0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美术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并使得美术教育整体向现代社会的主流方向发展,这就要求美术基础教学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对教学理念
2、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将适应现代社会的美术基础教学纳入美术教育的发展战略中,为学生日后的艺术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得高校美术教育培养出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专业美术人才。 一、创新教学理念 适应现代社会的美术基础教学要在教学理念上进行创新,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在学校方面,学校将适应现代社会纳入到本校美术基础教学策略中,重视美术基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和紧密性,把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规划到学校对美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中,掌握美2术基础教学整体方向。在实际的美术基础教学中,学校要做好适应现代社会美术基础教学的监督工作,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其次,在教师方面。教师是美术基础教学的
3、主要参与者和引导者,对美术基础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根据适应现代社会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正确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观念下,使得学生获得较为丰富的美术基础知识,为培养学生艺术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在学生自身方面。学生也要不断扩大自身的美术知识范围,并自主进行美术基础知识的选择,重视与社会领域中美术基础教学的联系性,进而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好充分准备。综上所述,为了实现适应现代社会的美术基础教学,首先要在教学理念方面进行转变,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美术人才1。 二、创新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方面,教师要重视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核心,一方面在
4、美术基础教学中要充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出学生对美术基础教学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手段,微课主要是以课堂教学视频为主,时间很短,十几分钟左右。但是视频针对性很强,是把教材上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的整理和规划,使得内容更加丰富和精炼,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本质上看,美术基础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也是实现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主要方式,因此,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美术基础教学的理论知识,还要将实践和理论进行充分结合,3重视美术实践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
5、实践能力。对于美术基础教学而言,认知的前提就是实践,在这一理论引导下,在美术的基础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教学引导作用,还要不断挖掘学生在美术基础教学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投身于美术基础教学中。另外,美术基础教学要具有一定的互动性,强化学生间以及师生间的教学联系和情感联系,从而不断提升美术基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实现适应现代社会的美术基础教学1。 三、根据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实际美术基础教学中,要根据实际的专业特点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例如,针对艺术设计类的美术基础教学而言,由于专业范围以及细化程度的变化,使得目前的艺术设计类美术基础教学更加倾向于学生自身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美术基
6、础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在素描教学中重视人物以及动物整体结构的素描。结构素描主要是以形体结构的探究与表现为目的,重视结构表现的穿插和整体结构的关系,因此,要正确地理解形体结构在动画中的关系性和结构性,并将其充分地表现出来。其次,要提高学生人物速写的能力。动画设计在进行绘制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仅是绘制一幅幅“静态”画面,而是一系列有关联的完整化的动态画面。在这样的教学要求下,教师要重视对所有人物各种角度和状态下的形象以及结构进行分析和训练,从而达到运用自如的教学目的。在动画专业基础课教学实践中,可尝试将短期素描和速写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瞬间感知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渐向动画转换,使学生将基础训练和专业训练结合起来,达到课程之间4的合理衔接2。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适应现代社会美术基础教学的分析,让我们知道了在现代社会的环境背景下,美术基础教学要进行一定的创新和改革,重视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核心,以适应时代社会发展对美术基础教学的要求,实现美术基础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宏可.适应现代化社会的美术基础教学探索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5, (02):117-120. 2吴炳文.探究适应现代社会的美术基础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5, (1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