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欢乐的阿细跳月我在云南省弥勒县工作生活了 43 年了,经常看到一群群彝族支系阿细人男女,拨响震撼山岳的大三弦,听到那支闻名中外的乐曲阿细跳月 。在清脆悦耳的短笛伴奏下,跳着激越欢快的旋律拍掌起舞。矫健的舞蹈,粗犷古朴;坦荡的激情,热情奔放,倾吐出一个民族的心声。也时时激励我的热情,百看不厌;每看一次,都使我这个 69 岁的老年人振奋,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阿细跳月舞,云南彝族支系阿细人称之为“阿驳比” , “阿”为前段, “驳”为拍掌声, “比”即跳,直译为拍手跳。也称之为跳乐。也许是阿细男女常在月下跳舞吧,汉族文化人给它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称,叫阿细跳月 。新中国建立初期, “跳乐”这一舞蹈
2、就被介绍到波兰华沙举办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受到国际友人的青睐,其乐曲阿细跳月被定为世界名曲。从此,这个跳乐舞蹈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全国大型庆典中,阿细跳月舞蹈都大展风彩,如 1992 年昆明世博园庆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等庆典都有它的助兴。 大凡民族舞蹈,都是来自民间的劳动、生活、祭祀、婚嫁等。彝族的阿细跳月也不例外。就我听说的传说就有以下三种:一种为扑火说。很早的时候,阿细的先民们,在其居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很大的山火。大火烧了九天九夜,阿细人打了九天九夜,火还未熄灭。地面被大火烧得滚烫,打火的人们就不断地换站脚,或单只跳着,继续打火,大火终2于被扑灭了!为了庆祝胜利,大家吹起笛子
3、,弹起三弦,拍着巴掌,模仿着打火时的样子,换着脚跳舞,那笛子的声音,意思是“快点来啊快点来!”三弦的声音,意思是“前进,前进,前进!” “打火,打火,打火!”这就是跳月的来历。跳月是汉族人看了后起的名字,阿细人只简单地说“跳” 。另一种说法是烫脚说。古代刀耕火种的时候,烧过的树桩明火和鹅卵石烧伤了脚只好单脚跳,逐步演化而成“跳月” 。再一种说法是有一个叫李拉嘎的姑娘逃婚,从同度来若逃到“多乐补年” 。遇到了一个叫兹伊能的小伙子,两人树下谈心,情投意合。遂烧一堆篝火作媒,围火起舞,结为夫妻。我本人同意第一种说法,因为它合情合理。总而言之,不管哪一种说法,都离不开喜庆,离不开爱情,离不开欢乐,故又
4、称跳乐。有了这两个字,也就有了今天阿细跳月这个欢乐的舞蹈。 有生命力的东西,就有保存的价值。也才会有后人的继承和发展。阿细跳月据说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不仅被原生地的弥勒彝族支系阿细人保存了下来,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精神文明的需要,阿细人对它进行了不断的加工整理,从单纯一左一右脚变换打火的原始动作,发展成花样繁多的击掌、转身、双脚弹跳等节奏明快的舞蹈。从单一的双人舞,发展成加入口哨、竹笛、大三弦旋律独特的独舞、双人舞、领舞及群舞。队形不断变化,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在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祭火等喜庆节日活动中,阿细跳月已经成为一个群众广泛参与、气氛欢乐的广场性舞蹈。 阿细人在不间断的舞蹈中,汲取了
5、彝族其他支系的歌舞音调。亦从拨响的弓弦中得到启示,从制作古老乐器葫芦弦,逐渐演化为阿细人3特有的小三弦。小三弦筒直径不足 20 厘米,弦把短小玲珑;便于弹奏旋律多变的曲调,三股弦组成。一弦为主,音尖,称为子弦,又称外弦;二弦为次,音绵,称为母弦,又称内弦;三弦仅为陪弦,音憨,只有三弦高手才能心领神会。跳月的前身叫三步乐,即老人舞,是用小三弦、笛子、月琴、二胡伴舞的。现在 60 岁以上的老人,年轻时就是跳这种舞的。老人舞曲调比较舒缓,动作也较缓慢,感情深沉、真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阿细同胞又创造了大三弦。1921 年西山乡凤凰村阿细人段盘王制作出第一把大三弦。弹奏起来热烈、奔放,富于变
6、化。用大三弦和笛子助乐,动作急促,欢快刚健,充满活力,深受青年们的欢乐。很容易引起人的共鸣,这就是现代阿细跳月的青年舞。跳乐时全以大三弦出场,始于 1930 年。当时西山乡烂泥箐村张从仁率 24 名小伙子,在短笛的伴奏下起舞。气势恢宏,弦音震响,气氛热烈,激烈昂扬。从此,大三弦成为跳月的主要乐器,得以全面推广。 阿细跳月在阿细人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没有一个阿细人不是从跳月中过来的。阿细跳月不但是一种民间歌舞,它还是男女青年恋爱婚姻的一种社交活动。阿细人自古以来实行婚姻自主,一不送礼,二不请客。通过跳月认识之后,男方只消给女方家挑一担水,便可许配终身,叫做“一担清水定终身” 。阿细人有所
7、谓“听见三弦响,脚板就会发痒”之说。每当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或是喜庆节日农闲日子,他们便吹起笛子,弹起大三弦,在山间水旁的草坪上,边弹边跳,姑娘合着拍手,拍掌起舞,左右腾跳,急促旋转,直跳到深夜或天明。许多男女青年,都是在跳月中播下了爱情的火种,结为幸福的伴侣。严格地4说,阿细人如果不会跳这种舞蹈,是很难找到意中人的。所以阿细跳月舞是每个阿细人的人生必修课。他们唱着“西山阿细里米依里几替里米此木此里米里哈洪嘎次合尼哦那嘎搓拿尼!”歌词的大意是:我们西山区,今天这个时候,男女老少都来了,大家跳月欢迎客人,我也参加了这青春的火焰,爱情的旋律,使彝家山寨充满了欢乐,光明和友爱。 艺术来源于生
8、活,高于生活。许多艺术家一来到弥勒,就被阿细跳月舞所迷住,为它欢快的旋律所陶醉。艺术家在原始的基础上。对舞蹈、音乐、服装进行了加工修改和再创作,使它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上升为艺术精品。如由红河州歌舞团创作的舞蹈跳月 ,当舞台的大幕徐徐拉开时,一段优美的旋律由小到大,由远到近。阿细人从山寨的四面八方奔竞而来,参加自己的节日火把节的视觉感受,深深感染着观众。随着音乐的层层叠叠,弥勒彝族的支系一一上场,阿细跳了,阿哲跳了,花腰跳了。一时间,高山流水在跳,参加节日的人们在跳,整个舞台洋溢着舞的海洋。舞蹈以热烈的气氛,磅礴的气势,给观众留下了不灭的欢乐印象。红河州歌舞团剧作演出的舞蹈她从画中来 ,舞蹈一开
9、始,就将观众带到了特定的环境之中。随着欢乐的大三弦,一个阿细姑娘从画中的月亮里走了下来,并融进欢快的跳月中来。她和一男青年,随着弦律的快慢,双双起舞。舞蹈惊呆了所有在场的男女青年,他们都围坐在地上。看到这对男女青年的相互倾诉。舞蹈是那样的优美,当音乐再次高潮掀起时,所有的男女青年也加入到舞蹈中。这时,只见姑娘接过男青年的大三弦,挎到自己身上,飞舞地旋转起来。那欢乐的气氛,给5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跳着跳着,月亮已升到了天空。姑娘想起该走了,便依依不舍地和男青年告别,急忙返回画中去了。留给观众的是一份充满美感和悬念的想象空间。 经过艺术家再创作的阿细跳月,把阿细人的劳动与生活、欢乐的节日以及他们
10、豪爽的个性,细腻的情与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不得不称赞艺术的魅力和它的感染力。难怪人们把阿细跳月的舞蹈与音乐誉为20 世纪民族艺术的经典之作。 阿细跳月从民间舞蹈已经跳了数千年了,它跳出了弥勒,跳出了云南,跳出了中国,已被人们、艺术家、社会乃至世界认可,并获得无数殊荣。也因为它,全国、全世界认识了弥勒。阿细人离不开它,云南人离不开它,中国人离不开它。每逢喜庆日子,阿细跳月都会作为欢乐气氛的压轴戏,一时间,台上台下,圈内圈外都跳了起来。高潮迭起,人们都沉醉在欢乐之中。 热情奔放的阿细跳月,它不仅激励着阿细人奋发向上,也感染了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撒尼、白彝等彝族支系,以及汉、苗、壮等民族兄弟姐妹,也会情不自禁地加入阿细人舞蹈的行列。如今,这种乐观向上、催人奋进的民族民间舞蹈,更加受人欢迎。随着山区人民生活的提高,阿细同胞不但自己跳,而且也热情邀请其他民族的人们跳。有的民族也自制大三弦,拍掌起舞,以抒情怀! 因为有了阿细人,才有了阿细跳月。不论是昨天,还是今天,或是明天,它留给人们的永远是欢乐。 6(作者单位: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委宣传部。65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