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揭开水底沉封的奥秘.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68455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下考古:揭开水底沉封的奥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水下考古:揭开水底沉封的奥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水下考古:揭开水底沉封的奥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水下考古:揭开水底沉封的奥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水下考古:揭开水底沉封的奥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水下考古:揭开水底沉封的奥秘2016 年 5 月 21 日,在郑州举行的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以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为主实施的、引起国内外学术界高度关注的宁波“小白礁 I 号”水下考古发掘项目,与全国其他 20 个考古项目一起获得了中国考古学界最高质量奖“田野考古奖” 。 “小白礁号”不仅因众多珍贵的出水文物和“中西合璧”的船体构造为社会所关注,更因创新的工作理念、规范的发掘方法、多元的技术应用和超前的保护意识为业界所称道,被誉为“我国水下考古走向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又一重要标识” 。 海上丝路与“小白礁 I 号” 宁波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港口城市,唐代建州以后,一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碇港。

2、历代船家依托尖底破浪与分舱抗沉的浮海巨舶,凭借“船行八面风”与“望日月星宿而进”的非凡本领,载着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等漂洋过海,远涉惊涛,谱写出恢弘壮丽的中华海洋文明篇章。 然而海上航行也是历险之途,在古老的海丝路上,数不清的航船沉睡海底。 “小白礁号”就是一艘沉没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的远洋木质商船,沉船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北渔山岛海域小白礁畔水下 24 米,距离宁波港 26 海里。 2008 年 10 月,在浙江沿海水下文物普查中, “小白礁号”首次被2发现。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组织实施了该沉船的水下考古发

3、掘工作。水下考古在气候适宜的夏季进行,分为两个阶段,一是 2012 年 6 至 7 月,完成“小白礁号”船载文物发掘工作;二是 2014 年 5 至 7 月,完成“小白礁号”船体发掘与现场保护工作,拆卸出水后的船体构件搬进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即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沉船修复展示室,进行边保护边展示。 “小白礁号”沉船是一艘以龙骨和肋骨为主要纵横构架的尖底木质海船,约有两个羽毛球场大小。船体上层和船舷等高出海床表面的构件因海水侵蚀,已不存在,但龙骨、肋骨、隔舱板、船底板等主要构件依然保存较好,出水有龙骨、肋骨、船壳外板、隔舱板、舱底铺板、桅座等船体构件共 240 余件。经过专家的研究和判

4、断,可复原程度较高。船体构造既具有典型的中国古代造船传统工艺,也保留了一些国外的造船特征,其造船所用木材为石梓等,多产自东南亚。 船载文物共计 1060 余件,瓷器占绝大多数,以青花为多,这些青花瓷质地细密,釉面莹润。也有五彩瓷、酱釉瓷器,包括品相精美的青花瓷碗、盘、杯、碟、灯盏,五彩瓷的胎质细腻犹如女孩肌肤。在一堆青花瓷中有一只独一无二的紫砂壶,壶上落款“孟臣” ,让考古人员眼睛为之一亮。孟臣是明末清初制作紫砂壶的一代宗师,他一生所制的紫砂壶数量不多,遗留下来的每件都是珍贵精品。另外,标明商号的玉石印章、木质砚台底座、竹竿朱毫毛笔以及宁波本地特产的梅园石等,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见证了宁波海

5、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并充实了其文化内涵。3还有越南铜钱、西班牙银币,大清“康熙通宝” 、 “雍正通宝” 、 “乾隆通宝” 、 “嘉庆通宝” 、 “道光通宝”等铜币,也证明其所属年代;而宁波的梅园石则显现了其始发地,印证宁波作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贸易港口的地位。 “小白礁 I 号”水下考古 的特色之路 翻阅史籍文献,考察海况环境,其实“小白礁号”商船下沉于渔山列岛海域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渔山列岛海域不但是我国远洋航线上的一个重要站点,而且历来是一个沉船事故高发区。 “小白礁号”船体在海床表面呈南北向,与东西向的礁体岩石基本垂直,且船体南端(船尾)断裂面参差不齐、几乎紧贴着礁体岩石,所

6、以应是触礁沉没。 “小白礁号”沉船的考古,一方面是个体力活,在水下受限于各种复杂条件,工作难度较大,潜在危险因素贯穿始终。考古队员每天每人下水 2 次,每次水下工作一小时。如果风力太大,工作平台的安全得不到保障,队员就无法正常下水上岸;另一方面,更是一个技术活,不仅要完成船体发掘与现场保护的预定目标,同时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还将“小白礁号”水下考古作为检验和完善水下考古工作规程的试验项目,可谓期许甚高、责任重大。象山“小白礁号”沉船遗址的发现以及水下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更是对宁波市水下考古工作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因地制宜,将沉船遗址分成自南向北的 8 个区域进行

7、发掘,科学、精准地测绘船体遗迹,系统编号并逐块拆卸船板,4在完成水下测绘、摄影、摄像和编号工作的基础上,按照“自上而下、分门别类、以龙骨为中心、从艉至艏、由外及内”的方式逐块拆卸船材。船材起吊到考古工作船上后,即进入资料采集与现场保护阶段,开始登记建档、初步清洗、现状评估、样品采集、近景摄影、船体测绘、加固定形、喷水保湿、防霉杀菌、临时浸泡、包装入箱、安全搬运、集中存放等流水化作业程序。每道作业井井有条,环环相扣,在指定的区域,配专职的人员,严格按照规范程序实施完成,确保了“小白礁号”船体发掘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现场保护工作的科学性。 在工作中,考古队不断探索,大胆尝试,既参照借鉴田野考古和国际

8、通则,又不生搬硬套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与国外技术规范,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水下考古之路,为即将颁布的水下考古工作规程提供了实践经验。 水下考古作为一门边缘交叉学科,需要海洋工程、海洋勘测、潜水科学、科技保护、数字信息等诸多相关学科的技术支撑。 “小白礁号”发掘过程中,来自国内外的 20 余名水下考古队员和 10 家合作单位的 30余名技术人员齐聚宁波,会战渔山: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展沉船遗址海底环境样品检测;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开展船体测绘与复原研究;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开展船体保护修复项目;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开展船体构件脱硫效果监测与评估等。 宁波水下考古的“高地效应” 中国是海洋大国,浙江是海

9、洋大省,宁波是滨海大市。发展水下考古,既是落实国家海洋战略的重要一环,也是推进浙江省文物事业的必5然选择。继 1998 年原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宁波工作站首设以来,宁波在水下考古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08 年,水下考古宁波工作站升格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宁波基地。2010 年,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建后,成立第一个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宁波基地。2014 年 10 月,位于宁波市北仑区春晓滨海新城的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正式建成投用,设于宁波基地内的“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与中国港口博物馆同步对外开放。宁波基地内专门开辟的沉船修复展示室,既是“小

10、白礁号”船体保护修复的工作场所,也是“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的一个特别展厅,透过颇具科技含量的通电玻璃,可以即时向游客呈现船体科技保护与修复的全过程,让公众共享水下考古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至此, “小白礁号”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圆满落幕。 而这一切成绩的取得是因为有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宁波已拥有水下考古队员 10 名,专业人才力量稳居全国前列,他们被称为“水下考古的宁波帮” ,不仅承担着宁波、浙江水下文物调查、探测、发掘和保护、研究的重任,而且频频出现在国内外重大水下考古的大舞台上。如相继参与了“碗礁号” “华光礁号” “南澳号” “南海号” 、南海科考等重要水下考古活动和肯尼亚援非水下调查项目。宁波水下考古人才的“高地效应”日益凸显,已成为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支重要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