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黄山的不眠之夜徐州大黄山煤矿“1.11”突水事故抢险已经过去 3 个多月了,这些日子来,作为一名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同行们一起参与了抢险报道的电视记者,大黄山煤矿救人那紧张感人的场面,新闻记者们在现场穿梭忙碌的身影还常常闪现在我脑海里。采访报道重大突发性事件,对于一名新闻记者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今年 1 月 11 日上午 9 时 53 分,徐州矿务集团公司大黄山煤矿320米一采区 3201 材料道掘进迎头突然出水,出水量每小时达 80 立方米,3名矿工当场死亡,3305、3301 两个工作面和在 342 修护头的 60 名矿工被困,事故发生后,徐州矿务集团公司和大黄山煤矿迅速成立了两级
2、抢险指挥小组,全力抢救被困矿工,此后不久,徐州及全国各地新闻单位也分别从不同渠道获知了大黄山煤矿出事的消息,一场抢险和新闻大战同时展开。 63 名矿工兄弟被埋在了矿井下,除其中 3 名当场死亡外,其余的 60人生死未卜,救人如救火,十万火急,对于抢救井下的阶级兄弟,从党中央、国家煤炭工业主管部门、江苏省委、省政府到徐州市委、市政府、徐州矿务集团公司都高度重视,国内煤矿抢险专家、治水专家来到了大黄山,煤矿附近的韩桥、权台煤矿等组织的抢险队来到了事故现场。经过昼夜不停地抢险营救和被困矿工顽强地自救,蒋桂华等 23 名矿工在被困 39 个小时后于第二天下午 3 点 20 分获救,当他们被救出井口时,
3、有2的人还能自己行走,有的人躺在担架上向人们挥手致意,在抢救现场焦急等待的数千名遇险矿工亲人、附近群众等见此情景,欢声雷动,不少人激动得泣不成声,这感人的场面发生在事故发生后的 30 个小时左右,十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几乎没有专业的新闻记者在场,更谈不上记录下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了。这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不仅仅是遗憾,更值得反思。 时间在分分秒秒地过去,抢救工作也正在争分夺秒地进行着,早一分打通救险通道,被困矿工就有可能多一分生还的希望,抢险的紧张程度和困难程度可想而知。继首批 23 名矿工获救脱险后,1 月 13 日晚上 9点多钟,抢险指挥部又传出振奋人心的消息,井下被困矿工发出了求救信
4、号,还有人活着!参加抢险报道的各路记者们的情绪兴奋到了极点,大黄山煤矿紧张的抢险场面激励着记者们。井下 37 名被困矿工还有多少人活着,他们何时能被营救出来,成了亿万观众、读者等关注的焦点。职业的责任感和强烈的新闻敏感促使在场的每一位记者不顾一切抢新闻挖新闻。采访突发性事件没有太多的礼遇,抢险工作十分紧张,加上事故的压力,矿里顾不上记者,这很正常,记者们只好使出浑身解数,从大黄山煤矿办公楼到井口之间,各位记者凭着各自得到的一点确切或不太确切的信息,一会儿奔向办公楼,一会儿又涌向井口,为了采访,情急之下,有的人对矿上设置的警戒只能硬闯,与负责警戒的经济民警发生推推搡搡的事也时常发生,昔日相对闭塞
5、的大黄山人这时真正看到了什么是记者和众多记者相聚在一起抢新闻的壮观场面了。 从 14 日晚到 15 日早晨,许多记者都站在寒冷的井口边不肯离去,3生怕漏掉被困矿工救出井口的新闻。那天夜里,徐州下起了大雪,气温降到了零下七八摄氏度,南方来的记者衣着单薄,冻得在井口来回踱步。电视记者们一听到井下有动静就扛起摄像机,整整一夜,不知多少次扛起、放下、再扛起。这一夜我作为许多记者中的一员,也在井口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抢险工作仍在进行着,1 月 15 日晚 7 点半左右,抢险现场又传出振奋人心的消息,抢险队已接近抢险工作面,有可能很快就能找到被困矿工,可是没多久,井下又传来消息,抢险又遇到新的险情,抢险
6、再次受阻。这时,这些未获救矿工已在井下被困达 110 个小时左右,人们的情绪又一次低落下来,连续几天奔波在抢险现场的记者也已疲惫不堪,有的暂时撤离了现场,十几个小时后,激动人心的场面终于到来了,1 月16 日下午 4 点 50 分,抢险人员终于找到了 18 名活着的被困矿工,5 点左右第一名矿工被抬出井口,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些一直等在井口的记者记录下了这难忘的场面,有的则与此失之交臂或仅仅赶上了个尾声。 大黄山煤矿“1.11”突水事故抢险报道经历让人难忘,但是,我们社会大观栏目组记者在这次抢险报道中表现出来的高度敬业精神和激情更令我难忘。徐州电视台社会大观栏目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高度敬业
7、精神的团结战斗的集体,大黄山煤矿“1.11”突水事故发生后,为了搞好报道,在抢险最紧张关键的几天里,我们派出了所有在家的记者和摄像机,最少时也保证有两部摄像机在现场,以保证既能抢到特写或局部镜头,又有全景式镜头或多个现场同时抢拍。不少记者白天黑夜连轴转,有的记者在现场抢镜头时摔伤了,仍不下火线。 4大黄山煤矿抢险蕴含着丰富的新闻矿藏,事故发生后党和政府如何全力抢救,抢救的感人场面和进展如何,遇险获救矿工在井下如何与死神顽强抗争,他们在井下和获救后的心理历程及感受是什么,地面上遇险矿工家属、群众急切的心情等等,这些都是富有感染力,包含丰富内容的新闻素材。我们社会大观作为一个社教专题性栏目必须全面
8、涉及,在紧张忙乱的采访现场,记者兵分几路,各自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抢抓这些生动的素材,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对于突发性重大事件的报道,必须十分强调报道的时效性和准确性。1 月 15 日晚接近 8 点的时候,当晚播出的节目生死之间编辑制作已接近尾声,这时正在前方采访的记者用手机传来消息说,现场抢险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有可能很快抢救出第二批遇险矿工,在编辑机房,我们立即架起摄像机,摄下了电话采访前方记者报告现场抢险进展情况的镜头,并把它编到当天播出的节目中,到 1 月 15 日晚 8 点 45 分,我们的节目已制作完毕,离社会大观节目整点播出还有 20 分钟的时间,这档节目是我们与时间赛跑的结晶
9、,她凝结着同志们的心血与汗水。 徐州大黄山煤矿“1.11”突水事故抢险谱写了一曲高昂的生命至上的赞歌,为了抢救被困井下的数十名兄弟的生命,来自大黄山煤矿附近兄弟矿的韩桥矿、权台矿等的抢险队员们在塌方不断的井下,一干就是10 小时。一位研究生毕业的技术人员带着严重的肝病,在井下一干就是28 个小时,他说,只要能救出矿工弟兄,我死了也值得。第一批获救的蒋桂华等 23 名矿工,他们用仅有的一两根钢钎和双手一点点刨开巷道里堆积的煤炭、石块等,硬是往前掘进了 20 米,为自己的早日获救创造了5条件。第二批获救的姚海华等 18 名矿工,也仅仅凭着一把起子、一个扳手开始了自救,他们在被围困的后期,硬是靠着喝
10、脏水,甚至喝自己的小便,以顽强的意志,坚持了下来。这感人至深的“生命之歌” ,也正是新闻记者搞好报道的激情和动力的源泉! 历时近 10 天的大黄山煤矿“1.11”突水事故抢险报道结束了,事故原因的调查和处理工作正在进行中,这次报道在给记者以收获和震撼的同时,也给新闻工作者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在对突发事件采访报道中尽力不漏掉精彩的场面。突发性事件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强的不可预见性,像这次大黄山抢险中,谁也不可能较早地预知什么时候能救出人来,能救出多少,这就要求新闻记者要有“钉子”精神,要紧紧地在现场盯住,这是最保险的。但是由于抢险过程漫长,有时也很难一盯到底,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临离开时,找一个可靠的“内线人物”等建立通讯联系,及时通风报信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其次,报道突发性事件除追求时效性外,一定要确保新闻事实准确无误。在这次大黄山煤矿“1.11”突水事故抢险报道中,无论是电视,还是报纸,都有个别报道有误或凭主观想象的地方,这是应该避免的。 参加这次大黄山煤矿“1.11”突水事故抢险报道,其中有收获,也有遗憾,让我们通过认真的总结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把今后的采访报道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