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俗语辞书中的民俗.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3997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俗语辞书中的民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明清俗语辞书中的民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明清俗语辞书中的民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明清俗语辞书中的民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明清俗语辞书中的民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明清俗语辞书中的民俗所谓明清俗语辞书,是指明清时期学者所编纂的以解释俗语和俗语词为主要任务的辞书。明清俗语辞书很多,其中二十种已收入日本汉学家长泽规矩也辑集的明清俗语辞书集成 ,1974 年由日本汲古书院影印出版。明清俗语辞书的语料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尤其是对今日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明清俗语辞书对民俗的研究也很有参考价值,这是以往的论述所没有注意到的。以下试以明清俗语辞书集成所收录第一种俗语辞书俚言解为例谈谈其中所记录的民俗现象(引文据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影印本,引文后注明页码)。 俚言解 ,明陈士元撰。陈士元,字心叔,号养吾,又称环中迂叟,湖

2、北德安府应城县人。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其书十部,但未著录俚言解 。该书共二卷,署名环中迂叟。其编写有明确的目的。 序云:“乡俗常语,多有证据,听者玩熟而茫无考辨,则古圣察迩言何为哉!尝读方言 ,与今时所言颇不类,而通俗文并释常谈等书又指引不广。余暇日著俚言解六百八十八章,庶乎陪佳客之诙谐,共鸿儒而博论,不至面墙云尔。兹未能尽梓,聊录三百馀章梓之。 ”知此书之作目的有三:一是寻求乡俗常语的理据;二是有意识地记录方言俗语,以弥补汉代扬雄方言不能反映后代方言以及通俗文及释常谈所记不广的不足;三是编定是书,以供查检,具有工具书的性质。 俚言2解虽分二卷,但卷内不分目, “大致按时令、人事、酒食、衣服、房

3、屋等逐类辑集”(长泽规矩也解题)。 俚言解中与民俗有关的词语甚多,姑举以下数例。 一、端午百锁 卷一“端午百锁”条:“端午以彩绒为索,又结为锁形,系婴儿项臂,俗谓之百锁。按续汉书:五月五日,朱索五色为门户饰,以禳除恶气。 抱朴子谓之长命缕,李肇翰林志谓之寿索。 唐六典:五月五日进百索。 俗言百锁,其百索之讹邪?”(P5) 按续汉书?礼仪志中:“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 ”艺文类聚卷四引汉应劭风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 ”又太平御览卷八一四引风俗通:“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益人命。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日辟兵,

4、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名拟甚多。 ”唐韩鄂岁华纪丽?端午:“百索绕臂,五彩缠筒。 ”原注:“以五彩缕造百索系臂,一名长命缕。 ”宋高承事物纪原?岁时风俗?百索:“今有百索,即朱索之遗事也,盖始于汉,本以饰门户,而今人以约臂,相承之误也。 ”宋史?礼志十五:“(降圣节)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金涂银结续命缕、绯彩罗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系索于臂的风俗,近代犹存。汪曾祺散文端午的鸭蛋:“家乡的端午,很3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 由此可知,

5、端午以五彩丝系臂的习俗,自汉代已然。所谓五彩丝应当是由菖蒲、艾叶等演化而来。民间有“艾虎避群邪”的传说。至今民间有端午日将菖蒲艾叶等悬于门口或屋内或将其剪成虎的形状佩于胸前之俗。这一做法是有道理的,现代科学证明,菖蒲艾叶中的所含成份有杀菌消毒的作用。端午节在春夏之交,雨水较多,气温升高,病菌容易繁殖,此时佩带菖蒲艾叶等以避灾延寿正当其时。后因菖蒲艾叶佩带不便,且人们对其功用不明,故演化为五彩丝(或“朱索”),并只是系于臂而已;后进一步演化为“百索” 。 俚言解中“俗言百锁,其百索之讹邪”的疑问,应该是可以予以肯定的回答。 百索大概明代始“结为锁形” ,并“系婴儿项臂” 。因“锁”给人以“锁定”

6、 、 “牢固”之联想,后遂有“长命锁” ,仅系于项。 红楼梦第八回:“一面看宝玉系着五色蝴蝶鸾绦,项上挂着长命锁、记名符,另外有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 ”俗语呼为“百锁” ,这是流俗词源对文字的影响。今不少旅游景点、寺庙附近往往出售祈福带、许愿带之类,上书“平安”等字样,供游人“请”去并抛掷于树枝;或在某处设置悬挂祈福锁的链条,游人所“请”之祈福锁重重叠叠,不知其数,均当为“索”之流风。 二、投刺拜年 4卷一“拜年”条:“自元日以后,亲友往来,交错道路,谓之拜年。然乡村各拜其亲友,或携盒酒,多出实心。而城市士人多望门投刺,或不过其门,令人送名帖。不知此风起于何年。余少时尚无此风也。俗云:青草

7、盖牛蹄,正是拜年时。 言必躬必亲,不嫌于迟。然今昔事异,可慨者不止此尔。 ” 按,今日过年寄送贺年片,正为拜年投刺之俗的遗留。此俗最早为投名片谒见之俗,中古已有。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景宁寺:“或有人慕其高义,投刺在门,元慎称疾高卧。 ”唐张?|朝野佥载卷三:“(侯敏)遂行至州,投刺参州将,错题一张纸。 ”俚言解述投刺拜年之俗,明代兴盛。明陆容菽园杂记卷五有记载:“京师元日后,上自朝官,下至市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如东西长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问识与不识,望门投刺,有不下马,或不过其门,令人送名帖者。遇黠仆应门,则皆却而不

8、受,亦有闭门不纳者。在京仕者,有每旦朝退即结伴事此,至入更酣醉而还,三四日后始暇拜其父母。不知是何风俗,亦不知始于何年。闻天顺间尚未如此之滥也。 ”陈士元俚言解 “拜年”条前数语,当是袭陆容菽园杂记而来。又明文征明甫田集卷二元日书事效刘后村诗:“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 三、?日试周 5卷一“醉日”条:“生子周岁谓之?日,又谓之试周。 颜氏家训:江南风俗,儿子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线,并饮食之物及珍宝玩器,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为?日。会亲戚聚观,致燕享焉。 曹彬试周,左手提干戈,右手取俎豆及印,馀无

9、所取。 ” ?,满一周期,特指婴儿满一周岁。旧俗婴儿周岁时,父母陈列各种小件器物,任其抓取,以试测小儿的未来志趣和成就。又名试周、试儿。唐颜真卿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先生孩提,则有殊异,啐日,独取孝经如捧读焉。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二:“魏晋以前,不为生日,南北朝江南风俗,儿生一期,随男女以纸笔针缕置前,观其所取,号为试儿。每至此日,饮酒宴乐,后人因为生日。 ”宋叶真爱日斋丛钞卷一:“玉壶野史记曹武惠王(曹彬),始生周?日,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武惠王左手提干戈,右手提俎豆,斯须取一印,馀无所视。曹。真定人。江南遗俗乃在此,今俗谓试周是也。 ”宋裘万顷竹斋诗集卷二荣侄试周诗:“汝

10、生方满岁,伯发巳星星。桑苎甘投老,兰荪喜向荣。席间无一印,帷下有诸经。莫学鱼儿戏,来年快聚萤。 ” 四、儿童打? 卷一“儿童打?鳌碧酰弧岸?童打子之戏,抛瓦靖以赌胜负。?饕敉铡此问焙?食抛堵之戏也。梅都官禁烟诗:窈窕踏歌相把袂,轻烟赌胜各分(飞)?鳌!?或云,抛?髦?戏起于尧之击壤。 ”(P9) 所谓“打?鳌保?即宋时寒食掷砖块之俗,后世易瓦石为铜钱,遂变6游戏为赌博。宋张侃代吴儿作小至后九九诗八解:“五五三三抛?髅?柳丝深处映陂塘。 ”明杨慎俗言?抛?鳌罚骸八问篮?食有抛?髦?戏,儿童飞瓦石之戏,若今之打瓦也。 ”清钱谦益徐武静生日赋赠八百字诗:“拔河群作队,蹀?髑上嗟薄!弊宰?:“抛砖戏也。 ”其具体情形,明清俗语辞书的另外一种清代西?谈徵?事部?抛?鳌费灾?甚详:“宋世寒食有抛?髦?戏,儿童飞瓦石之戏也。梅都官禁烟诗:窈窕踏歌相把袂,轻烟赌胜各飞?鳌!?(原双行小字注:七禾切)即今俗所谓撇老?饕病湎罚?儿童以瓦片栽(裁)成圆子,如钱大,或如杯口大;或三四人,五六人不等,各先出一子,垛于适中之地,名谓老?鳌蝗俗?髦鳎?合众人各藏一子于暗处,藏毕,?髦饔檬种凶幼?向老?髋字?,抛中者胜,如不中,许众人出所藏子跟击之,击中者胜,不中者输。今多不用瓦石,竟以铜钱抛之。赌也,非戏也。 ” 说明:本文系广州市社科联项目“明清笔记体辞书研究“(08SKLY12)阶段性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