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管是为了不管在班?管理中,我们经常发现,对于同一问题,不同教师的管理行为、处理方式是不同的,有的甚至大相径庭。我曾给新教师一个案例,请他们进行角色模拟。 李老师在办公室批改作业,这时三(1)班的小丽同学急匆匆过来:“李老师,不好了,我们班小红同学不舒服,吐了一地,你快去看看吧!”李老师随即与小丽来到教室,只见小红趴在课桌上,几个同学捂着鼻子,嘴里还不断地说“真臭,也不吐到外面去” 如果你是李老师,你会怎么做? 新教师最初的反应通常有以下几种: A.我让同学把小丽送到医务室,然后我自己把污物打扫干净。 B.我让同学把小丽送到医务室,然后让学生去找保洁阿姨来清扫污物。 C.我让同学把小丽送到医务
2、室,然后叫班长、劳动委员或值日生把污物打扫干净。 这些处理方式解决的只是表面发生的问题,事件反映出的一些其他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如,三年级的学生看到班级同学身体不适,却没有同学主动予以帮助;还有同学说一些伤人的话却毫无知觉,等等。 所以,作为一个班主任,要思考的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我今天的处理方式是否能改变这种情况? 2班级问题的发生恰恰是一种教育契机,教师要善于发现这种契机,并利用好这一契机有效地开展教育。但是,有些老师在反思自己的处理方式时,认为自己存在的最大困难和困惑是,当时在处理时难以确定自己解决的方式是否恰当,自己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其实,这里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方式,那就是以
3、班级管理的核心理念“管是为了不管”来衡量自己的教育管理行为。 一、确立班级管理的核心理念 “管是为了不管”这一思想隐含了班级管理的目的和管理的方式。 班级管理与一般的企业和公司管理不同,企业和公司的管理目的是通过完成生产、销售等目标,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以增值、扩大产出与投入比为目的,其目标指向是物和资本,因此,管理评价是以产值、销售额和利润为指标的。 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组织单位,其主要功能是实现教育目标,而教育目标的实质是促进人的发展。所以,无论是课堂教学管理,或是班级各项管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班级管理评价标准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指标的,这个发展指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自立、
4、自理、自治的人。陶行知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也具体谈到自治的四点好处:“第一,学生自治可以为修身伦理的实验” ;“第二,学生自治能适应学生之需要” ;“第三,学生自治能辅助风纪之进步” ;“第四,学生自治能促进学生经验发展”1。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只有把学生培养成自立、自理、自治的人,才能实现“不管” 。因此, “不管”其实意味着教育和管理的一种层次和境3界,即学生具有了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需要和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管”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不管” 。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这样一句话:“记住你的管教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理的人。 ”2 但是,在实际班级
5、管理中,教师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把班级管理的价值放在人以外的物或事上,如:以丧失学生自觉自律能力为代价,通过强制、命令、威吓的方式,获得班级表面安稳纪律;在组织学生活动时,为了赢取班级荣誉,不惜作假,或亲自代替学生完成任务,或只指定部分优秀学生参加,其他大部分学生只能作陪衬,始终没有锻炼的机会 这一切都反映了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并没有把学生发展当作目的,相反,却把学生当作了实现其他外在目的的工具。以管理的目标指向来看,就是教师过度关心任务的实现而忽略了对人的关心。这完全违背了班级管理的指导思想。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管理的核心。所以,在班级管理中,为了实现“不管”的目标,
6、教师在选择手段和方式时,首先要思考一下:我这样做了以后,再发生类似问题时,学生会自己去解决吗?如果你的答案是否,那就意味着你的教育管理行为不利于学生形成自立、自理、自治的品质和能力,那么你就应该重新思考、改进你的方式方法,使其逐渐向“不管”的目标迈进。二、实现从“管”到“不管” 每个教师应该认识到,从“管”到“不管”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这4个愿景不是自然而然达成的,由“管”到“不管”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实现“不管” ,关键取决于我们如何“管” 。有些教师因为其不恰当的“管” ,结果导致了学生如果没有这种“管”就难以完成任务,或问题百出。所以,要实现“不管”这一境界,我们必须从
7、“管”的方式入手。管的方式有很多,关键是在选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时,教师要善于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凡是学生自己能够做的,教师就不要替他做 在班级管理中,学生不仅仅是客体,更应该是班级管理的主体。教师对班级的管理及对学生的教育,都要经过学生的响应及接受,才能使管理目标得以实施,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教师不可唱“独角戏” ,而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凡是学生自己能够做的,就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尝试。 上述案例事件处理中,很多老师以自己打扫或请保洁阿姨打扫而简单了事,看似问题处理简单快速,但因为学生在这则事件中仅仅处于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可以想见,以后出现类似问题时,学生就会把老师当成依靠,遇到事都习惯找老师解
8、决,遇到问题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有些班主任出于对学生的责任和爱护,在班级管理中事事操心、处处关心,即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事,也不放手让他自己做。在班级管理中事必躬亲,事无巨细,都要一一过问,仔细安排,任劳任怨。虽然,这种管理有时会使班级显得井然有序、四平八稳,但也会出现“教师忙得团团转,学生干部靠边站,其他同学没事干”的状况。事无大小,包揽一切,不仅使班主任容易身心疲惫、憔悴,而且使学生处于被动、服从状态,不利于人才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5教师如此包办只会让学生的惰性越来越强,最终什么也不会做,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能力发展,这样的学生不仅不能独立自主地处理问题,而且还
9、缺少自觉性和主动性,缺乏责任感,一旦离开教师给予的拐棍就寸步难行。有时面对学生的告状,教师会无奈地摇摇头,心里还暗暗责怪: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解决,将来咋办啊?殊不知这种结果恰恰是教师管理不当造成的! 让学生自我管理,就是要给学生一个实践的舞台。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地安排计划、选择方法、勇敢地面对困难、承担责任和义务,同时要让更多的学生在集体中承担责任、服务于集体,这不仅能增强学生集体意识和班级的凝集力,而且能使学生获得作为班级管理主人的积极体验,从而激发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在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管理他人,学会自我管理。 (二)凡是学生能做却没有想到去做的,教师要促使他做
10、 在班级管理中,有些事情是学生能够完成的工作,但是,他们有时却没有想到自己应该去做,或者不愿意去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创设机会,促使学生去做。 上述案例就是这种情况。学生因为怕脏,看到呕吐物都不愿去打扫,这种情况可以理解。但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这一现象及时开展教育,这将是一个培养学生勇于承担、关心他人的很好的教育契机。有经验的教师这时会“请求”学生的帮助:“谁愿意到楼下帮助老师去拿些沙土上来?”一旦有学生参与进来,教师会及时予以表扬、肯定:“同学真好,愿意主动帮助老师。 ”并与同学共同把污物处理掉,同时还会在语言上不断指导学生遇到类似情况应该如何处理。事后,教师可以利用班会针对6这一事件帮助学生
11、进一步换位思考:如果我生病了,我会希望别人做什么?以此让学生反思他们今天的某些做法对不对?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做?相信教师通过这样以身示范,晓之以理,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一定有所提高。但是,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把呕吐污物处理掉,那么将会丧失一次很好的教育时机。有些班级之所以在发展过程中难以构建起一个有凝聚力的集体、没有形成良好的班风,与班主任在各类问题、事件的处理中缺乏教育意义有密切关联。 当前,大多数独生子女因为家中有长辈和父母无微不至的照料和关爱,养成了“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在与他人相处中,他们习惯于以“我”为中心来考虑问题,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和意愿,对“我”以外的事和人缺乏关心,习惯
12、于别人为自己服务,却没有想到自己主动为他人服务。因此,教育者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要抓住一切机遇,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参与的愿望,在实践锻炼中发展学生的主动意识,增强其积极情感体验。那些优秀班主任之所以能带领出一个优秀班集体,关键在于他们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逐渐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 (三)凡是学生能做、想做而又不知道该如何做的,教师要教他做 班级的管理是长期、复杂的过程,学生的自主管理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因为缺乏相应经验,在最初遇到某些问题时,往往不知如何去解决,这时,他们会找到教师、家长,希望教师和家长给予帮助,可是,许多成人这时却常以“代劳”的方式来处理这类情况。 意大利教
13、育家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认为:“教孩子自己吃、自己洗、自己穿衣,比喂孩子吃,替孩子穿衣更乏味,更加困难,7更需要有耐心!前者是一位教育者的工作,而后者只是一个仆人的简单的呆板的工作。 ”3在此,蒙台梭利提出了教育者的使命。教育者工作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而这一工作更具挑战,因为要教会一个人如何做远比自己做更难,这需要方法和耐心。在班级管理中,有些教师怕学生做不好,或认为教学生做比自己做还麻烦,于是干脆?H自上阵,事事亲力亲为,教师这种“抢先行为”恰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的“代劳”下,只能成为一个旁观者或被动者,没有参与管理的实践机会,遇到问题时
14、只是期待他人来解决,自己不会解决,更谈不上自立自治能力的发展。 这类教师通常在忙乱、无奈中周而复始。他们是否想过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陷入这样一种困境?为什么学生总是“离不开”自己?其实,如果反思一下自己的管理行为,他们就会发现,问题的关键是没有去思考应如何教会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走一些弯路,这是每个人成长中必须经历的。因此,要实现学生发展的取向,教师必须把管理参与权还给学生,要有耐心,不要怕学生做不好,要给予学生机会,教给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摸索和试错中成长。 管理是一种协调他人共同完成目标的活动。班级管理是一个组织活动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在同一件事上,有时教师做得多了,学生就会相应做得少;教师什么事都自己处理,学生就缺少了锻炼的机会。 为了提高管理效率,教师必须学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8动班级中更多的成员参与到管理中,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逐渐学会自我管理,发展自立的意识,提高自治、自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8-19. 2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胡毅,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57. 3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任代文,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16.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秦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