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精彩吴仁宝作品评论选青山不老 红旗不倒 何西来 何建明的精彩吴仁宝由山东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之前,曾以我们可以说他是伟人为题,在中国作家刊发过,很受读者欢迎,反响强烈。去年 3 月下旬,还在华西村专门为这个作品开过一次研讨会。与会作家、评论家、专家学者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吴仁宝本人也出席了会议,说这是写他和华西村写得很好的作品。他还说,这不是他说的,而是华西村的村民们说的,大家争相传阅,街谈巷议,很是热烈;都说好,他也只能跟着说好。 一个作品的标题的取法,向来很有讲究。它是作家特为推出的一块招牌,起一种招徕的作用,以其新颖独特、出人意外,引起读者的探究欲望和期待心理,非得读了正文才甘心。所以
2、作家们往往在作品题目的确定上反复推敲,费尽心思。说实在的,我对何建明在刊物上发表这个作品时用的题目很是欣赏。突兀,奇巧,细想也并非毫无道理。我敢说,何建明是第一个把吴仁宝这样一位农村基层党支部老书记和伟人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人,之前,哪怕是受恩于他的华西人孙良庆夫妇,也绝对不会朝这个方向想。当然,建明不是用了毋庸置疑的肯定判断,而是用了相当活泛的“可以说” ,但在他的心里是想由衷地称吴仁宝为“农民伟人”的。有了这样一个立足点,他的文笔便见气象和力度。我2曾在那次研讨会上用“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来称赞他。 我说,读了这篇报告文学让我一下子就联想到当年罗中立作为青年画家刚迈上画坛时所画的那幅
3、轰动一时的著名油画父亲 ,用伟人肖像的标准和规格,绘出了一位历尽人生沧桑的劳动农民的头像。后来,何建明有关这部作品写作情况的说明,果然印证了我的直觉。他说,写这个作品,他到华西采访了整整五天。写作时,正是他的父亲病危的时候。他说,他的父亲,也是老支书,都是失败者,但吴仁宝是成功者。他是用写父亲,写父辈的虔诚,投入了他对家乡、对父老兄弟、对故园土地的爱的深情来写吴仁宝的。正因为如此,他对吴仁宝的认识,对这位农村支部书记的理解和感悟,都远比其他人深致得多。他是常熟人,离江阴不远。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建明在写作时就抱有这样的自信,他说,在他写成这个作品之后,不希望再有别人去写吴仁宝了。
4、因为,建明是用自己的心,去迎迓他笔下的人物内心的。他称自己的作品为“国家叙事” ,极言其着眼点之后、之高。他在笔下投入了饱满的激情,他把自己对垂危的父亲的深爱,移情到他描写的人物身上去,他几乎是燃烧着自己的生命,作为炬火照亮着全文的思路。他当然就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这样的作品当然会引起作为作品主人公的吴仁宝的强烈共鸣。他觉得建明的许多话谈到了他的心里,他觉得这位他儿女辈份的年轻作家,是他真正的忘年知音。 吴仁宝虽然身处华西一村,但他建业立身的文化视野和思想坐标却是全国、全球。他经历半个世纪以上的政治风云而不倒,不仅不倒,而3且总能绝处逢生,化险为夷,遇难呈祥,坚定不移地把华西村引向富裕,
5、引向幸福,人人身体健康,号称“天下第一村”是非常不容易的。无论是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还是老百姓,夸他的、说他的好话的,不知其几多,各种媒体前来采访的、写他的、写华西的,亦不知其几多。但他却特别看重建明的这个作品,只能用知音来解释。刘勰曾感慨说:“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岂此之谓乎?许多看似偶然的因素叠加在一起,无论对写者,还是被写者,都是一种缘分。 当然,对于如我们这样的读者,诚如这部作品现在的题目所标示的:建明以精彩的文笔,写活了一个精彩的吴仁宝,写出了他精彩的人生和特别精彩的业绩。总题目的“精彩”出之,章节的 A、B、C,也分别用了“精彩求实路” 、 “精彩
6、为农道” 、 “精彩和谐发展篇” 。还有一个附章“吴仁宝的特色语言” , “特色”二字也可以换作“精彩” 。此附章又分为治村、持家、为农、做人、用人五篇。A、B、C 章是何建明的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提纲挈领而又详略兼备地勾勒出吴仁宝带领华西人半个世纪的奋斗史,致富史。附章五篇,是理性梳理后的吴仁宝的自白,是以吴仁宝性格鲜明的语言方式和思维方式所表述出来的他的立身行事的基本经验、基本原则。睿智、幽默,充满了看似平易,实则深邃的哲理。这是农民化、平民化了的传统智慧,并且不会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的千古儒者的理路。话都讲得极为直白而朴实,没有花拳绣腿,不是高谈讲章,然而管用,切合实际,因而是现
7、代的智慧。 在建明的笔下,吴仁宝既是智者,也是仁者和勇者。他的智慧是农4民式的,然而并不封闭、保守。这是靠近上海的长三角地区的农民,有现代经营意识,会计算,善学习,能闯市场。他懂得自己的地域文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再加上极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经济洞察力,常常能先行一步,先著一鞭,等到大家都明白过来,他已经在收获了。而且他还很善于规避风险,这样才有了现在年产值 300 多亿的华西规模。他还是仁者,追求的是华西人共同的富裕,提倡节俭,重视孝道,标举“忠孝仁义” ,把村风民风的建设摆在重要的地位,而自己也一直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从而营造出幸福和谐的环境,使村中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在孩子们心目中是慈祥的老
8、爷爷。如果谈到智表现为他的多谋,仁表现为他对乡亲、对众生的爱,那么勇则表现为他的善断,看准时机迅速行动,而且敢为天下先。他曾和当年大邱庄的禹作敏?孔啪桑?禹不知自律,垮了,华西却成了真正的“天下第一村” 。 在何建明的心目中,虽然“我们可以说他是伟人” ,但他最终没有用伟人去直接称呼吴仁宝,而是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了“精彩”作定语,从而有了现在的书名。罗中立虽然用他的画笔以伟人肖像的规格画了父亲 ,但父亲毕竟是农民;建明也说:“吴仁宝一生没有离开过农民,没有离开过庄稼地,他本人至今仍然是个地道的农民。 ”从以“伟人”比拟到“地道的农民” ,这是认知在更高层次上的回归,卸下光环,反倒更显圣洁、深厚。
9、建明终于为我们写出了一座不老的青山,写出了一面不倒的红旗。 创富与和谐的形象解读 5王 晖 精彩吴仁宝的价值不是简单地表现为对一个共产党员、村官“50 年红旗不倒”的感人事迹书写,而是在演绎这个村官传奇背后所隐含的深意,这就是在新世纪的语境下对“创富”和“和谐”主题的形象化解读。在我看来,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其实就是一个“必须创造财富”和“如何创造财富”的探索过程,而它的终极目标就是构建以“和谐”为核心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 “创富”是手段, “和谐”是目标。在精彩吴仁宝一书中没有泛泛而论“创富”与“和谐” ,而是对一个村官几十年为民创富的艰辛历程及意义进行挖掘,并在此基
10、础上对这两个中国共产党执政 50 余年来孜孜以求的主题进行了颇具说服力的阐释。这一阐释主要体现在作者对作品主人翁的创富理念和执政理念的描述和概括。 作品的深刻意蕴不仅凸现在主人翁的创富理念上,而且还显现在其执政理念之中。较为生动地展示了吴仁宝“有福民享,有难官当”的为官之道,以及“让百姓幸福,就是社会主义;让全世界人都幸福,这就是共产主义”的社会主义观。应该说,作品所展现的吴仁宝既非高官要员,也非大知识分子和理论家,他的执政理念并非来自书斋,而是来自田埂,完全是实践的产物。这些血浓于水似的理念,深深扎根于大地,彰显出主人翁近 80 年亲民、爱民、为民的博大胸襟。我觉得作者在总结主人翁“风风雨雨
11、红旗不倒”的原因时所说的一段话特别有意味,作者说:“古今中外,能成为一代伟人的人莫不是他们都具有超然的境界和坚定的信仰。作为农民政治家、思想家和实践家的吴仁宝,他的超然境6界,来自于他为人民创造幸福和富裕后所获得的巨大精神力量;他的信仰,来自对中国农村情况的了解和对中国农民所期望的美好前景的认定。”这实际上是对主人翁执政理念的最好诠释,这也就是说,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凝聚人类终极关怀元素的执政理念造就了吴仁宝,吴仁宝又以其超凡的勇气和胆略将之付诸实践、薪火相传。而作者写作此文的最终用意,恐不仅仅在于演绎一个“农民伟人”的传奇个案,而是希冀通过对吴仁宝执政理念的形象描述,为“新农村”与“和谐社会
12、”的构建提供一个可资学习与借鉴的具备普泛性的现实范本,事实上,吴仁宝的执政理念远远跨越了华西村这片小小的江南农庄,成为中国大地继续推进改革的巨大足音。 精彩吴仁宝对“创富”与“和谐”的解读并非悬浮于文本之外或之上的某种抽象,而是深潜于主人翁人物形象的刻画之中,确切地说,它是通过描述与揭示人物的人格魅力具体展现出来。作者以非时序而不是传记法的结构方式,将人物近 80 年的人生经历切分成“发展经济”、 “为官之道”和“共同富裕”等三大故事组团,重点书写主人公从 20世纪 70 年代至今,率领全村父老乡亲从造田到造厂现到造城的三次革命性运动,刻画了吴仁宝“创新” 、 “求实”和“坚韧”为核心的人格伟
13、力,使人物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先进性的体现者。应该说,无论是 70 年代的“造田” 、80 年代的“造厂” 、还是 90 年代的“造城” ,主人翁的思绪都紧紧萦绕着“让百姓幸福就是社会主义,让百姓幸福就必须大发展”的“创富”与“和谐”理念来展开。而在这其中,主人公人格伟力的三个元素又得以充分展现。 “造田”本来“完成的是农民们实现温饱的革命”7,而吴仁宝却从中领悟出了单一的农业并不能使农民真正富裕,惟有“走农村工业化道路,中国的农民、农村和农业才有出路”的道理。于是,田园上“造厂”便应运而生。当华西村成为“亿元村”时,吴仁宝又在构筑他的“造城”梦想,即建设“亦城亦乡” 、 “不土不洋”的现代
14、化华西新城。在上述“三造”的每一步,吴仁宝都以既顺变又创新的姿态领先,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他的一种天生的敏锐。然而,如果深究其里的话,我们就不难发现主人翁的“创新”气质其实与他的“求实”性格紧密相连,也就是说,吴仁宝的每一个“创新”之举都是他“求实”的结果。上世纪 80 年代“包产到户”全国风行,吴仁宝仍根据华西村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坚持集体经济,不搞不顾实际情况的“一刀切” ,有人担心华西不分田会“上压下反” ,吴仁宝坦然处之,说:“三中全会精神讲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各自的情况不同,你们分,是实事求是,是三中全会精神;我们不分也是实事求是,虽然我们搞的与你们是不同的责任制,可我们奔的都
15、是三中全会指引的富民路。 ”结果,吴仁宝的“求实”使之又一次领先了时代的潮头。在作品中,作者还不惜笔墨地描绘了主人翁的“坚韧”之个性。吴仁宝的“仕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任县委书记时曾落选县党代会代表, “文革”中曾遭极左路线的打压和诬蔑,还有一次又一次的“黑典型”与“红典型”之争,但他都凭着“坚韧”渡过难关,让 50 年红旗不倒,其中的缘由诚如主人翁自己所说“如果问华西这面旗帜为什么几十年不倒的话,我的体会是:因为我们始终做到了三不倒 ,即难不倒 、 吓不倒和夸不倒 。 ”由此,一个既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浸染、又打上现代先进文化烙印的8鲜明形象便呼之欲出。在作者笔下,主人公吴仁宝既是农民,
16、又是伟人,是平凡寓于伟大的生动再现,是“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的生动写照。我欣赏主人翁的那些堪称经典的格言警句,我以为这正是他作为农民改革家、实践家、思想家的最本真最浓缩的概括。应该说,对吴仁宝形象的刻画不仅突出与强化了作品“创富”与“和谐”的主旨营构,还为当代报告文学关涉现实流变,以及深入观照和书写时代精英人物提供了有益的参照和重要启示。 出神入化的细节描写 曾祥书 在当下报告文学作家队伍中,有南杨(黎光)北何(建明)一说,独领一方的何建明,其艺术特色是主题鲜明,善于在典型中发现典型事例,叙事风格质朴、清新,在表现手法上插叙、倒叙并举,常常给人一种超越时空的跳跃感。然而,近读他的新作精彩
17、吴仁宝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他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强化了细节描写,无疑这是他的报告文学创作的又一次自我超越。 何为细节?细节是细小的环节和情节,描写是对人物、事物的具体状态作描绘和摹写。细节描写是文艺作品中的细胞,是通过具体的性格刻画、环境描写、情节展示等多方面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写作技巧。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无不精通此法之妙,为后人留下了传诵不衰的佳作。 关于细节阅读的愉悦,人们有过无数次的艺术审美和感受,一部小说、一部报告文学,尽管已熟记于心,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故事情节慢9慢淡忘,但作品中那细致的细节刻画与描写却深深烙在记忆中,每当唤起时就会令人激动,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精神享受,这就是细节的“魅力
18、” 。正是这种“魅力”赋予细节以关联创作宏旨的意义,达到以小胜多的作用,从而开启或激活读者的想像力。在报告文学创作上卓有成就的何建明深谙此道,并把细节描写发挥到极致。 突出主题的历史细节 一部重大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必须有重大的、历史性的、能载入史册的细节。只有这样才能打动人,才能称为史诗、史记。例如,作品写“大跃进”时期吴仁宝与上级领导的一段对话就十分细致动人。 “正值大跃进年代,那时天天有人在放卫星 ,先进分子吴仁宝自然跑不了被上面点名:吴仁宝同志,你们大队的稻子长势比别人家的好,你能报多少亩产? 那人家报了多少斤?吴仁宝问。 最少的也有一万斤。 一万斤?吴仁宝两眼发直,心里打算了半天怎么
19、也高不上去。最后狠狠心,鼓足勇气报了三千七百斤。 保守,太保守了!仁宝同志你应该认识到,产量报的高低是个政治问题,也是党性问题,你应好好考虑考虑。 吴仁宝打小在田野里打滚,他清楚每一块田里到底能打多少粮食出来。面对无数双咄咄逼人的眼睛,这回他不想再说违心话了:这样吧,等收割时公社派人到我们大队监收,如果田里能多收一斤我们全大队宁愿挨饿也要倒贴十斤指标卖给国家,可如果亩产每少一斤,你们也得给我们补上啊? ” 这段历史性的、对话式的细节描写,写得生动、有趣、感人,它把10吴仁宝放在“大跃进”的历史背景下,用吴仁宝的语言去揭示吴仁宝作为一个普通党员、一个厚道农民诚实的性格,从而为贯穿全文的“实事求是
20、最难”作了较好的佐证。 展示人物情感的细节 文学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和个人情绪的表达,鲁迅先生曾说:“把灵魂展示给人的艺术是最高意义的艺术。 ” 鲁迅先生这里所指的“灵魂” ,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人们的情感,这个情感有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有对国家的理解与支持、有对集体的关心与爱护、有对村民的热爱,也有个人情感的表露,诸如亲情、友情、乡情。一部文学作品能够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境界要求。例如,在表现吴仁宝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时,作者选取了吴仁宝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到南京雨花台面对革命先烈纪念碑宣誓的情景素材,继而写道:“这个日子是 1985 年 8月 19 日。这一年吴仁宝五十八岁,一个名副其实的老共产党员。在雨花台的那次雨中宣誓,心细的人会发现,流淌在这位带领华西村高高扬起中国农村先进旗帜的老共产党员的脸上不尽是飞扬的雨水,其中有两行是他的滚烫泪水。 ”又如,在表现吴仁宝对集体的关心与爱护时,用吴仁宝的寥寥数语作心迹表达:“吴仁宝摇了摇头说:华西村的每一个企业、每一块砖瓦,都是全村村民的,我没有这个权力。我们能有的只是责任,是把这些效益差的企业扶植好的责任。 ”在表现吴仁宝对村民的热爱时写道:“这天吴仁宝来到孙良庆家,对孙家夫妇说:水流走了不能收回,人死了不能复生。你们别再难过了,你们不是缺儿子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