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楚族的兴衰与汉族的形成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楚国是周代一个多民族的诸侯国。楚国从周成王时封国到战国末年秦灭楚的八百多年里,先后统治过的地方约占周王朝全部国土的二分之一左右,其范围大约包括今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六个省的全部,以及陕西、河南、山东、广东、广西、贵州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在这么辽阔的地域内,境内的族类相当复杂,蛮夷众多,而楚族只是楚国境内的主体民族之一。因此,不能把楚国与楚族的历史和文化完全等同。 楚人是祝融的后裔,这在国语?郑语和史记?楚世家中有明确的记载。如国语?郑语载祝融的后裔有八姓。 “祝融八姓”说明此时祝融氏已形成八个氏族或部落,且分别有了各自的姓氏。据左传昭
2、公十七年记载,祝融的居地在郑(今河南新郑)。八姓中第六个叫季连,姓半,从此楚人的后代都以半为姓。以半为姓自季连始,标志着楚族的初步形成,因此季连与祝融一起,后来受到楚族子孙的祭祀与怀念。由于中原部落或部落集团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季连后裔大约在夏代或商代前期被迫南迁。商末周初时,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楚族的首领鬻熊与众人合谋将之救出,成为周王朝的有功之臣。周成王时,鬻熊的曾孙熊绎被封为子爵,楚国正式成为诸侯国中的一员。随着楚族的不断繁衍2壮大,他们在河南西南部和湖北北部一带披荆斩棘,开山垦地,艰苦创业。 楚族所建立的楚国后来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而且曾一度成为霸主,其雄厚力量的积聚得益于他们对南方的
3、苦心经营。在楚国日益强大的过程中,居住在南方的南蛮、百越等民族,逐渐成为楚国的庶民,被列入楚国的户籍,成为楚国的被统治者。其间,免不了民族融合与同化的发生。 楚国对境内各民族平等相待的政策,使民族融合与同化的真正发生成为可能。在政治上,楚国统治者基本上采用了量才录用、任用蛮夷的政策。随着楚国的疆域不断扩大,新征服地区的各族“蛮夷”成为其境内的人民。由于楚国地广人稀,人口的增加满足了这方面的需求,因而楚国总体上是善待这些“蛮夷”的。这主要表现在楚国对待这些“蛮夷”采取了任用蛮夷、以夷制夷的政策上。如左传哀公十七年载,都国的观丁父和申国的彭仲爽被楚俘虏后,被任为军率或会尹,进而助楚“大启群蛮” 。
4、 在对待各民族传统文化方面,楚国基本上实行了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保留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政策。楚人与各族的语言互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既不同于楚族语言,又不同于蛮夷话的“楚言” 、 “楚语” 。楚人不仅说“楚言” ,并且用“楚语”著书、写文章。 “楚语”成为楚人与蛮夷各族思想文化交流和沟通的工具,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 楚文化的形成本身吸收了长江南北众多的土著文化的营养,而文化3的多源性主要由民族的多源性所决定。楚族的发展与汉族的发展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这就是与周边民族长期相处交融,如滚雪球般不断壮大。其中商周时期的苗蛮或南蛮,与楚的接触最多,其族人和文化因素融入和传人楚人
5、及其文化的也较多。文化上楚文化受南蛮的影响最深,范围也最广,在宗教、生产、生活、风俗习惯、语言等方面均有较深的涉及,而以文学艺术方面最突出,如神话、诗歌、音乐、舞蹈、雕刻、绘画、工艺图案等。其中最典型的是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神话,多数神话学家认为这两个神话本是南蛮的神话,在楚与南蛮的文化交流中传给了楚人,后来楚人融入汉族后才得以广泛流传开来,成为中华民族关于宇宙起源的著名神话。境内的濮、百越、戎等民族的文化也是楚文化的重要来源,从考古所见的出土文物看,在楚文化的考古学遗存中,保留或吸收了大量各民族文化的因素或遗物。 总体而言,楚族起始于中原偏南之地,随着其居住地域和统治重心的南移,以其相对平等的
6、民族政策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四方各族的人民,并融会了其文化。尤其是在楚国极盛时期,今华东、中南、西南的大部分省区,都受到楚的控制或羁縻。在这辽阔的地域内,几乎包括了当时南方的蛮、濮、越、戎等所有的民族。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楚实际上是中国南方各民族融合的中心,堪称当时民族联结和融合的一个典型。 二、为中华大一统奠基,为汉民族的形成输液 4楚族不断向东、向南发展,扩大了楚国的疆域,为以后秦、汉统一天下铺平了道路。夏商时期南方地广人稀,楚人南下后通过兼并各周代封国和各原始部落氏族,使大量蛮夷成为楚国的庶民,经过长期繁衍,改变了地广人稀、人口不足的局面。并且帮助境内各族人民提高生产技术,改变社
7、会生活,使蛮夷较快摆脱了落后状态,缩短了与中原人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差距。 楚国灭亡后,楚人直接受到秦汉中央王朝的统治,加入到以汉族为中心的民族融合大潮中,最终为汉族所同化。但楚族与华夏或汉族的融合过程,却并非始自秦灭楚之时,而是在楚民族形成之初就已潜藏了这种趋势。 在楚族存在的大约七八百年甚至千年左右的时间里,其文化的分布范围大体上经历了从小到大又从大到小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楚族向外扩展融合蛮夷各族的过程,后一阶段则是楚族不断被融合到华夏族及后来的汉族的过程。楚族的渊源与中原民族有很大的关系,楚文华中本身包含有许多中原商、周文化的因素,因而较容易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前面我们主要提到了南方土著文化
8、对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其实楚文化的形成的发展,更多的是受到来自商周时期中原各地文化的影响和渗透。楚文化中的若干因素,早在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就已处于与中原文化交融的状态中,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 楚文化本身形成和发展过程,是它融合南方各土著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被中原文化影响和融合的过程。或者说,在中原文化向南的辐射中,楚文化刚好处于一个中介的位置,是中原文化扩大其影响的一个重5要媒介。这为楚族最终融人汉族打下了基础。 楚国灭亡后,楚族并非就此消失,楚文化因素仍然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楚文化因素的最后消亡,才是楚民族最终融入汉族之时。秦灭楚后,广大地区的楚文化很快就和秦文化及其他文化混杂
9、相处。到了汉代,楚文化又和逐渐形成的汉代文化相互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楚文化终于逐渐消失了,而楚族也慢慢融入新形成的汉族之中。原楚地的文化虽然还带有不少地域性的特点,但这已非原来具有自身传统的楚文化的特点,而是各种文化经过新的综合而形成的。因此可以这样说,楚族及其文化是汉族及其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 楚族融合到了汉族中,然而数百年里与楚族相处的南方少数民族,除部分与楚族遭遇了同样的命运外,大部仍保留着其传统文化,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今西南和华南地区的许多民族,历史上本来就是楚地的原住民乃至楚先人的后裔,后来才逐渐迁徙到边疆和偏远地区,其文化中的某些因素与楚文化存在着不少趋同现象不足为怪。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6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