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漫谈西夏文化中的“唐风”西夏文化是以党项族为主体的民族所创造的物质及精神文化的总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西夏文化是在与周边文化不断地融合、碰撞中成长起来的。具体来说,有三支文化对西夏文化影响较深:中原文化,即一般所讲的农耕文化,吐蕃文化以及回鹘文化。就中原文化而言,西夏学界常用“唐宋文化”一词代替。平心而论, “唐宋文化”的确对西夏文化有着很深的影响,但“唐宋文化”这种提法容易给人造成唐宋一统文化面貌的误解。事实上,我们在承认“唐宋文化”有继承性的同时,也必须承认二者之间亦有较大的差异。李泽厚美的历程谈及唐宋文化不同时说:宋之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道出了唐宋
2、时代风貌的本质不同。大唐文化到底对西夏文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拙文主要通过出土文物和文献资料的分析来剥离西夏文化中“大唐气韵”的因子。 一 陈寅恪先生的论韩愈一文指出:综括言之,唐史可以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的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的新局面。大唐文化既不同于六朝文化的精致、华美与纤巧,也不同于两宋文化的雍秀、和平与自然,它具有雄奇超逸、宏伟壮丽的时代风格,华丽而不流于浮2艳,端严而不失于板滞,体现出乐观向上的风貌与博大开放的精神。让我们首先从西夏文物中去寻觅大唐之背影。 在西夏王陵出土了十几尊正方体的人像石座。石座又称为碑座,用来驮负记载西夏皇帝“丰功伟绩”的碑刻之用。碑刻已经被破坏
3、得“体无完肤” ,幸运的是这些碑座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石座三面减地雕刻成力士像,力士曲膝跪坐,锁眉鼓眼,咬牙前视,有的袒胸露乳,有的以肚兜罩腹,粗壮的双臂或支撑于地,或举手上托。整个雕刻线条粗纩,用寥寥数笔生动地刻画出力士负重之形象。这种注重着眼大处,注重气势与气度的雕刻手法与唐陵石刻有着极为相似的艺术风格。若与同时代的宋陵石刻相比较,差异则甚为明显:宋陵石刻过分地强调了细部雕刻的精致,但雕刻缺乏整体上的气势。河南巩县宋陵内的文臣石刻,分明是一个个受了气的孩子,两眼无神,唯唯诺诺,没有一点自信与刚毅之气,哪里像运筹帷幄、掌握国家与社稷命运的重臣。宋陵内的武臣石刻亦低头沉目,一幅恭恭敬敬的样子,
4、不像在思考挫败劲敌、驰骋疆场的策略,似乎在揣摩皇帝和上司的心思,算计着个人的权势得失。也许后人永远不会知道拱卫大宋王朝将士们的内心世界,但他们的那一份孱弱无力的形象则被永远定格在一块块毫无生气的石头之上。因此,西夏陵出土的人像碑座绝无宋之流韵,而有唐之遗风,可以说是唐风在西北地区的再次复活。 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达兰库镇东 40 公里的古庙里出土了一批西夏时期的泥塑,有力士、童子、舞蹈、女供养人、男供养人、菩萨等多种塑像。其中女供养人面部圆润,体态丰腴,朱唇小口,双目微闭。与31909 年出土于黑水城遗址的四美人图皆属同一风格。从形体上看,与唐代仕女图以及唐墓壁画中的女性形象十分接近,体现了
5、“以胖为美”的唐风,而无宋代以来清眉瘦骨的风韵。这些文物多为民间之物,能够反映出西夏普通民众的审美趋向。 西夏文化中唐风的另一例证就是贺兰山拜寺沟内的西夏方塔。该塔在 1990 年时为犯罪分子所炸毁。炸毁前的方塔为密檐式,高 13 层,每层南壁置直棂假窗。这种形制与陕西周至县唐代八云寺塔、蒲城崇寿寺塔,河北正定开元寺塔,山西永济普济寺塔等类似,唐代方形砖塔均属此制,与著名的大雁塔亦可归为一类。宋代以降,流行八角密檐式或喇嘛塔,四角方塔较为少见。可见,西夏时期的拜寺口方塔概受唐代塔制的影响,犹有唐风遗韵。 又如,西夏陵出土了大量的花纹砖,图案在八种以上,大多以莲花、忍冬、水草枝叶为题材。以莲花纹
6、砖为例,莲花图案较为饱满,花簇相拥,与唐代莲花纹铜镜及花纹砖有着极为相似的艺术风格,洋溢着繁盛、和谐的时代气息。河南巩县宋陵出土的莲花纹砖较少,而莲瓣纹、乳钉纹瓦当的图案也较为简单。又如,敦煌西夏壁画中有牛耕图 、 冶铁图 、 酿酒图等,渗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唐代画风有着相近的一面。唐代画家把主要的力量用在表现现实人物与人们的普通生活方面,如张萱捣练图 、曹霸牧马图 、王维山居农作图 、 渔市图等等,描绘了普通民众捣练、牧马、农耕、商市的场景;而宋代画家主要关注山水与花鸟,偶有反映普通民众生活的杰作(如清明上河图),但由于受到商品经济的浸染,市井之风过于浓重而缺乏唐代画中恬然、4闲适的自然图
7、景。 以上仅以数例文物遗存的角度分析西夏文化的大唐风韵。由于西夏的出土文物并不十分丰富,因此尚不能作深入的对比考察。例如,西夏都城兴庆府有可能受到唐长安城的影响,但缺乏考古资料,无从考证;又如在西夏服饰中,幞头较为流行,但西夏幞头是效仿唐制还是宋制,也没有过硬的材料来说明这一问题。 二 宋史?夏国传载:“(西夏)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 ”可见宋史的修撰者也曾注意到西夏文化中的“唐风”问题。这一点在其他西夏史籍中亦有体现,如西夏书事卷 12 载:“夏州沿党项蕃俗,自赤辞臣唐,始习尊卑跽拜诸仪。而其音乐,尚以琵琶,击缶为节。僖宗时,赐思恭鼓吹全部,部有三架:大架用一千五百三十人
8、,法架七百八十一人,小架八百一十六人。俱以金钲、节鼓、大鼓、小鼓、铙鼓、羽葆鼓、中鸣、大横吹、小横吹、吡素觜栗、桃皮、茄、笛为器。历五代入宋,年隔百余,而其音节悠扬,声容清厉,犹有唐代遗风。 ”明确指出西夏音乐深受“唐音”的影响。党项推崇汉文化,拓拔党项始祖拓拔赤辞时就开始研习唐朝礼乐制度。历经数百年后,西夏音乐中仍然保留着“唐音”余绪。这在金史?夏国传中也有记述。 西夏官方及民间文学包括谚语、民谣、公牍文、碑志文以及诗歌等文体,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唐代文风的影响,主要表现于两点: 5第一,受唐代骈体文影响较深。 西夏政权的拓荒者李继迁、李德明以及以后西夏皇帝上奏宋朝的奏章,言辞无一不讲究骈俪排偶
9、,通篇洋溢着“文采”的笔墨,使人难以置信这竟然是出自塞上荒远的西夏国。下面即是西夏皇帝乾顺的贺金正旦表:“斗柄建寅,当帝历更新之旦;葭灰飞管,属皇图正始之辰。四序推先,一人履庆。恭惟化流中外,德被迩遐。方熙律之载阳,应令候而布惠。克凝神于突奥,务行政于要荒。四表无虞,群黎至治。爰凤阙届春之早,协龙廷展贺之初。百辟称觞,用尽输诚之意;万邦荐祉,克坚献岁之心。 ”自中唐以后,骈文日渐淡出文人的视野,宋人也很少写骈文体的东西了。诚如聂鸿音先生所言:“西夏的骈文是为中国骈文的最后一抹余晖。 ”(聂鸿音古道遗声) 第二,受唐代律诗的影响。 西夏现存的碑文、诗歌、谚语等多以整齐 对仗的“诗”的形式出现。例
10、如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西夏文碑铭曰:“妙塔七节七等觉,严陵四面四阿治。木干覆瓦如飞鸟,金头玉柱安稳稳。七珍庄严如晃耀,诸色装饰殊调和。绕觉金光亮闪闪,壁画菩萨活生生。一院殿堂呈青雾,七级宝塔惜铁人。细线垂幡花簇簇,吉祥香炉明晃晃。 ”(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在贺兰山拜寺口西夏佛塔废墟中发现的西夏人“诗集” ,多为七律古诗,亦有少量五言诗,如其中的一首渔父曰:“处性嫌于逐百工,江边事钓任苍容。扁舟深入芦簇,短棹轻摇绿苇丛。缓放丝6纶漂水面,忽牵锦鲤出波中。若斯淡淡仙,谁弃荣辱与我同。 ”(拜寺口西夏方塔)相形之下,西夏文苑中出现的词就特别少,由此可以看出唐诗对西夏文学作品的影响。 三 以上列举了一些
11、西夏文化中存有“大唐风韵“的例子,这种现象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西夏王朝与唐王朝均是立据西北的政权,共同的地域、相近的环境使二者的文化也具有一定的相近性。如唐文化与西夏文化均具有宏雄大气的一面。在文化渊源上,唐文化具有“胡化”的倾向,尤其是西北少数民族给唐文化注入了不少新鲜的血液。如在唐朝音乐中,西凉乐的成分就较多;唐朝著名的胡旋舞亦是吸收少数民族舞蹈的结果。正是在广泛吸收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才形成了唐文化的空前繁荣。西夏文化也是吸收多支文化的结果,除了唐宋文化、吐蕃和回鹘文化对其影响较大外,契丹、女真甚至鞑靼等民族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唐文化和西夏文化均是一种开放的文化,尤其在“
12、胡化”这一点上二者有着共同的契合点。 西夏王朝的建立者拓拔党项从公元 7 世纪内迁以来,便与唐王朝发生着频繁的交往,在唐朝羁縻统治之下羽翼渐渐丰满。唐文化对党项的浸染长达 3 个世纪。因此,在探究西夏文化的渊源上,唐文化便是极其重要的源头之一。从文化面貌上看,二者都具有蓬勃向上、开放大7气以及开拓性的特点。西夏文化的这种精神风貌除了自身的民族因素外,与唐文化的影响有很大关系。需要指出的是,西夏文化是一个受到多种文化影响的交融体,复杂的形成与演变过程,犹如一块经过各种颜色涂抹的画布,无论“唐风“还是“宋韵”已经杂糅、沉淀于其中了。我们只能通过点点滴滴的信息去体会、感触“唐风”在西夏文化中的存在。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对西夏政权的评述甚少,但明确指出:“西夏乃是唐朝胡籍藩镇之最后遗孽也。 ”确实如此,在一定程度上西夏在西北地区继续了唐文化的遗风。拙文也算是对钱穆先生上述论断的一则小小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