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舞蹈基本动律的形成与发展.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1293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傣族舞蹈基本动律的形成与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傣族舞蹈基本动律的形成与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傣族舞蹈基本动律的形成与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傣族舞蹈基本动律的形成与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傣族舞蹈基本动律的形成与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傣族舞蹈基本动律的形成与发展摘要 傣族舞“三道弯”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的“三道弯”与其他民族舞的“三道弯”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研究傣族舞的“三道弯” ,使我们在继承、发扬和创新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其风格特质,以利于傣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 傣族舞;三道弯;特征;藏族舞;朝鲜舞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佛教传入前的鬼神崇拜的原始信仰残余也依然保存。这种交织的宗教观念影响着人们劳动生活,也反映在民间舞蹈活动中。古越人的遗风关于古越人的习俗,有关百越民族史的专家们概括为:“蛇、鸟图腾、断发文身、习水使舟、巢居、种植水稻、语文不同、喜食异物、善铸宝剑等。 ”这些特征和河姆渡

2、文化遗址出土实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今日傣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与审美情趣中,依然保存有诸多古越人的遗风。 傣族喜欢水,爱洁净,勤于洗濯,而炎热的天气,辛勤的水田劳作,更加深了人们对水的感情。水边的洗发、编梳,对水的感受与表现,傣族姑娘的对水的深切体验与民族的传统息息相关。傣族有许多与水有关的节日活动,如年节时,人们要赛龙舟、比划船、泼水节等,这些都是“习水使舟”古风的延续。而说到蛇、鸟图腾时,我们马上就会想到傣族民间舞蹈基本舞姿中“三道弯”的造型、柔软如水波的臂部动作,以2及各种孔雀舞的优美形象。当然,人民喜欢孔雀舞以及这种舞姿动态的形成,虽和信仰小乘佛教的宗教影响有关,和王公贵族以及头人的爱好

3、和推崇有关,但根本原因,则在于两千年前其先民对鸟、蛇图腾的崇拜,和由此发展而来逐渐深化的民族审美心理。 一些云南的考古学者认为:“今日傣族人民的舞蹈,若考其渊源,有着很长的历史可寻。他们的优美舞蹈动作,从云南出土的历史文物上可以找到印证” ,云南晋宁石寨的出土文物(战国末、汉代初期)中“鎏金盘舞青铜扣饰”和“四个舞俑青铜器” “这两件器物上的舞蹈动作,简直就像今天傣族的三道弯舞蹈造型” ,西汉初期青铜文物上显示的一个奴隶的形象, “她的发式与今天傣族未婚女青年一模一样” 。 因此,参考古文献的有关记载,借助出土文物和考古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结合仍在流传的傣族民间舞蹈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弄清傣族舞蹈

4、的源流及其演变。从以上书中可以看出,傣族舞“三道弯”的形成有其渊源,它不但与古越人的“蛇鸟图腾” , “习水使舟”等习俗有关,还与傣族人喜欢水,喜欢孔雀,喜欢穿短上衣,下裹长筒裙有关,也与他们的宗教信仰有直接关系。傣族民间舞蹈安详、舒缓的动律,来自他们劳动生活的环境,来自他们传统的审美情趣。小乘佛教传入后,宣扬的“唯我独善” ,以佛祖为榜样的积德行善,多布施以修来世福等思想,和原有的传统观念相一,形成傣族人民平和、善良的性格。自然环境、劳动生活、民族性格、审美心理,融为安详、舒缓的动律,贯穿于舞蹈_动律和表演之中。 傣族舞蹈的基本特征“三道弯”是傣族舞富有雕塑美的典型基本特3征。第一道弯从立起

5、的脚掌至弯曲的膝部,第二道弯从膝部到胯部,第三道弯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手臂的动作也是“三道弯”:指尖到手腕,手腕至肘,肘至臂。腿部的动作还是呈“三道弯”:立起的脚掌至脚跟,脚跟至弯曲的膝、膝至胯。 傣族民间舞蹈的动态形象上,舞者多保持半蹲的舞姿,重拍向下,均匀的节奏中,膝部的屈伸带动身体上下颠和左右轻摆,舞步的踏或跺,看似着力而下,却是重起、轻落,全脚掌平稳着地等,是动律的基本特征。这种均匀的舞蹈动律中,有孔雀的轻盈、柔美的舞姿,有大象漫步森林和缓、稳健的步态,更有舞蹈者的生活感受和创造。而且,这些动态形象,是在象脚鼓、?、钹等乐器和谐击打的伴奏乐声中,像河水、小溪汩汩流淌,赏心悦目,沁人心脾

6、。伴奏乐器有:象脚鼓、?、钹等。其中,主奏乐器是象脚鼓,顾名思义,鼓的造型很像大象之脚,音色和敲打的方法也很别致。可用两手轻重拍打鼓面、鼓边,可用单指、双指敲打鼓边,以发出“崩、巴、比、泼”等音响形成各种鼓点,紧密配合舞蹈表演中的动作变化。鼓的节奏平衡,绵延的乐曲和舞蹈均匀的动律相响应,增强了安详的气氛和热带的风情。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概论一书中,冯百跃提出:“追溯其源,前者源于古代百越人的蛇鸟图腾崇拜和对水的深切感情。而一顺边的美,则源于高原地区的劳动生活。两者融合后形成的体态,才是傣族特色的舞蹈造型。从古越人的鸟图腾到今日傣族的孔雀崇拜,是千百年来民族生活和民族心理的发展,由于该地区适于孔

7、雀生活和繁殖,傣族人民才能够仔细观察孔雀,从而进行孔雀舞的艺术创造,并于后来融入4了宗教因素。孔雀的自然形态也有三道弯的特点。 ” 就我本人而言,我很赞同冯百跃的观点,傣族舞“三道弯”的体态不仅有顺势的,还有拧身的,这主要表现在身体与头、腿与手臂等的倾斜方向,不论在地面,或是蹲,或是站立,还是跳跃,都保持“三道弯”的体态。 三道弯与一顺边的舞姿造型傣族传统的审美心理,还体现在舞姿造型上。过去,我们比较多地讲述“三道弯”和手臂各关节的弯曲,而忽略手与脚同出一侧时形成的“一顺边”的特点。追溯其源,前者源于古代百越人的“蛇鸟图腾崇拜”和对水的深切感情。而一顺边的美,则源于高原地区的劳动生活。两者融合

8、后形成的体态,才是傣族特色的舞蹈造型。从古越人的鸟图腾到今日傣族的孔雀崇拜,是千百年来民族生活和民族心理的发展,由于该地区适于孔雀生活和繁殖,傣族人民才能够仔细观察孔雀,从而进行孔雀舞的艺术创造,并于后来融入了宗教因素。孔雀的自然形态也有三道弯的特点。当孔雀立于高处或栖息在树桠上,长长的尾羽垂下来,其形态正好是三道弯,从自然科学角度上看它的骨骼结构,三道弯与弯曲的特点就更加鲜明。经过艺术加工后的孔雀形象,不仅在舞蹈中,就是在傣族织锦、饰物上的孔雀图案,也多是三道弯的形象。 “一顺边”是高原民族舞蹈特有的动律形态和文化现象,傣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则在“三道弯”与“一顺边”融合后,又在傣族特有的安

9、详、舒缓的动律中体现出来,成为民族审美情趣和舞蹈者心理活动的形象化。不论是自娱性的轻歌曼舞还是舞台表演及大型的游行表演,我5们都可以看到这种优美的动态形象。云南地区的舞蹈家整理傣族纷繁多彩的民间舞蹈时,归纳出 8 个“手的位置”(又分单双手)和 11 个基本造型,属于“一顺边” ,造型有“低展翅”(单双)、 “高展翅” 、 “平展翅”“合抱翅” 、 “顺展翅” 、 “侧展翅”等 6 个手位、7 个一顺边的舞姿。由此可见一顺边舞姿特征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傣族舞的“三道弯”随着历史时代的变迁,其表现方式丰富多彩,与千百年民族生活和民族心理的发展紧密相随,它不仅表现了人们的生活喜好,人们的宗教信仰,还表现在他们的织锦、饰物上,使它的“三道弯”的特点越来越鲜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