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围观的协同行为范式分析.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69149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围观的协同行为范式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网络围观的协同行为范式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网络围观的协同行为范式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网络围观的协同行为范式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网络围观的协同行为范式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网络围观的协同行为范式分析摘要:网络围观具有动态性、协同性和复杂性等特点,研究其就某一突发事件而衍生的协同行为的范式分析,对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意义。本文以黑龙江肇东市数千名教师集体维权事件为研究案例,从网络围观的产生及协同行为的形成过程,深度描摹网络围观的发生机理,涵盖行动与集合、起伏与同步、节奏与共鸣、协同与助长以及非线性传播等方面进行解读,对于政府引导网络舆情,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借鉴。 关键词:网络围观;协同行为;网络舆情 根据 2015 年 7 月 23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 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互联网+”

2、已深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截至 2015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6.68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48.8%。微博、论坛等自媒体的发展日益成熟,更为公众进行网络围观提供广阔平台,当热点事件发生时,民众通过互联网了解事件的比率占到了 58.9%,可以说,Web 3.0 时代的来临,公众对热点问题的了解更加快速,更易形成网络围观。 本文通过对网络围观协同行为范式进行分析,以肇东市数千名教师集体维权事件为例,以小见大,对网络围观这一网络群体事件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探究,从而为网络舆论的引导提供干预措施,促进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的良性互动。 2一、理论框架梳理 虽然国内外对网络围观进行了较全景式的研究,并

3、且对于围观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但目前暂无学者将协同效应拓展到对网络围观的研究上来。协同效益又称加乘性、协助作用,指“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协同作用既可以增益也可减损,还可能产生异变,运用协同行为形成范式的分析逻辑对于网络围观进行分析具有很强必要性。 综观网络围观形成的过程,首先是共鸣出现,然后是群体中的协同作用开始运作,最后是效果形成:由某种规律、节奏所集合起来的人群,由于节奏传达出一种凝聚力、整体性和力量,进而形成同步性与助推力,使得过程发展可能脱离常划” 。 二、案例分析 (一)案情简介 2014 年 11 月中旬,黑龙江省肇东市数千名教师集体罢工维权的事件引发网民广泛关注,具体事件起因

4、与发展,如下: 冲突产生:11 月 14 日,教师代表和肇东市人事局领导谈判,要求加工资、一次性返还被扣十余年的养老保险等,次日,市政府初步解答,但教师不满,提交了二次联名诉求书。 事件升级:11 月 17 日,诉求未解,政府向校方施压,事件全面升级。全市和农村中小学 8000 多名教师于该日发起罢工,全市中小学停课,多时达 750 多人在政府门前聚集,肇东市委、市政府以及教育局开始介入。官方表态:11 月 18 日,肇东市委办公室向媒体介绍称,相关部门正3开会协商处理教师反映问题。 后续进展:11 月 19 日,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记者从肇东市政府了解到,针对部分教师上访反映工资过低等问题,该市

5、妥善处理,目前事件已趋平稳。 (二)协同行为范式分析 从网民对黑龙江肇东市数千名教师集体维权事件的围观,我们不难发现,网民之所以会抨击肇东市政府以及中小学校长,声援教职工罢工、学生罢课,是出于对教师待遇偏低、政府不作为以及地方吏治不满,引发了网络舆论浪潮。本文主要采用案例法对网络围观协同行为范式分析,以期对网络围观的约束治理以及网络舆情的引导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借鉴。l、网络围观的起伏与同步 对于某一事件,尤其是突发事件,不论是网络上还是现实中的,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往往符合“从中心向四周逐渐扩散”的规律,但是由于受多重因素的影响,网络围观的行为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和起伏性。但当人们对于某一事件的态度或

6、行为在经历一个前序过程后,会呈现出一致增强或减弱的趋势,人们在一定范围内达成了相互认同和彼此一致。 肇东市数千名教师诉求未得到政府的理性回应,因此提交了二次教师联名诉求书,该诉求书被同步公布到网上,散见于天涯论坛、大连论坛、肇东人论坛等论坛。一石激起千层浪,17 日之后网民关注陡增,由起初个人关注的稀稀落落,变成起伏波动的各方意见,在这一过程中,无序状态的舆论形成普遍的议论,社会范围内的意见相互争辩融合。 42、网络围观的节奏与共鸣 节奏与共鸣是对起伏与同步的更深层次的分析,当人们取得一定的同步后,这种同步会以一种有规律的节奏和共鸣表现出来,人们会因这种节奏和共鸣更加紧密相连,从而形成协同现象

7、。 节奏与共鸣是如何产生的?模因无疑给予我们生动解释,模因是文化传承时的单位,这个词是在 1976 年,由理查?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所创造,模因是是文化中的 DNA,受到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作为-基础的文化传播单位,文化得以传播演化。网民在浏览过程中关注一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也阅读他人的观点,消化整合,进而形成模因,用于交流传播,围观过程中,模因的传播具有一定的节奏,相同的节奏产生共鸣。 网民在对该事件进行围观,经历了个人热议阶段(11 月 1417 日) 、集体反应阶段(11 月 1718 日)和反应回落阶段(11 月 19 日后) ,其中第+阶段的集体反应就是公众在同一节

8、奏下,受模因影响产生共鸣的实例。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公民对于不公平和政府不作为,表现得分外敏感,形成了可供传播且极具共鸣性的模因,当肇东市的教师罢工事件发生后,政府的冷漠回应和回避,为已有的共鸣爆发提供契机。 3、网络围观的协同与助长 群体助长是指有群体其他成员在场或者群体成员一起从事同样的活动时,个体活动出现增量或增质的现象。在网络围观和传播过程中,有一群人,他们关注相类似的话题或者持有相同的态度和观点,在某一论坛、微博中发表相似的意见或关注同一个问题,由此形成的这群人,就5会协同行动并相互助长。 其实很多人平常活跃于论坛、微博上,在虚拟的社区中,经常关注某类事件,每日不出家门,阅读世

9、间百态,形成观点看法,即便不是黑龙江省肇东市数千名教师集体维权事件发生,只要触动他们敏感的神经,他们就会一齐表达观点和看法,原因在于在长期的关注下形成无形的默契。网民往往同情弱者,出于对公平的追求,每天都在微博贴吧中上演同情弱者的言论。而政府的不作为是重要的关注敏感点,当肇东市数千名教师集体维权事件发生后,由于日常形成的节奏与共鸣,加速了协同合作行为的产生,网络上对于教职员工的声援和政府的批判一时间甚嚣尘上。 4、网络围观的非线性传播 互联网传播及时、迅速、交互的特点,使得传播过程不断发生溢散,即像网状一样的传播现象,不再如同单向的线性可控的传播。在协作中,网络出现使得目标不可预测,形变不可预

10、知,很多观点和态度网络在一起,成为网络围观中的一个节点。网越大影响越大,群体事件愈加走向极端,越容易加剧偏见。 对于肇东市数千教师维权事件的网络围观,显然是朝着非线性的路径网状传播的。起初只是个人表达阶段,还是简单易控的线性传播,但后来政府的冷情舆论回应方式导致了冲突和矛盾的升级,不可控的四散的非线性传播蔓延,由此肇东市政府处于极端被动的局面,政府形象和政府公信力遭受了巨大的挑战。 三、案例反思与对策 通过运用协同行为对此次肇东教师集体维权事件的网络围观过程的6分析,政府错失舆论引导良机,使得后期陷入了极端被动的局面才亡羊补牢,对此笔者进行反思,并提出建议。 (一)反思 l、政府缺乏有效民意采

11、集和反馈机制。肇东市教师对工资不满,对不明扣钱有异议,对不给边远补助有抱怨,这些情绪早在 11 月 14 日前就已有所表达,发表为数不少的诉苦帖子。但肇东市政府未能意识到问题严重性。面对接连的民意诉求,当地官方非但不重视问题的解决,还向校长施压,引发了上千人的罢工维权事件,把事件推向了绝境。由此可见,官方没能重视到线下的维权舆情,也未能监测到线上的网络舆情。未能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民意采集和机制,既对民众的动向和心理诉求缺乏足够的了解,又未能及时反馈应对。 2、政府冰冷回应激化矛盾,延误引导时机。根据协同行为范式分析网络围观行为我们不难发现:在非线性前的三个阶段,都是较为合理的引导舆论的有利阶段。

12、但是在网络围观起伏与同步、节奏与共鸣、协同与助长过程中(11 月 14 日一 17 日)市政府既未对核心问题做出合理应对,还委派若干调查组进驻各学校,要求老师不得继续上访和闹事,否则严惩不贷。此举进一步激化矛盾,直接促使罢工事件发生。11 月 17 日、18 日媒体竞相报道,相关舆情传遍各个角落,给当地政府形象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政府彻底处于被动局面,延误引导的最佳时机。 (二)建议 由此次网络围观事件观之,政府建立舆情采集和反馈机制非常重要,实现“实时采集,实时回馈” 。政府通过电子政务系统、政务微博、各大7微博、贴吧、论坛,各地区的地方论坛贴吧,要积极收集民众表达的利益诉求,反馈至相关部

13、门单位,努力解决。并将后续官方的处置声音通过媒体平台积极通报,展示官方诚意,传递“政”能量。 其次,政府引导舆论风向,争取第一时间发声。在 Web3.0 的今天,网络愈加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多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传递社情民意的新平台。当突发事件发生后,急需要真实声音介入。此时,政府应公开透明,积极应对,争取第一时间发声,避免谣言散布,防止新老媒体交互放大负面情绪,掌握主动权、话语权,引导事件朝良性、可控方向发展。 最后,群众问题无小事,切实回应诉求,解决实际问题是应对围观的关键。处理应对舆情危机事件时应千分小心,万分谨慎。摒弃冰冷舆情处置方式,以柔性方式化解矛盾,防止危机,在公共危机的博弈中占据有利地位。只有真正解民生之疾苦,谋民众之福利,才能将负面的网络围观消弭于无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