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构建和谐的小学数学课堂纵观当前的课堂,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教法与学法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协调、不同步现象,导致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情感和态度的目标难以实现。和谐课堂教学以民主、平等和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使教育教学真正成为知识技能习得、精神愉悦、审美享受、潜能开发的过程。因此如何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显得十分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优化过程,促进教与学的和谐 和谐的课堂教学通过优化教学要素的结构,使教学系统中各教学环节相互调适、相互制约,从而实现教学系统的良性运行。新课程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纯的接受式学习向以自主探究为主的学
2、习转化,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整合,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发展水平,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并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体验的机会,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依照传统的教法,以教师讲,教师演示,教师推导,让学生像贮蓄器一样的接受学习。学生学后也许能熟练地背诵公式,能按照公式进行三角形面积2的计算。但是,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学生的渴望探索知识的欲望被扼制了。教师的教成了单边主义,强行灌输,失去了学生的学习和谐,使课堂教学出现了不和谐的局面。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同样的
3、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知识迁移的原理,通过动手操作,采用画、剪、折、拼等手段来实现新知的获取。可引导学生采用“分”的策略,动手把一个长方形任意地等分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如采用沿长方形的对角线对折便得到了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那么其中的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整个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根据 Sab,那么:Sah2。也可引导学生采用“合”的策略来推导。先制作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用拼接的方法,可以得出一个长方形,而其中的一个三角形面积便是这个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这样,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底(长)高(宽)2(一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全是一个组织者、参
4、与者、引导者,而学生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一个个探究者的角色。师生合作创生出了“生态和谐”的新课堂。 二、张扬个性,彰显师与生的和谐 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如何,便是构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的主体。 首先,要确立教师“平等中首席”的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动态变化的过程,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凸现自身的“首席”地位,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和高效。
5、其次,要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体现在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通过多向的信息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从未知到知的转变。教师通过创设新颖的有意义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活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把师生关系的和谐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例如,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的课末部分时,我先让学生评价自己课堂的表现。之后,我巧妙设问“同学们今天都觉得自己表现很棒,那你们觉得老师今天表现怎么样?你想给老师打多少分?”有 6 位同学纷纷给我打了分数。我又问:“那你
6、们觉得用哪个分数来评价老师呢?”一生说可以算出 6 位同学的平均分,师生共同演算出平均分:(95+97+98+93+95+98)696(分) 。由于教师精心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学习场,放手让学生对教师“品头论足” ,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出来,学习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整堂数学课教学有了师生共同平等的参与而显得更加和谐了。 4三、有效互动,追求预设和生成的和谐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预设为生成提供了前提,教学生成又是预设的拓展和超越,和谐课堂教学要坚持教学预设和教学生成的和谐统一。和谐的课堂教学绝不是教师完全“复制式”地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而应该是充分融入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学生的自主
7、性、创造性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注意激发学生创造力的生长点,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生成具有鲜明个性的有效课堂教学。如在分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巩固练习“有 20 个橘子,平均分成 5 份,每份有几个?”时,有少数同学回答是 1/5 个。在捕捉到这个信息后,我没有轻易地做出评价,而是给学生出了一道题“篮子里有 10 个橘子,平均分成2 份,每份是几分之几?”学生轻松地说出答案“1/2” ,我又继续问那每份有几个?当然学生轻易而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然后我就让学生针对上题进行思考讨论:(1)1/5 个是否正确?(2)每份是几分之几与每份有几个又什么区别?(3)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8、?通过以上的思考、讨论,不仅轻松地解决了问题,还使学生加深了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实现了思维的和谐发展。 四、创新资源,达成文本与人本的和谐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课程不再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老师和学5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小学数学学科的文本(教材)更需要与人本(教师、学生)的有机地整合,是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我们要不断创新文本。数学教材是数学课堂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育的超前性与教材的滞后性永远是一对矛盾,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和社会的
9、需要,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积极选择,有效重组及完善整合。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拿出学生经常见到的牛奶盒子,让学生观察盒子上标明的脂肪 23%,蛋白质 15%,钙 25%这些表示什么意思呢?挑战性的提问一下子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教师要积极开发周边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生活化、活动化再加工,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材料激发他们的兴趣。又如在统计初步知识教学时,我首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食堂营养师为搞好学生的营养配餐,向同学们了解对菜肴的口味爱好情况是怎样的?”然后,向学生提供材料:本校小学生营养午餐一周菜单,要求学生分组调查本组每位同学最喜爱吃的菜
10、肴,按荤菜类、蔬菜类、汤类分别记录,并把调查结果张贴在各小组的指定位置上。最后,学生统计资料,绘制成条形统计图。在此基础上,结合对营养的认识进行讨论,向食堂提出学生营养配餐的合理建议。 其次,我们要依托人本享受和谐。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对书本上的知识探索、研究,而要把知识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让学生用自己的体6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实践证明也如此,好的“文本”还需要“人本”来充实丰富。所以,执行课程标准的过程就是开发、创生课程的过程。 五、注重激励,实现评价与发展的和谐 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课堂教学
11、评价的重新思考和定位。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应以过程评价为主,在课堂上,教师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现代心理学表明,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情,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需要做出积极努力。实施课堂激励性评价应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学生,把评价定位在激励学生的进步上,重视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给予充分肯定,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信心。在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对某些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即使他们取得点滴进步,也要鼓励其进步。对于学习主动性强、积极性高的学生,
12、在其取得较大成功时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其感受到获取激励性评价的不易,从而努力投入以获取再次评价。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评价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新授课侧重于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练习课侧重于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能力,活动课侧重于学生参与的兴趣、准备情况、组织合作等。除此之外,我还运用体态语言,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如回答问题正确时,向学生微笑点头,翘7起大拇指,意在告诉学生我的想法和你一样,与学生产生共振。回答错了时,摸摸学生的头,拍拍他的肩膀,无形之中都会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这些发自内心的无声评价在课堂中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总之,要构建一个和谐的小学数学课堂,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取向,关注课堂中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力求使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法、学法、评价等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让课堂成为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阵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12. 2熊梅脱中菲.和谐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2006(7):5557 (作者单位:浙江省余姚市城南小学) 责编 / 王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