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自媒体直播热”中把关人角色再思考摘 要:十几年前,很多研究认为把关人角色随着网络的多元和包容已经无形中被淡化。但随着“自媒体直播热”的兴起,媒介事件层出不穷,有研究者再提把关人角色监控。只要网络中心化、溢散的传播特征存在,网络的权威就无法得到保证。为建构社会恒稳态,把关人角色应该由国家权力机关、资本与集体道德无意识之上的公众来共同完成。 关键词:自媒体;直播;“把关人”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2-0022-02 当下,自媒体直播(含网络、手机)无疑是热点之一。一方面,涉猎其中的资本和用户数量不断增多。根据20162020 年中国网络
2、直播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5 年,这个市场规模已达 90 亿元,平台数量将近 200 家,用户数量达到近 2 亿。但与此同时, “以实时陪伴、分享互动”为核心出发点的自媒体直播在媒介营造的社会形象却越来越接近于挑战道德底线的无节制狂欢,比如“直播造娃娃事件” “直播飙车” “直播虐待动物”等。这些负面事件在北京网络直播行业自律公约后虽然有所收敛,但依旧屡禁不止。自媒体直播作为典型的媒介事件,遵循了其一般性的生成路径, “21 世纪以来,由于网络和手机的陆续普及,个人信息的发布渠道总体趋向多元。大众传播开始分层,信息选择的多元和个人化媒介时代的到来,使得公众成为意识形态、资本之
3、2外建构信息传播世界的第三种力量。在这样的语境中,单一的新闻事实,经由多种媒介的共谋及追踪报道推动,就会造成拥有轰动效应、大量受众并影响社会建构的媒介事件。1”作为一个典型的信息放大和到达渠道,媒介事件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既显现大众、资本和意识形态的多元糅合,又反向建构社会。对于自媒体媒介事件的反思和总结,应从其路径源头、渠道流通出发。基于此,有不少学者认为正是把关人“阀门”的缺失才导致自媒体的失控,故而建议国家权力机关层层监管,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2。但在当下传播语境中,只要网络去中心化、溢散的传播特征存在,网络的权威就无法得到保证,把关人若仅仅自上而下,将会导致网络丧失梳理言路、弥合社会
4、“断裂”的功能。 一、关于“把关人” “把关人”角色自上而下的定位是来自二战左近线性传播渠道控制阀模式的研究。1947 年,库特?列温(Kurt Lewin)基于“渠道理论”建立了把关的思想,首次把“传播”与“把关”作为一对术语出现。他认为,在一切信息的采集、制作过程中,传者都起着把关、过滤的作用,“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3” ,而怀特(D.M.White)进行个案研究后发现, “把关”过程中个人的因素(个体的价值判断)起着主要作用4。吉伯(Walter Gieber)则从社会生成和控制的角度,将影响“把关”过程的因素从个人扩大到了组织5。尤其是伴随社会学取代心理学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理
5、论基础, “把关人”研究已经脱离了初始阶段只注重个人因素的狭窄视野,转而将“把关”作为整个社会体制的产物来研究,全面关注“把关”过程中的社会、体制压力。如同舒梅克3(Shoemaker)所提出的,至少可以在 5 个层次上对“把关”进行研究:个人层面、行业规则层面、组织层面、媒介制度层面、社会体制层面6。“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层层把关人都是带着一定的刻板成见和意识观念来处理消息的。7”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若把大众传播视为渠道之间的信息流动,把关人的角色定位可以分成两个层次:一是完全直接阻塞或者拔除信息;二是渠道的部分流通,比如? 跣畔?行部分的添加删改,改变信息的呈现方式或改变单条或单组信息的组织
6、结构和显现重点7。 二、当下挑战及反思 马克?波斯特(Mark Poster)将“少数人说,大多数人听”的媒介呈现时代称为第一媒介时代,而“所有人说,所有人听”的时代称为第二媒介时代8,在第一媒介时代“把关人”由少数精英把控,由上层意识形态决定谁听谁说。作为一个经典的社会控制理论, “把关”理论的切入角度受到社会批判学者的警惕和抵制。比如,法兰克福学派的哈贝马斯认为“少数人说、多数听”的单向传输模式会强化社会控制,阿多诺认为这会削减个体的反应。而到第二媒介时代,大众主体获得了解放,但新的问题也产生了。个体普遍拥有话语权后,信息纷至沓来,哪些是冗余信息,哪些是噪声?哪些有利于系统,哪些又是熵?在
7、这样的媒介语境中,学者们迫不及待的将“意见领袖”抬起,而把“把关人”剔除出渠道研究,认为把关人在网络去中心化、多元沟通关系中名存实亡9。在当下多元的信息获得渠道中,把关人由上而下的设定还不如“网络受众(意见领袖)自己为自己把关”10。更有研究者认为,即使是“在4同一个新闻单位内,作为母媒体和网络版的新、老两代把关人 ,他们的选择标准和尺度并不相同。11” “把关人”果真在信道传输中让位于“意见领袖”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至少意见领袖无法解释“直播热”等媒介事件的生成。从自媒体直播成为媒介事件的整个过程来看,把关人的作用在传播渠道两个层次的各个环节中凸显无遗。就媒介事件而言,基础事件在采集、分解、
8、过滤、重构的过程中,一定会根据社会情境生成限值内的编码解码。这种制约不仅仅表现在信息的增删、给予上,还表现在发展方向的制约上。从媒介样本上看,把关人的作用不仅没有弱化甚至反而得以加强。在当下,初始信息(一级信源)始于传统媒体的媒介事件,把关人角色功用自不用说。而在媒介事件频发的直播平台,每个主播所在的房间在初始架构样态上是平行的,只有通过上头条或者通过流量、礼物排行版或者是通过跨直播间的大型喇叭喊话才能吸引受众,脱颖而出。这和十年前在社区论坛中斑竹“加精”或者“置顶”的功能效用略有不同。在十年前,版主被赋予了精英把控阀门的角色功能。而到现在,直播状态中,观众通过礼物和流量转化自己的角色,将自己
9、由“观者”转变为“控者” ,建构自己喜欢的议程中心。 “把关者”在这里不仅仅是由上而下,也由下而上。 十年前,即使初始信息始于网络媒介的,如黄静事件、陈易事件、虐猫事件、铜须门把关人作用基本等同于单向阀门。以虐猫事件为例,在成为媒介事件之前,网络上早就流传虐狗、虐兔等相似视频,甚至还有专门的虐猫网,但一直默默无闻。2006 年 2月 28 日,当天涯斑竹将虐猫照片配以“国内惊现惨绝人寰踩猫族,呼吁5对动物的救助和关怀”的标题,短短半天时间便受到强烈关注,被浏览98 494 次,跟帖 1924 次。事发一天后,当网友黑暗执政官发帖建立的“虐猫凶手信息举报、收集中心”和“宇宙 A 级通辑令”被天涯
10、社区放置在首页后,对虐猫的愤怒由八卦论坛的把关人引向整个天涯社区,并引发新的议程:现实追查。仅仅 52 个小时,与虐猫女直接相关的现实线索已经一一被查清。 当网络爆发虐猫热点以后,很快引起北京晨报南方都市报以及人民网、新华网等“喉舌”网站和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等意识形态“把关者”的关注。在“虐猫事件”发酵期间,全国各类媒体以新闻形式报道虐猫案的稿件共达 2200 余篇。而到现在,在“网约车司机直播吸毒”等媒介事件中,初始的推动力量却已经是观众,中间推波助澜的是媒介和资本,而把控的则是国家意识形态和权力机关。在这样的情形下,如何界定“把关人”才能更有利于社会恒稳态的建构?三、再界定 控制论学者诺伯
11、特?维纳(Norbert Weiner)在系统中建构了因果圆环的观念:A 作用于 B 而 B 又反作用于 A;原因作用于结果而结果又作用于原因。研究发现,只有流动通畅才能保持系统的稳态,在一个生命有机体中, “内环境稳恒态”是一个建立在许许多多反馈的基础上的各种调节过程的总体12。传播学者梅尔文?德弗勒(M?Defleur)建构了一个指涉信息流动的模型(如图 1 所示) 。 图 1 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 德弗勒认为,要想在系统内保持信息交流的通畅,信源、信道、信6宿很重要。噪声影响到每个环节,反馈保证了信道的通畅。德弗勒揭示了信息传播去中心化的双向性和循环性。威尔伯?L?施拉姆(Wilbur S
12、chramm)在此基础之上,更进一步阐释,认为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以被视作一个组织的“传播单位” ,每个单位既是传者又是受者,它们被统称为释码者;其间通过传送、接受、编码、译码等四种功能勾连为一个系统整体(如图 2 所示) 。 图 2 施拉姆控制论模式 作为一个系统稳态建构的中间环节, “把关人”的角色在当下有必要再界定。它不能再被简单的视作发射器(编码者) ,而应采用复杂性思维视其为融合接收器(译码者)与发射器(编码者)的释码者。倘若把社会视为拥有自组织性的系统,把关人应被界定来保证讯息和信道的循环畅通,故而,它不能仅仅自下而上也应该自下而上,应是国家权力机关、资本与集体道德无意识之上的公
13、众共同建构的产物。 参考文献: 1 林隆强.媒介事件与社会进步思考以 21 世纪以来的中国媒介事件为例J.福建论坛,2009(12). 2 赵梦媛.?W 络直播在我国的传播现状及其特征分析J.西部学刊,2016(8). 3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4 David Manning White. The “Gatekeeper”: A Case Study in the Selection of News. in Journalism Quarterly,Vol.27.No.4,Fall,1950. 75 Walter Gieber. News Is What Ne
14、wspapermen Make It. Lewis. A.and White. D.M.(Eds.) (1964). “People, Society and Mass Communication”, the Free Press, P160172. 6 Pamela J.Shoemaker. “Media Gatekeeping”. “I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Edited by Michael B. Salwen & Don.W.Stack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1996. P7991. 7 陈卫星.传播的观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 (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哗译.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 任湘怡.“极速”时代的媒介文化J.国际新闻界,2000(2). 10 许榕生主编.网络媒体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1999. 11 燕晓英.Mr.Gate 在网络传播中的变化J.中华传媒学术网,2004(2). 12 (法)埃德加?莫兰.论复杂性思维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10). 责任编辑:传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