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影像建构.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69792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萧红的影像建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萧红的影像建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萧红的影像建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萧红的影像建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萧红的影像建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萧红的影像建构摘 要: 电影萧红是首部萧红影片,试图通过外在的画面冲击和视觉震撼来征服观众,以唯美的影像讲述萧红复杂纠葛的爱情故事和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黄金时代则通过萧红亲朋好友的叙述及萧红的自述再现其曲折坎坷的一生,力求以冷静客观的立场进行萧红的影像建构。通过对萧红与黄金时代的比较分析,电影呈现了在创作情怀、主题呈现、视听语言、受众心理等多个方面不同的影像建构与电影语言,深入挖掘了萧红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关键词: 影像建构 主题迭变 视听语言 受众心理 引言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萧红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有关她的传记比比皆是,但由于史料缺乏及个人理解的偏差,大多不能尽力客观地记录萧红

2、。对萧红的影像叙述,应该是许多文艺人士许久的梦想,尽管早就有人跃跃欲试,却始终没有达成这个愿望。于 2012 年上映、由霍建起执导的电影萧红似乎圆了许多文人志士的萧红梦,但是影片上映之后却陷入争议浪潮,票房不佳。导演用唯美的画面讲述萧红的情感纠葛史,使影片的叙事和人物塑造都略显薄弱。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在上映之初,更是遭遇票房滑铁卢,影片采用拼贴跳跃式的叙事方式,力图以冷静客观的电影语言讲述萧红短暂曲折的一生,但观众对于采用间离手法的电影似乎并不买账。票房高低并不是对于影片的最终结论,2通过观看影片我们可以看出,两位导演对于萧红的影像建构各有侧重,在荧幕上用电影语言叙述不一样的萧红。 一、导演

3、的创作情怀和主题迭变 1.创作者的情怀 霍建起的影片一贯带有唯美浪漫、含蓄内敛的标签,他是影视圈内公认的文艺片导演。霍建起自第一部影片赢家起就形成了独有的电影风格,宽阔仁厚的儒家情怀,极具张力的镜头语言,唯美浪漫的音乐与画面,而随后拍摄的多部影片也都在延续这种风格。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那山那人那狗 ,这是一部反映邮政题材的电影故事片,该片以秀丽的风景、浓郁的人情味和艺术气息、简单易懂的情节、缓慢的节奏,将父子间的脉脉温情娓娓道来,使观众备受感动。片中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题,也引人深思。而后执导的影片暖所体现的诚意与温暖应该说是颇具人文关怀和中国民族特色的,对于那些仍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广大

4、中国农民来说应该说是一种精神安慰,它力图证明中国的农村不会再是被爱遗忘的角落。电影萧红是为纪念萧红诞辰百年而拍摄的一部影片,故事讲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女作家萧红凄美的爱情故事和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不得不说,导演的创作经历与情怀直接造就了电影萧红画面的唯美,对人物理解的欠缺导致了电影叙事的浮薄。事实上,它原本应该是一部颇具人文情怀的影片,但以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为主线讲述萧红漂泊曲折的一生,唯美浪漫的视听语言纵然是影片的一大亮点,但也同样使影片空有皮囊,缺乏诚意。也许是男导演的缘故,霍建起无法抓住萧红的灵气与精神,使其影像叙述中3无法体现出宽广的儒家情怀。总的来说,导演不懂萧红。 许鞍华作

5、为香港杰出人文主义电影工作者,自胡越的故事开始,许鞍华对于现实生活中弱势群体的关注,就远远超过对电影形式和电影语言的关注。许鞍华的电影具有丰富多彩的美学风格,既有写实风格的胡越的故事 投奔怒海 阿金 ,又有轻喜剧风格的上海假期女人四十 ,更有风格凝重的千言万语 。于 2012 年执导拍摄的桃姐是一部以人命名的电影,讲述了一位生长于大家庭的少爷罗杰与自幼照顾自己长大的家佣桃姐之间所发生的一段感人至深的主仆情。可以这么说,对弱势群体的人道主义关怀是许鞍华电影的第一主题。 黄金时代一改导演以往关注弱势群体的电影风格,以民国时代为大背景,以民国传奇女作家萧红特立独行的人生和爱情经历为线索,塑造了一群意

6、气风发的热血青年,再现了一个充满自由与理想的时代。或者说,导演只是将有关萧红和她所处时代的记录与史料搬上荧幕,采用间离、主观接入、跳接等手法,通过萧红亲朋好友断断续续的叙述和萧红本人的自述,在荧幕呈现了导演心中的萧红与那个黄金时代。不得不说,这样一部诗化的作品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间离的手法需要观众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至于萧红究竟是个怎样传奇的人物,这有赖于不同受众的理解。2.男性的窥视与女性的审视 新时代的中国号召“男女平等” ,但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传统观念之中,使得当今社会仍然是一个由男性主导的群体。劳拉穆尔维在著作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中认为,传统好莱坞电4影中存在一个父

7、权愉悦体系,在经典叙事中满足了男性对女性想象性的欲望满足。作为一个男性导演,霍建起不可避免地在影片中表现出了一个男人对于女人的窥视。电影萧红选择以情感为主线,用唯美的画面表现萧红与多个男人的爱恨纠葛。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满足了大多数观众尤其是男性对于萧红这样一个传奇人物的窥视欲。而在影片中,萧红一直被抛下,大腹便便的她被汪恩甲遗弃在宾馆里,获得萧军解救却在爱情里遭遇一再的背叛,即便与端木蕻良结为夫妇,仍然是病重之下被端木抛弃在香港的医院里。不难看出,无论是当下还是那个自由勃发的时代,都是隶属于男权社会,即便是具有女性本位意识的萧红也逃脱不了被抛弃的命运,就像男性导演霍建起对于萧红的影像叙述,摆脱

8、不了男性对于女性的窥视。尤其是影片故意将鲁迅与萧红的关系作暧昧化处理,满足了大众的遐想和窥视欲望,却使影片陷入了媚俗的境地。 许鞍华作为新时期的一位女性导演,在以往的作品中都是用温暖细腻的电影语言表达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和人道主义关怀。 黄金时代的拍摄于她而言是冒险,更是挑战,力图在陌生化碎片化的叙事中完成一个女性导演对于另一位传奇女性的审视。在电影中我们不难看出,萧红作为女性很早就敏感于男权文化的压迫,她对于父权、夫权和极具男权中心主义的左翼文学都充满了畏惧、逃避、挣扎与无奈。所以她逃离父亲的家,逃离大男子主义的萧军,冲破了男性意识社会观念的束缚,用柔弱纤细的双手书写苦难。在那个意气风发的时代

9、,萧红敢爱敢恨,向往自由,一生虽颠沛流离却极尽洒脱,而同样作为女性的许鞍华,年近六旬却终身未嫁,一直秉持着电影艺术的观念,用电影传达对于人世间5的思考。电影黄金时代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空间,采用拼贴跳跃式的叙事方式,一方面展现了一个富有文学才华的女作家,漂泊动荡的一生,另一方面展现了自己对电影艺术的深度追求,以期实现一个电影人的艺术理想。无论导演是否呈现出一个活灵活现的萧红,这部影片确实寄托了她全部的人生观、艺术观、价值观,也承载着她对于女性身份及命运的思考。萧红在最艰苦的时候认定那是自己的黄金时代,大概许鞍华导演也认定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 3.不同主题的呈现 霍建起的萧红作为一部带有

10、商业气息的文艺片,它以诗意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作家萧红一生复杂纠葛的情感历程。在观众的审美期待里,电影应该是对萧红曲折坎坷一生的艺术再现,通过影片,观众可以深切了解到萧红短暂而又真实的一生,感悟萧红对文学的执著、对自由的向往及对生命的热爱。但电影萧红的表现主题却出现了偏离,影片的感情戏过重,着重表现了萧红一生的爱情纠葛,尤其是对鲁迅与萧红感情的揣测,更使影片缺乏敬意与诚意。从萧红拜墓一诗来看,在精神层面,鲁迅之于萧红是“父”的角色,或者说是祖父更切实一点,因为萧红全部的温暖都是来自于在后花园陪伴自己的祖父。鲁迅支撑着萧红的情感与精神世界,在朋友的叙述里,有着非常清晰的表达

11、,只是那些存有臆想和窥视心理的人们对此视若无睹罢了。显而易见, 萧红的感情戏份过于浓重,冲淡了原本要表现萧红传奇人生的思想主题,对于萧红身上蕴涵的创作情怀与人文精神的挖掘明显不足,与此种种导致了影片“萧红精神”的呈现显得十分薄弱。也许是导演意图强调艺术效果,在萧红的感情方面阐释过度,导致了对6人物的精神成长勾勒不足。 许鞍华执导的黄金时代尝试用一种多视角的叙事方式,它采用间离手法搭建了一个萧红的爱情、文学、人生的艺术空间,以一种看似客观的叙事态度将萧红从众人的臆想中解救出来,所以影片无意用萧红的感情线编织故事,而是力图全景式地展现萧红的一生。影片采用模拟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开篇是萧红的自述,之后

12、让大量文艺人士以“萧红见证者”的身份面向镜头讲述或评论萧红的经历,这种主观介入的叙事方式强调了“叙述”行为,从而打破了故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这就使得故事中的“萧红”成了被叙述者,观众看到的是“众人评述萧红的故事” ,而不再是“萧红”本身。不得不说,影片以一种客观的、不加粉饰和遮掩的态度,力求完整再现萧红漂泊动荡的一生,是值得肯定的;在客观性的追求上似乎着力过度,未能深入地挖掘萧红的精神价值。总的来说,许鞍华期望在荧幕上呈现一个有血有肉、 “活生生”的萧红,但是以看似客观的方式将其演绎成了一个刻板生硬、 “众人眼中”的萧红。 二、各具作者特色的视听语言 1.视觉语言特色 霍建起的影片大都极具个人

13、特色,极具张力的镜头语言更是其影片的一大特色。电影萧红以充满意蕴的色彩语言和浪漫的光线语言塑造传奇人物萧红。影片中大量使用了青灰色作为环境空间的造型色,突出了这一冷色调特有的压抑、灰暗的情调,让人产生了安静、孤独、隐蔽的视觉联想,暗示了主人公困窘的生活状况和身体状况。例如,在萧红最孤苦的几个人生阶段,使用了大块灰色调,如与汪恩甲感情结束后,7大腹便便而又一身债务的萧红被困在小旅馆中,主人公的衣服几乎以灰色和深灰色为主,再加上阴暗的空间环境,给人以强烈的压抑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主人公的孤苦的生活状况和绝望的情绪。除了色彩外,影片多次使用阳光、烛光营造充满希望和温暖的氛围,暗示了主人公获得了暂时安

14、稳的生活和平静的心态。如萧红与端木蕻良喝酒聊天的场景里,精美别致的画面处理令人印象深刻。温暖的烛光下,红酒在酒杯中流淌,手持香烟的女主人公,缓缓诉说着自己的理想,时而微笑细语,时而垂目深思,此时的萧红是浪漫的,亦是美丽的。 许鞍华向来是以冷静的叙事和舒缓的镜头语言著称,始终将镜头对准社会底层大众,通过长镜头和手持镜头深刻地反映现实,表达她浓郁的人道主义关怀。 黄金时代是许鞍华进行大胆试验的一部影片,对于七十岁高龄的她来说无疑是一次很大的挑战。影片中不少精心设计的拍摄手法让人耳目一新,例如,演员在出演角色进行情节演绎的时候,会突然中断下来,对着摄像机说话,此时镜头转为中近景,表达此时此刻对于萧红

15、的评述。这样类似于现场采访的方式,打破了电影情节营造的封闭世界,制造出了一种布莱希特式的间离效果。它需要观众积极地参与场面调度,与剧中人物进行交流对话。这样的手法与关锦鹏的阮玲玉有些相像,但还是有所不同,究其目的来说,所要表达的东西不同。许鞍华力图以客观不加修饰的态度,在支离破碎的叙事中再现萧红漂泊坎坷的一生。由于电影的间离手法和碎片化的叙事,不同的受众对于萧红就有不同的理解与感悟。 2.听觉语言特色 8霍建起的萧红在视听语言的综合运用上,延续了导演一贯的电影风格,颇受好评。视觉元素的交替使用在荧幕上呈现了颇具质感的影像画面,那么听觉元素同样传递着导演的创作情怀和文艺气息。电影萧红中的大量旁白

16、与独白都来自于萧红的日常作品,因此带有作家的文艺气质,具有极强的审美性。如在萧红逃出呼兰来到北京求学时,镜头中的萧红饥寒交迫,缓慢地走在北京冬天的大街上,这时,旁白响起:“有时走了,却免不了堕落或者回来,否则就得问,她除了觉醒的心外,还带了什么去。 ”这仿佛一个铺垫和暗示,正如一无所有的娜拉定是无法走出那个家庭的。果然,紧接着家里安排的男人汪恩甲出现在镜头中,而对温饱的需求和读书的渴望,使萧红很快与汪恩甲同居,并怀上了汪的孩子。此外,电影中有一段伴随着大提琴的女声哼唱出现过多次,仿佛一曲哀怨的挽歌,流露出深深的孤独与绝望,即使在萧红爱情最圆满的时刻,仍然有一抹哀伤挥之不去。这样一段音乐配合慢镜

17、头,将原本激烈紧张的节奏与情感变得节制而又舒缓,使整部影片变得含蓄内敛。 许鞍华的黄金时代片名来源于萧红在日本写给萧军的信:“窗上洒满着白月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中,忽然又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这段时间于萧红而言是最悲惨的时期,然后她却在平静的独白中认定这是她的“黄金时代” 。不得不说,这是具有反讽意味的。影片中充斥着大量类似于此的独白,几乎都来自于萧红的作品,同样具有极强的审美特征。此外,人物对白设计也是匠心独运,每一位出场的角色9都会在进行情节演绎时,突然转向镜头,对着摄影机,这似乎是与观众的跨越时空的对谈,又似乎仅仅是客观的呈现。历

18、史的沧桑感,便在这一刻有了共时的感知和体验。影片大量旁白、独白与对白运用,都体现着导演期望以客观的方式再现萧红漂泊一生。 黄金时代不仅是萧红传奇一生的再现,而且寄寓了导演对于女性身份和命运的思考。 三、不同期待视野与召唤结构下的受众心理 从接受美学角度来说,影视接受是一种艺术对话,是接受者持有的期待视野与创作者在电影作品中的召唤结构的对话,简单来说就是观众与创作者之间的一次交流和对话。无论是萧红还是黄金时代 ,在观影之前,观众对于萧红的影像建构就有一定的心理期待,他们希望在荧幕上呈现的是一个血肉丰满、活灵活现的萧红,最起码不会与想象中的萧红相差甚远。 1.窥视性心理 霍建起的萧红以主人公的爱情

19、故事为切入点,表现萧红复杂纠葛的情感世界,不得不说,这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与窥视欲望。女性电影工作者劳拉穆尔维曾说:“看本身就是快感的源泉。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将对萧红的臆想与萧红的影像建构契合在一起,达到心理上的满足,唯美浪漫的镜像语言更使观众获得了审美愉悦。影片以萧红与多个男人的情感线来编织故事,虽满足了大众的窥视欲望与猎奇心理,但不免使影片落入了一味迎合观众趣味的俗套。 2.接受性心理 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力图在大时代背景下,以冷静客观的镜10像语言再现萧红坎坷的一生。三个小时的观影时间、间离的电影手法、支离破碎的叙事,尤其是在片段式、主观式、凌乱式的影像建构中挖掘萧红的人文精神,与此

20、种种都是普遍受众所接受不了的。影片中接二连三出现的文学史上的文人志士,更是使观众在一头雾水的情况下草草结束了影片的观看。如果不是对现代史研究颇多的学者,那么大概没有几个人能分清并且理清荧幕上的人物与萧红的关系。 诚然, 萧红与黄金时代票房都不高,不仅仅是因为其影像建构的挖掘力度不够,还因为萧红本人的辨识度就很低,受众普遍都不了解萧红是何许人也,更不要说花费三个小时在电影院里观看一部有关萧红的影片。期待视野不清晰,就无法完成与创作者召唤结构的对话,那么影视接受就会变为简单意义上的“看电影” 。 结语 电影萧红与黄金时代虽然都是以萧红的短暂坎坷的一生为题材,却是两部截然不同的影片,无论是镜头语言还是影像建构都大相径庭。相比之下,许鞍华的黄金时代放大了萧红命运的漂泊感,支离破碎的叙事片段建构了萧红充满传奇色彩而又漂泊动荡的一生,霍建起的萧红更倾向于呈现一个温暖、诗意的萧红。尽管作品在处理人物感情纠葛方面缺乏诚意,但它仍为探索萧红的影像建构打开了一道门。注释: 鲁迅.演讲稿娜拉走后怎样.1923 年 12 月 26 日. 萧红于 1936 年 11 月 19 日在日本写给箫军的第二十九封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