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教学案例.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1027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雀东南飞》教学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孔雀东南飞》教学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孔雀东南飞》教学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孔雀东南飞》教学案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孔雀东南飞》教学案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孔雀东南飞教学案例孔雀东南飞原在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第三册第二单元,现又被编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如何将老课文上出新特点对教学确实是个挑战。 本文是古代爱情叙事诗,对此内容学生颇感兴趣。老师要求学后将文本改成课本剧,故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很细致,自然就会产生一些有争议性和令人疑惑的问题。个别学生分析问题停留表面,不会追根溯源,故将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 1探究刘兰芝被遣的原因和长诗反封建家长制、男权制、封建礼教的主题。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小组讨论、启发诱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

2、发学生对封建家长制、男权制和封建礼教的痛恨。 教学过程: 2一、导八 师:刚才(上课前播放)我们听的曲子是碧娜的“孔雀东南飞” ,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双双殉情让我们扼腕叹息,那么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根源是什么?今天我们探究几个具有争议性的问题。 二、提出问题(大屏幕显示) 1你认为焦母为什么驱逐兰芝? 性格说恋子说无后说 2你认为谁应对刘兰芝的死负责任? 3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视为奇耻大辱,为什么县令和太守都到兰芝家求婚? 4焦母如此专横固执,为什么在焦、刘双双殉情后求合葬? 三、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前后桌四人一组研究) 四、解决问题 31你认为焦母为什么驱逐兰芝? 生:我赞同性格说。 刘兰芝勤劳、

3、善良、温柔贤惠,这只是她性格的一面。她性格的另一面也不容忽视,勤劳但不愿被人随意驱遣,温柔但不百依百顺。她的行为虽然没有超出封建礼教的规范,但她自主意识在萌动,有一股反抗精神,这与焦母的专横跋扈是格格不入的。 “性格决定命运” ,兰芝的刚烈性格使焦母驱逐她。 生:我同意恋子说 以前老师你给我们讲过“俄狄浦斯情结” ,那是恋母情结。恋子情结在这课也是有根据的。纵观全文,未出现焦父的形象,仲卿与母诀别时说:“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 ”可见焦母是个中年寡妇。 “仲卿”之“仲”为老二,焦母早年经历丧夫丧子之痛,把全部青春与爱都倾注在仲卿身上,对儿子的爱不免自私、偏狂。而兰芝的温柔体贴使她自己有一种失

4、落感,夫妻俩的恩爱更显示出自己的孤独凄凉,要想恢复往日的心理平衡,赶走兰芝是唯一办法。 生:我同意无后说 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兰芝与焦母分别,与小姑分别,唯独没见孩子。可见他们没有孩子,焦母认为这样会断了焦家香火所以要驱逐她。 师:刚才大家结合文本分析,实际上兰芝遭休还是有一些理论根据的。 4大屏幕显示(黑体字): 1 礼记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 2 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 师:1 的“不顺父母去”是性格说, “无子去”是无后说。2 的意思是儿子对他的妻子很好,父母不高兴,休掉她,这正符合恋子说。 2、你

5、认为谁应该对刘兰芝的死负责任? 生:焦母,是焦母驱逐兰芝导致她的死。 师:是谁给焦母的权力让她如此说一不二,唯我独尊? 生:封建家长制(板书) 生:刘兄,刘兄逼兰芝改嫁她才自杀。 师:有同学问, “兰芝自遣回家,很具有反抗精神,为什么刘兄仅说了两句话, 作计何不量其往欲何云?兰芝就顺从了呢?” 生:兰芝没有经济来源养活自己,得靠哥哥生活,当然得听哥哥的。生:因为“三从”中“未嫁从父” ,而兰芝没有父亲,此时兄即父,她只能听从兄长的命令。师:看来刘兄是封建家长制的化身。 生:仲卿,仲卿听说兰芝要改嫁太守,说了气话:“贺卿得高迁”所以他对她的死也应负责任。 5师:如果仲卿说:“没有我的日子里,你要

6、好好保重自己” “你的幸福是我最大的快乐”刘兰芝就不殉情而堂而皇之地嫁给太守吗?学生微笑摇头。 生:仲卿的责任是他的软弱,对母亲不敢公然反抗,所以作为丈夫得对妻子的死负责任。 师:他的这种性格与出身环境和历史背景是否有关? 生:有,他生于官宦之家,饱读诗书,深懂礼教。 师:东汉时期, 孝经已被统治者视为金科玉律,孔子对孝的最高阐释是子女无论在父母生前还是死后都要遵从他们的意愿或遗愿。 大屏幕显示(黑体字) “无违”即孝 父为子纲,子为父隐 父母在,不远游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 师:父母的权威被无限扩大,子女只能顺从。仲卿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可以说是封建礼教(板书)害死了兰芝。 师:还有长诗小序中“

7、为仲卿母所遣” ,焦母具有休兰芝的权力吗? 生:没有,仲卿有,因为“既嫁从夫” “夫为妻纲”这是封建礼教。 师:那么又是谁赋予了仲卿休妻的权力? 生:是封建男权。 师:对,是焦母凭着家长的权威借助儿子手中的封建男权制(板书)赋予的权力,利用封建礼教将兰芝送上了不归路。 6师:封建家长制、男权制、封建礼教,三座大山将兰芝重重压下,无路可走,殉情而死。17 世纪西班牙剧作家维加:“悲剧以历史作为它的主题。 ”(大屏幕显示)那么该诗的主题就是对封建家长制,男权制、封建礼教的批判,指出它们是杀害兰芝的真凶。 师:有同学会问:“焦、刘二人不可以私奔吗?”大家想想,是否私奔由谁决定? 生:焦仲卿。 师:而

8、焦仲卿深受封建孝道的影响,不可能作出此举动。普列汉诺夫说:“真正的悲剧是以历史的必然性的观念作基础的。 ”(大屏幕显示)所以说焦、刘二人没有别的出路,只能殉情。 3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视为奇耻大辱,为什么县令和太守都到兰芝家求婚? 生:我只知道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故事,卓文君丈夫死了,后又随司马相如私奔嫁给了他。 师:封建社会禁锢妇女的一整套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经历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在汉魏时期,限制再婚的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但再婚的行为依然普遍存在,尤其那些人品才貌出众者。刚才同学提到的卓文君再嫁司马相如。还有东汉邓元仪之妻被休后嫁给华仲,华仲做了大官,偕妻过街市,令邓元仪羡慕不已。东汉末

9、蔡琰(文姬)初嫁卫仲道,后为乱兵所掳,嫁匈奴,曹操用金璧赎回,改嫁官吏董祀:刘备娶了刘琮的遗孀;魏文帝曹丕娶了袁术的儿媳妇甄氏。诸如此类,不可胜数。7到了北宋,程颐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但在当时影响也并不很大,其侄媳也未能 守节。南宋以后, “程朱”理学进一步完备了封建礼教,礼教之风渐趋严厉,妇女再嫁是大逆不道。 师:再婚行为虽然普遍存在,但女子被休确是一件耻辱的事。我们从兰芝被休回家阿母的一个动作即知, “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 ”可见阿母对女儿被休的恐慌,应该说凭太守家的门第选择儿媳的空间是相当大的,那么文中为何设计这个情节呢? 生: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作用,连县令和太守都要为子求婚

10、,可见兰芝,温柔善良,知书达理,被体是无辜的。 师:很好。这个情节的设置是广大人民意愿的反映。兰芝这个形象,人们深切同情,充分肯定,文学作品就是这样,它来源于生活,同时也高于生活。 生:对推动故事情节有作用,正是有了求婚才有后面的抗婚白尽。 4、焦母如此专横固执,为什么在焦刘双双殉情后又求合葬? 生:焦母虽是封建家长制的卫道士,但她也是受害者,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老来丧子,自发人送黑发人,她也会悔悟。 生:仲卿临死前向母亲道别,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 ”说明阿母冷酷的心还是有柔情的一面。 师:有没有可能她思想顽固,不知悔改,或者更憎恨兰芝,让自己的儿子丧命,断了焦家香火,让自己晚景悲凉?

11、 生:有。 8师:这是一首乐府民歌,人们在传唱的过程中肯定要加入自己的主观意愿和个人情感,希望焦刘二人虽生不能同夫妻,死也要同墓穴,结尾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寄托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师:(总结)以上我们探讨了孔雀东南飞中的四个问题,在探究的方法上你有何启发? 生:结合历史背景去理解作品中的问题。 师:探究问题不要停留表面,而是由表及里,追根溯源,回归历史(板书),结合问题的历史背景去探究。以上四个问题的历史背景就是封建家长制、男权制、封建礼教中的“三从” “三纲” ,还有古代休妻制度和妇女再嫁制度这些封建道德观念和伦理制度。 大屏幕显示:鲁迅说,悲剧是以一定现实生活的矛盾斗争为反映对象,

12、表现主人公所从事的正义事业,由于历史条件限制或自身过错等主、客观原因而导致失败。 而一位哲学家也曾说过,个人的过错也源于一定的环境,这环境既包括人物周围的具体环境,也包括人物生长的社会历史土壤。 师:这里提到的“历史条件”和“历史土壤”都告诉我们鉴赏文学作品探究问题要回归历史。以此方法鉴赏其他文学作品,我相信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师:我们总是说红尘有爱,人间有情,我们也总是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但现实是残酷的,而历史又是无情的,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我想这也就是古代爱情悲剧流传至今的原因吧,让人震撼的悲剧美。(播放屠洪刚唱的“孔雀东南飞”) 9课后反思: 这节课重点探讨的是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根源,而这一问题如果直接呈现,感觉很抽象,很笼统,将它化解成为“你认为焦母为什么驱逐兰芝?”和“你认为谁应对刘兰芝的死负责任?”这两个问题就具体可感,学生更容易把握。将学生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和老师设置的问题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课上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大家合作学习,既愉悦又解决了疑惑。还有学生分析文学作品,有时好主观臆断,完全不顾作品的时代背景,通过这课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之以“渔” ,学生受益也就更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