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接受心理学看日本恐怖片的叙事策略.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0294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由接受心理学看日本恐怖片的叙事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由接受心理学看日本恐怖片的叙事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由接受心理学看日本恐怖片的叙事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由接受心理学看日本恐怖片的叙事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由接受心理学看日本恐怖片的叙事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由批判“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引发的思考01 年,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的颁布使得我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由以前的德育化教育和技能化教育向“审美的音乐教育”过渡,但学界一直没有停留过对“审美的音乐教育”是否就是音乐教育的本质以及“以审美为核心”提法是否妥当这些问题的探讨和批驳。据笔者研究,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管建华教授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近年来,管教授在音乐界主流媒体上著述论文十余篇,批驳“审美的音乐教育”观,极力论证“多元音乐教育观”。 在“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批判与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构建一文中(下称该文) ,管建华教授运用语言转向后的现代西方各哲学流派

2、的思想,如胡塞尔的现象学,伽达默尔的释义学和现在西方很流行的罗蒂的新实用主义,作为其论证和构建新思想的方法,他首先提出“审美的音乐教育”是以“纯粹美学”为基础的,进而对“审美”这一属于 19 世纪所谓“纯粹哲学”或“纯粹美学”的相关概念进行批判,得出“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这一观点是错误的;进而提出其“音乐作为文化的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 。在拜读管老师这篇文章时,一方面为其独到的角度和所运用的方法论所叹服,一方面在与作者思想互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疑惑,例如,对“审美”这一美学思想的哲学批判,能得出“审美教育”就是错误的这一论点吗?哲学批判就是教育学批判吗?这两者是同一层面的问题吗?再具体一

3、点,新课标中的“以审美为2核心”中的“审美”是否就是哲学批判中的“纯粹哲学” “纯粹美学”中的“审美”?再进一步思考,竟得出了一些可以商榷的东西,斗胆提出,共同探讨。 一、哲学的批判等于教育学的批判吗? 在管建华教授看来,审美教育其哲学来源是康德的美学思想,依据的是哲学语言转向之前的主客两分的认识论哲学基础,它深深扎根在 19世纪那个时代西方文化语境中,在该文第二部分,管教授引用了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这本书的观点。他写道:“真理与方法所提出的解释学艺术经验是从审美意识的批判开始的,也就是近代康德主观主义的美学的批判开始的,以便捍卫那种通过艺术作品而获得真理的经验,反对那种被科学的真理概念弄得很狭

4、窄的美学理论伽达默尔主张以艺术经验真理来替代审美经验,因此,该书一开始也涉及了对审美主客体、普遍性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的批判。 ”接着,他阐述伽达默尔对审美主客体的批判、普遍性审美感知批判和审美体验的批判。 “伽达默尔正式提出:美学必须被并入解释学中(他在这句话的每个字下加上了着重号) 。他认为:解释学可以正确对待艺术经验,理解必须被视为意义事件的一部分,正是在理解中,一切陈述的(包括艺术陈述的意义和所有其他流传物陈述的意义)才得以形成和完成。 ”在这里,我们可知,伽达默尔是从他的解释学的立场对康德的审美观进行批判的,是典型的哲学话语体系内的一种哲学对另一种哲学的批判,他的思维是哲学批判的思维而

5、并非教育批判的思维。那么,我们想知道:这种对审美观的批判是不是能得出对审美教育的批判,审美是错误的是不是等于审美3教育也是错误的?伽达默尔豪不留情地批评了审美,是不是也毫不留情地批判了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这种观点?在我们看来,这些好像都没有必然的联系, “审美”和“审美教育”分别属于哲学话语体系和教育学话语体系,显然,管老师只是告诉了我们审美观有其局限性这一哲学知识,但对审美的音乐教育为何就是错误的并没有作更深入地说明。 为了力求论证有力,管老师还拿出当今反审美教育始作俑者的理论来当武器,这个人就是埃里奥特,但很遗憾,管老师也是借用埃里奥特从音乐作为客体的概念、审美感知概念、审美体验的概念这三大

6、批判来论证的,这使我们感到很不过瘾,本以为伽达默尔从哲学方面对审美作出了批判,那作为以号称反对和发展其老师雷默的思想而著称的埃里奥特应该会从教育的层面告诉我们,为何审美的音乐教育是不对的,可是,他没有告诉我们。在笔者看来,作为音乐教育哲学家的埃里奥特除了能说哲学家们的常用话语以外,还应该是教育学的话语体系中的权威。 二、中国的“审美”等于康德的“审美”吗? 退一步讲,假如我们承认“审美不好,因此审美的音乐教育就不好”这一推理是符合逻辑的,那我们还得看一看:中国审美教育中的“审美”和音乐新课标中出现的“审美”是否就是埃里奥特和伽达默尔所反对的那种康德纯粹美学中的“审美”?如果不是同一概念,那管老

7、师反驳审美的音乐教育从逻辑起点上就是有问题的。 开启中国最早美育思想源头的当属 1903 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的有关论说。1912 年,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详细论证了美育在教育方针中的重要地位。同年 9 月,美育4被正式写入教育宗旨。毋庸置疑,这两位美育大师的思想深受康德、席勒、叔本华、尼采这些西方现代美学重要代表人物的影响。首先他们都极力推崇审美的独立性和脱离实用、工具性的形而上的意义。这一点使得他们与梁启超的文学艺术直接为道德和政治服务的美学思想同中国传统的乐教思想形成区别。但是,他们是全盘吸收了西方的美学思想还是在继承中作了本土化的改变?我们知道,西方审美思

8、想以“审美无利害”“纯粹审美”等核心概念唱出了感性对理性专制、压抑的反抗,鼓吹恢复文化和人性中感性的应有地位。但是 20 世纪初叶的中国正处在现代化的初始阶段,启蒙理性、科学理性刚刚被介绍到国内,还不存在理性压抑感性的想法;相反,启蒙理性、科学理性还是启蒙知识分子要加以鼓吹的东西。所以,以王国维、蔡元培为代表的美学家并不注重美和审美感性本身,而更注重通过感性来实现感性之外的某些社会功能。这不仅仅是当时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所致,还因为这批美学家血脉中毕竟带着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乐教思想的基因。从根本上说,他们注重审美教育中情感和人心的道德意义。这种由于文化差异和源于中国知识分子欲借西方思想文化以

9、解决中国国民性改造和启蒙问题的强烈意向,使得他们在吸收西方美育思想时不知不觉中产生了“误读” ,而正是这种“误读”实现了中国审美思想的本土化转变。这种既要关注审美独立性又要关注审美社会功能的本土化特点,是以王国维的“无用之用”和蔡元培的“美术似无用,非无用也”这些貌似矛盾的话语形式,来支撑其间审美无利害性和功利性的微妙感觉。它将审美摆脱直接的现实功利目的和审美对任何人生本体论意义积极作用作了调和。这种本土化的,既注重5审美的独立性又不走向纯粹审美;既注重审美对改造人心和国民性的功利作用又反对审美成为德育的工具和审美政治化的思想被专家称为“审美功利主义”。由此可见,中国的审美与西方的纯粹审美从一

10、开始就不是一回事。在杜卫看来,这“审美功利主义”实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向现代美学的转换,它整整影响着中国一百年来的美学思想,可以称为是中国的“现代美学传统” 。让我们来关照中国百年来的音乐课程中的美育思想的发展,来进一步论证不仅仅从一开始,而且是以后的中国音乐课程的“审美”从来都不是西方美学中的“纯粹审美” 。 审美功利主义的思想在蔡元培的推动下曾影响了中国二三十年代音乐课程从课程标准制定到学校课程的具体实施。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的音乐教育思想是以国家利益为重,审美倾向于社会职责和爱国情怀的抒发,西方的纯粹审美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是没有生存的空间的。解放区的学校音乐教育已经出现审美附庸于意识形态的趋势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课程沿袭了解放区的教学思想。而 1957 年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音乐教育逐步成为彻底的意识形态化的课程,成为过分承载学生道德教化的课程,这种课程又由于苏式凯洛夫模式的影响,离审美更加遥远。改革开放使我们迎接科学的春天的同时也迎来了美育的春天。但这个春天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美丽,音乐教育继续受“苏式”模式影响趋于技术化;受一些政治导向的影响而趋于德育化。在这,我们没有看见半点“纯粹审美”的影子。 当然,管老师要批判的是 21 世纪的新课标中的审美音乐教育思想,矛头直指“以审美为核心”这句话。据笔者查证:这句话的原创是我国6音乐教育家姚思源先生,在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

12、与教育价值中,姚先生写道:“作为美育目的和手段之一的学校音乐教育,对德、智、体诸方面有巨大的渗透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是培养少年儿童具有感知、理解、感受、体验、评价、鉴别和创造音乐艺术美的教育,我们可以称之为音乐审美教育 。即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 ”姚先生这篇文章写于 1987 年初,在 1989 年 9 月召开“当代中国音乐建设学术讨论会”所做的专题发言试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建设与发展中再次提出“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是音乐审美的教育,通过美向德、智、体诸育发挥渗透和影响作用,而不应该离开审美这个核心,即超越音乐艺术的规律,片面追求它的德育和智育功能。 ”姚先生

13、是针对当时音乐教育异化为德育附庸的弊端提出了要突出音乐审美的独立性,但又不排斥审美对德智体的渗透和影响作用,不仅仅切中了中国音乐教育长期以来的问题要点,更重要的是标志着随着中国人道主义思想的慢慢兴起, “审美功利主义”在音乐教育界已开始复苏。在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后,这种“审美功利主义”思想最终在国家基础课程改革大潮中,以音乐新课标出现的“以审美为核心”的表述方式不仅得到了思想层面的继承,更是真正走入了现实音乐课程的改造计划(尽管这种表述方式有问题) 。音乐课程在经历了一百年曲折的发展历程后,回到了它宿命般的“审美功利主义”的思想原点。 由此可见,中国的音乐教育从来没出现过康德式的“审美” 。中

14、国式的“审美”与西方文化体系下以康德为代表的“审美”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也就是说,两者不具备可比性。管老师在文章中所用的从埃里奥特7到伽达默尔对审美的批判,是一种西方语境下典型的现代哲学对古典哲学的哲学批判,但具体到中国文化的语境, “审美”这个概念已深深烙上中国特色的印记,此“审美”非彼“审美” 。在该文第四部分,管教授终于回到中国音乐教育的语境中,对“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进行批判,但举出的引证却是一位音乐教育学者的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和音乐新课程与示范教学案例两本书的有关内容。在引用这些内容之前,管老师写道:“新的音乐课程提出了他的音乐教育哲学: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 。该种哲学认为

15、:”接下来就是这两本书的大段内容。这使我们很疑惑:第一,这两本带有浓厚教学法指导性质的书能代表“该种哲学”吗?第二,每个人对新课标都有自己的解读方式,这两本书是在解读新课标的基础上写出的指导性用书,它遵循课程标准,但毕竟不是标准,不是哲学,不具备普适性,也是不能代言课程标准的。按理说,靶子有一个现成的,即新课标。为何管老师不直接把能代表“该种哲学”的新课标作为批驳的对象?这使得该段的论证比较勉强。 在笔者看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学界应当弘扬批判精神,管教授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但就该文来看他对新课标的“审美的音乐教育”的批判,是没有切中要害的,甚至从一开始就有逻辑起点上的偏差,不能不说是一个遗

16、憾。 这些论文包括中国音乐2005 年第一期上的“后现代教育学与音乐教育学” ,第二期的“文化策略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思考” ;第四期的“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批判与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以及 2006 年第一期的“普通学校音乐学科教育学与音乐现象学教8育学” 。 管建华“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批判与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构建 , 中国音乐2005 年第 4 期第 7 页。 上文第 9 页。 杜卫审美功利主义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研究 ,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 例如所谓的“大圈圈” 、 “小圈圈”理论。该理论认为“大圈圈”指的是德育, “小圈圈”指美育,不必另立一项美育,可以把它包含在德育的大圈圈里面,详见 1980 年 5 月 15 日文汇报叶圣陶体育、品德、美一文。 姚思源论音乐教育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26 页。 管建华“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批判与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 , 中国音乐2005 年第 4 期第 12 页。 (项目来源: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专项:审美之维百年中国音乐教育思想研究。课题编号:ELA080325) 资利萍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荣英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