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数据时代手机电子刊物形式及付费方式研究摘 要:基于大数据技术,读者能更自主地选择电子刊物阅读,同时其选择也更容易被记录。刊物由传统纸质到数据化出版,形式由单一到多样化,付费方式灵活。电子刊物的内容愈加丰富,在文字元素的基础上加入了音、视频元素。移动终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更是让大众的阅读模式较传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断加深,不断以新的形式出现。本文通过对手机电子刊物的形式及其付费方式的研究,呈现这种变化发展的优势。 关键词:大数据;电子刊物;形式;付费方式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2-0052-02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阅读,
2、通常人们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阅读。智能手机普及以前,手机电子刊物的阅读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内容以及形式的发展都受制于技术。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以后,信息的获取与发送都有了更加便捷的方式。电子刊物随之发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智能手机这样的移动终端设备上,电子刊物的阅读简单易行,与传统刊物相比,购买形式也是多样甚至免费。大数据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之中,电子刊物的发行也更加分众化、细化。 一、大数据的信息的价值 在信息四溢的时代, “抓取”成为一个关键的行动,受众不仅是抓取2信息的来源,更是信息指向的靶目标。大数据包含着巨量的信息资料,通过特有的处理模式,将来自于诸多方面的庞大数据组进
3、行优化利用。大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数据集中、数量巨大,具有实时性,有巨大的潜在利用价值。 大数据是指来自网络信息数据,可以称为“网络大数据” 。网络大数据是指“人、机、物”三元世界在网络空间中彼此交互与融合所产生并在互联网上可获得的大数据,简称网络数据1。人们日益繁多的网络行为给大数据的发展带来了实际意义。网络数据通过大数据的计算分析可以对社会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因此收集到的数据便具有深层次的价值。大数据的发展,宏观方面利国利民,微观上有益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娱乐。媒体的信息传播有的放矢,受众的接收更具有选择性,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电子刊物基于网络技术发展至今,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发展也将是电
4、子刊物发展的另一个契机。 二、早期电子刊物的发展 传统的刊物常常是指书籍之外的,定期以及不定期发行的出版物,例如:杂志、报纸、专刊等。电子刊物的发展与网络技术同步,最早的电子刊物将印刷刊物的电子复印件通过电子邮件传递给订阅者2。电子刊物没有特定的概念,顾名思义就是将传统的纸质刊物转变为借助网络技术,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数字化刊物。通常,刊物内容以数字的形式存储,电子刊物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最早的电子刊物实验室是 1976 年美国的一家科学基金(NSF)主持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 (ELES)项目中进行的电子刊物试验3。真正3第一批电子刊物的出版是联机型的电子刊物,早期的印刷本文摘索引
5、刊物均生产发行了磁带版,主要通过一些大型的联机系统如 OCLC、DIALOG等为世界各地的终端用户检索利用3。第二类电子刊物是存储在光、磁等介质中,例如 CD-ROM、磁盘,利用计算机本地或远程使用,属于单机型的电子刊物。网络通信技术发展之后,电子刊物以网络为媒介发展成网络型电子刊物。网络型电子刊物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纸质刊物的电子版;另一类是编辑、发行、订购、阅览的全过程都在网络中进行无镜像纸本的纯网络电子刊物4。现阶段我们说纯粹意义上的电子刊物即是无镜像纸本的网络电子刊物。 三、手机移动终端上电子刊物的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设备手机,更是在不断地更新换代。电子刊物在移动
6、互联网以及移动设备上的发展进步,使阅读成为一件简便易行的事情。最早期的手机电子刊物是以短信的方式发送给阅读者,由手机用户自行订阅或者点播,通常这种类型的电子刊物被称作“手机报” ,有普通的短信类型和彩信类型。其次是 WAP 型,即通过 WAP 平台把互联网上的信息和业务引入到移动电话等无线终端,把互联网上 HTML 语言转化成 WHL 语言显示在移动电话显示屏上5。当网络技术由 2G、3G、4G 逐步发展,逐渐普及,移动终端手机的变革也是巨大的。智能手机出现,其个性化以及人性化迅速为大众所追随,让电子刊物的发展远超早期出现形式,得到了尽兴的发展。 根据第 3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
7、示,截至 2016 年 6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6.56 亿6。移动设备上网的便捷性以4及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的不断丰富,都吸引着手机网民的不断增多。在个人互联网应用发展状况中,可以看出受众通过手机进行娱乐活动的频率很高。网民数量及网络使用情况的统计,都是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在电子刊物上,出版者根据一定数据显示发现读者的阅读倾向,进而出版符合其爱好的刊物。现阶段手机电子刊物的出版不再只是单一的文字形式,同时还在融入了视频、音乐、图画之后以多元化的形式出现。在此,我们根据手机获取电子刊物的途径,将电子刊物归类并分析其付费方式。(一)专用的电子刊物 APP 阅读模式及付费方式 通过下?d 专用的手
8、机 APP,进行电子刊物的阅读,是现时我们阅读电子刊物的主要途径。 一类是由专门的信息技术公司投资建设数字图书馆,将电子刊物资源提供给公众。例如超星图书馆,在手机上可以下载超星移动图书馆APP。在超星移动图书馆中,除了常规的电子书之外,还有报纸、公开课以及有关天文、哲学、历史、医学等各方面的视频资源。同时有有声读物,这种有声读物是将文字读出来,公众可以直接听书。在超星移动图书馆中,大多数电子书、报纸有其纸质版,其电子版是依据纸质版制作而成。与之类似的还有一些期刊 APP,如三联生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APP 也是将其纸质版的刊物做成电子刊物放在网络上,供读者订阅,也有融入视频、音频的无纸质电子版
9、。 新型的电子刊物不只是调动人的视觉器官,同时调动人的听觉器官。如喜马拉雅听书 APP,在其分类中有 28 个类别,选择性极多。在书刊类5别中,经典原著、连载小说、散文小诗、戏剧等,每一种刊物的节目单中都有定期更新的音频供选择收听。在这一类 APP 上,以音频为主要播出方式的电子刊物,尽管多数也有其纸质版,但电子版与纸质版相比,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吸引读者。 在专门用于发表电子刊物的 APP中,多数电子刊物是免费的,其基于内容收费的部分有限,收费方式也有不同的形式。超星移动图书馆 APP 中的电子刊物尚未有收费项目,所有电子刊物的资源都是免费的。三联生活周刊的收费方式是将期刊分为免费和付费两类,
10、其中收费的是按全年价格,免费的则免去所有费用。大多数电子刊物 APP 的收费与喜马拉雅相似,多数内容免费,部分精品内容付费,付费可以按一期也可以按全期的选择付费收听。 (二)电子刊物网站阅读模式及付费方式 传统型的电子刊物最早是在网站上进行阅读,现在同样我们可以通过手机进行网站的线上阅读。最常规的是电子书阅读,在手机上打开浏览器搜索电子书网站选择阅读。例如在红袖添香小说网上,以言情小说为主通过网络进行线上阅读,通过下载专用的阅读软件,也可以将该网络小说下载下来进行离线阅读。 网络电子书有免费的书可以阅读全部章节,有限时免费的可以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进行免费阅读。网络电子书的收费更多是按照“试读+收
11、费”的模式进行盈利。每本书的前几十个章节是免费阅读,后面部分的章节是 VIP 会员免费,读者需要缴费成为会员才能继续阅读。在网站上进行线上阅读还有专门做电子杂志的网站。例如悦读网,这一类网站收录各种杂志的电子版,读者可以搜索自己想要阅读的杂志,在线预览之后进6行订阅。每期的价格有低至 1.2 元的,也有高至 20 元的,读者可以按期订阅也可以全年订阅。 (三)个人发行的电子刊物阅读模式及付费方式 最常见的个人电子刊物如微信订阅号、新浪博客。在微信订阅号上,公众可以搜索订阅自己喜欢的公众号。公众号内容丰富,通常一个公众会定期刊发内容,包括文字、视频和音频。有个人的微信公众号,也有团体运营的。大多
12、数微信公众号刊发的内容以文章为主,部分带有语音消息,每日刊发,文章数目从 1 篇到 5 篇不等。微信公众号上的各类文章属于电子刊物的一种,它们的阅读均是免费的。读者根据自己对文章的喜好程度,可以对公众号上的文章进行打赏,金额自定。新浪博客是新浪用户自己开通以后写文发表,有定期发文的,也有不定期,公众需注册为新浪博客的用户之后,可以查阅更多的博文,这些博文也都是免费阅读。 除了上述个人利用手机通过一些媒体发表电子刊物以外,也有一些APP 专给读者提供写作的平台,例如简书。在这个平台上每天有不少读者投稿,简书的运营者则筛选每天收到的稿件,每日刊发。读者也可以通过简书的平台,发布自己写作的内容,通过
13、投稿也能使自己的文章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评论。简书上文章的阅读都是免费的,对于自己喜欢的文章,也可以给原创作者打赏,金额自定,支付多通过支付宝、微信红包以及网银等。 手机移动终端上,电子刊物的作者与读者能够更加容易的进行互动。我们可以经常看到一部电子书或一篇文章下面有关于读者态度的评价专7区。文章的受欢迎程度能够从这些评价中直接反映出来,少至几条评论多至上万,有些评价又直接分为喜欢、一般、讨厌。这些小的数据通过电子刊物运营者后台数据的收集、分析都可以变为有利用价值的数据。网络信息数据的收集利用逐步扩大化,数据分析技术发展之后,也将会有更多的领域利用到数据信息,通过更专业的数据分析做出决策。手机互联
14、网用户逐渐增加,电子刊物在手机上的阅读已经成为更加寻常的阅读模式。通过手机媒介,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利用电子刊物的发展机遇,将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更全方位的发展、传播出去也将更有益于我们社会和国家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王元卓,靳小龙,程学旗.网络大数据: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学报,2013(6):1125-1138. 2 黄媛.关于数字环境中?子刊物的几个问题J.科技信息,2010(27):600. 3 张寒生,王伟?S.从电子刊物的发展趋势谈我国数字刊物群的建设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1(4):34-35. 4 常廷文.我国电子刊物发展的历史和未来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5(7):91-93. 5 张帆.电子书媒介发展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09. 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 8责任编辑:东方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