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舞蹈表演中表演员如何把握人物情感【摘 要】舞蹈属于一种大众的美体题材承接形式,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往往陈述着编舞者与表演者的自身情感因素,在这一体现表演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对舞蹈演员自身形象与情感的表现。而如何表现出其中人物的情感,则需要更高的功底与自身的技艺表现。本文从舞蹈表演中的人物情感说起,简要论述其中的情感表现形态。 【关键词】舞蹈表演;表演员;人物情感 中图分类号:J7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35-01 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有力推动了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在人们精神需求日渐提升的同时,文学艺术活动逐渐兴盛起来,社会中艺术的表现形式也逐渐
2、趋向于多样化发展,舞蹈作为文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内心情感的外在肢体展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下人们的精神需求。在现代的舞蹈表演中,为表现出其中的情感韵律,就需要通过体态的行为表现,实现对舞蹈的全面展现,这其中的关联有很多,需要表现出对音乐场景不同阶段的表演,从而实现整体的情感展现。本文分析了舞蹈演员在舞蹈表演过程中的情感走向,并结合演员在舞蹈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对舞蹈演员应如何控制表演中的情感走向进行简要探究。 一、用表情感官动作进行人物的情感把握 (一)通过色彩感官来展现人物风格 2在舞蹈的表现中,如戏曲,一个定妆大约就能看出这个表演中的风格特色。因此在进行舞蹈表演中,舞者的服装很重要
3、,其妆扮也很重要,不仅是艺术表现,在商业舞蹈表演中,也要以此来完成对剧情人物的因素展示,通过第一印象来完成观赏者这一角度上的认识,从人物形象上把握情感。 (二)从舞蹈色彩的内涵上表现情感 好的舞蹈表演,从剧情的发展上,就能够清晰明确的看出结果。因此一个优质的舞蹈编程,就显得格外重要。同时在舞蹈的排布风格上,也能够更好地展现出舞蹈的情感基调。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根据舞蹈人员的故事情节选定,如梁祝中的纯美与梦幻的情调转换上,其自身就展现了封建礼教与反抗的激烈,为面对这样的冷暗关联,就需要通过场地舞台色彩上的调整来实现对整体舞台的表现调整。通过红黑白三色的基调调整,并以风雨交加的气氛感染,从形象表现
4、的基础上,完成对整体气氛的全面调整,从而更好地表现出舞蹈表演的剧情情感基调。 二、舞蹈表演中的人物情感把握 在舞蹈表演中,造型与舞台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人物的情感,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观众对于视觉美感的捕捉,还需要建立在舞蹈美感的整体表现上。因此在情感的把握方面,就需要从表演中的以下几点来进行把握。 (一)语言上的情感把握 在进行舞蹈表演的过程中,有时为保证舞蹈的连贯性,以及保证舞蹈的感染力,就需要舞者或者旁白来进行剧情的展示。而在这一表现上,3如果处理的好,那就能够更好地烘托出舞蹈的情感基调,并通过对人物情感地把握,从而实现对舞蹈信息地有效诠释。在实际的操作中,通过音乐、旁白、个人
5、语言等多种形式来展现作品的不同层次表现,并通过这一有效的形式实现对不同剧情地全面展示,从而实现对作品情感的地完美展示。 (二)在动作的表现上把握情感 舞蹈属于一种肢体的语言艺术形式,因此在进行情感把握的时候,其动作就表明了舞者对情感的表达。从正面进行角色的展示,并通过符号内部的色彩类型分配,从而实现对角色造型上的更完美设计。其中的情节展示,有先后主次,并在层次明显地展示角度上完成对整体情节的表现。在通过动作的表现方面,展现出对舞蹈表演情节的把握,这是对表演的信息调整,能极大地提高其表演的情节性发展。 (三)心灵的感知 在舞蹈的表现上,我们应当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待对人物情感的表现,那就是内在
6、情感的升华,即心灵的感知。古诗有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舞蹈艺术也是如此,只有心到了,表现的内在美才会真的到了。在进行舞台表演的过程中,通过专家学者对整体舞蹈动作的讲解分析,从而实现对技巧性的表现展示,并通过舞蹈演员对情景的自我认知,从情感特点上,进一步的展现出自身对舞蹈内容的理解。这就是对自我心灵的一种升华,是对舞蹈故事中人物形象的一种自我认识,通过自己的舞蹈表现,来全面展现技艺,从而更好地展现这一舞蹈人物形象。 4综上所述,在舞蹈演员进行舞蹈表演的过程中,无非是在着装特色、语言掌握、肢体表现以及心灵把握等多个角度进行的自我展示。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身对剧情人物的理解,并以个人的形式将其展现出,即为一种舞蹈的艺术体现形式。而为提高这些表现的行为艺术能力,在进行日常的舞蹈表演中,就应当加强对自身的基本功锻炼,并对剧本进行咏读,以保证自己对剧情人物情感的理解是符合社会大众审美标准的。 参考文献: 1李多,张新,叶亚楠等.浅谈舞蹈演员在表演中把握人物情感的艺术特征J.科技咨询导报,2007, (18):114-114. 2王佳.浅谈舞蹈演员如何把握人物情感J.大众文艺,2012, (15):115. 3肖澄宇.论舞蹈演员在舞蹈表演中的形象塑造J.大众文艺,2013, (1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