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山水之乐思想探析.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4136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的山水之乐思想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孔子的山水之乐思想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孔子的山水之乐思想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孔子的山水之乐思想探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孔子的山水之乐思想探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孔子的山水之乐思想探析孔子之游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古之圣人,他不仅是儒家思想的奠基者,同时也开启了古代士人“游”文化中“现实之游”的传统,对后世文人“游”的价值取向,以及实践品格的养成均有重要的示范性意义。 人的一生,就像一次旅行。或荆棘坎坷,或风光无限,人生有顺逆,风景却无尽头。正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中所言:“行到水尽处,坐看云起时。 ”孔子之游有两次,一次是向西,到了东周的王都洛邑,即今天的河南洛阳;一次是向东,到了齐国的都城临淄。从 54 岁到 68 岁,孔子为了保持自己的高贵人格,离开了父母之邦鲁国,为了宣传

2、他的治国理念,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开始了为期 14 年的周游列国生涯,这可以理解成是一次“文化苦旅” 。这次周游列国,先后历经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空间上跨越了当时的大半个中国。孔子终年 73 岁,他用平生将近 1/5 的时间来“旅游” ,这样的旅行家在今天都属凤毛麟角,这就不得不说是中国旅游第一人了。 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目的是“治世” “救世” ,孔子之游不仅仅是简单的山水之赏,更重要的是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使自己的思想更加丰富、深刻,理论更加完善,观点更加清晰,呈现出他方方面面的丰沛2情感。孟子曾以递进的描述方式,记载过孔子的两次旅行: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可

3、以说孔子“集大成”思想的至高境界,除了他孜孜不倦的敏而好学、无时无地的思索之外,实在得益于他一生不管是主动抑或被动的长期“周游” ,在旅游中感悟,在感悟中思索,长期的思索又集结成了他丰富而深邃的思想。 孔子的第一次出游应该说是公派的。 史记?孔子世家言:“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 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 ”孔子在游周时问道于老子,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 “沂水清波濯吾缨,浩歌一

4、曲伊人行” ,公元前 497 年,在众弟子的簇拥下,疲马凋车,孔子开始他为期 14 年周游列国的生涯。孔子最先离鲁适卫,主要是因为卫灵公在位时,用人得当,政局稳定,民物殷阜,人民太平。孔子一踏入卫国领土,便被那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吸引住了,就此阐发了一番“庶、富、教”的政治理论。 论语说: 子适卫,冉有仆(驾车) 。子曰:“庶(人口稠密)矣哉!”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子路 ) 除了卫国,孔子还到过匡、蒲、曹、宋、郑、陈、蔡、楚等国家和地区,拜见过大小封君 70 余人。但是境遇都不理想,有时甚至十分狼狈,十分危险。 “将适陈,过匡

5、,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3彼缺也。 ”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 (史记?孔子世家 ) 。刚从卫国出来,到达匡邑,孔子被匡人当成阳虎围了起来。阳虎曾侵略匡人, 孔子又长得有些像他,李代桃僵,真是哭笑不得。刚从匡邑解围出来,到了蒲邑,又被蒲人围住,幸弟子力战,杀条血路脱离险境。孔子又去曹,曹国不容;“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s 欲杀孔子,拔其树。 ”后又匆匆跑到郑国,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由于弟子

6、逃散,行李落拓,孔子独自一人立于东门之外,孔子虽以古贤圣人相标榜,却无人赏识。又到陈国,国君向孔子问了很多典故,对博学的孔子非常赞赏。无奈陈国国小力弱,正被吴楚等大国侵凌分割。孔子的学说只适合在和平时期讲讲礼让,摆摆礼容,通过教育来激发人们的向善好仁之心,对这个金戈铁马的场面,却无能为力。因此,他给此行立下的信条是;“危邦不入,乱邦莫居。 ”(泰伯 )这个风雨飘摇的陈国,当然不是久留之地,遂南向蔡国进发。方至陈、蔡之间,孔子又被一伙人围了起来,一连 7 日,粮草罄尽,从者大病,莫能兴起。 最后得楚昭王帮助,才脱离困境。孔子周游列国,历时 10 余年,历经艰难险阻,四处碰壁,可他依然自信极坚,毫

7、不动摇。孔子之游并不是那么风光、华丽,而只是为了“治世”“救世”进行的一次“文化苦旅” ,但这在孔子的一生中,乃至中国历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比德观孔子的旅游观 4“重游” 、借游“致思” , “游必有方” 、反对“佚游” , “比德”的游历审美观,以游行“道” 、为“道”遁游, “游”之“时”观等,是孔子“游”活动及言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游”观,这些观念对后世士人的“游”文化活动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深刻影响。其中最值得探究的我觉得就是比德观。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国游览文化中的儒家比德思想。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出自论语?雍也 ,孔子周游列国,历览名山大川

8、,以山水比德,即用自然景观的特性比喻人格意义和社会属性,借以言志。 孟子?尽心上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难为言。 ” 论语?子涵第九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是孔子因山水而产生的睿思。 水是人的精神化身和精神寄托。孔老夫子初见泰山,由衷地感叹道:“巍巍乎!”走到黄河岸边,又深情地赞叹道:“美哉!洋洋乎。 ”孔子后来总结为两句话:“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水,周流不断,象征智者的思辨与柔韧;山,岿然不动,象征仁者的泰然与坚定。所谓“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山与水已经成为性情的寄托与象征。把自然山水人格化,在欣赏自然景物时,观照

9、其特征,通过类比联想到人的道德品格。孔子明确地把人的道德修养、品格节操与水的自然特征相比拟,从而使水这一普通的自然元素获得了丰富的社?意义,产生出深刻的观照意蕴。朱熹评价说:“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5妙哉。孔子将水与人的气质品格、思想修养联系起来,使之人格化了。 水作为一种运动着的物质元素时,蕴含着更深邃的哲学意蕴。 “不废江河万古流”的水,引发哲人“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时间永恒的感慨;水的至柔处下,启发老子以柔胜刚、处下不争的辩证法思想;水的流向、变化,成为孟子那“人之初,性本善”理论的佐证:“其水淡而清,其人廉且贞” 。由此可见,儒家把天下万物都看作有善恶的道德属

10、性,都可以导向道德的思考,这种思想落实到山水之上,就是对后世欣赏山水产生极大影响的比德观,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是孔子最重要的“游”观。 孔子曾在旅途中拜见过老子。老子对水的思考直接揭示了大道的本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

11、时机。大道就像最简单的水一样,看似至柔,实则至刚,滋养万物,而谦虚地匍匐在高山峻岭之下。高山可以变化为深谷,而江河却在大地上万古奔流。 老子从中总结出“高下相依,福祸相伏” “反者道之动”的大道。圣哲在自然的启发陶冶之下,体悟出社会人生的大智慧。 总而言之,孔子的比德说即将山水与不同思想修养、气质特点、6个性品格紧密联系起来,使山水人格化、气质化;凡是人具有的美德,都可以赋予山水;而且人可以通过游览山水达到娱乐、长寿的目的。 从“礼孝”来看孔子的“游” “父母在,不远游” (论语?里仁 ) ,这是孔子以“礼”为核心的理论谱系中伦理思想在旅游休闲观上的集中反映。在礼的指导下,孔子特别讲究孝道,他

12、告诫弟子们,对父母要“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 。在数年为政生涯中,他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热忱,希望在鲁国重致太平,复兴周公之业。 即使不能为政,在鲁国隐居也是一件乐事。那沂水的清波,舞雩台的清风,还有二三同道,都深深地令他流连忘返。从前不用于齐,他捞起正在锅里煮着的米,头也不回就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接淅而行” ) ;现在,同样是不用于鲁,当他离开时,却行道迟迟,一步三回头。在鲁国的边境上还住了三天,以示对父母之邦的眷恋。 孔子认为的旅游可分为两种,短途旅游与远游。短途旅游既可达到健康身心和陶冶性情的目的,又可和家人同享天伦之乐。按孔子的表述分析,父母去世后,儿子远

13、游自然不在限制之列。因为儒家学说以重人伦为核心。父母在世之日,儿子久游不归,一则令父母担忧;二则儿子也不能对父母尽关心赡养的义务。孔子只是要求做儿子的出门之前必须制订好游览计划,把游览路线、时间、何时归来这类情况告诉父母,使父母心中有数。 同时,孔子也十分重视远游的作用,把它视为扩大阅历,结交名流,增进学问的重要途径。 7从整体来看,孔子的周游列国,并不是简单的旅游,而是一个从“问题思考构建理论体系完善验证”的过程,是一个思想理论的构建过程。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治世” “救世”的思想,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正是有了周游列国的经历,才为后来孔子办教育,整理古代文献,编订六书奠定了基础。旅途的欢乐抑或困苦,没有让孔子停止他的人生哲思,他怀着“治世” “救世”的目的,游走于各国,那样坚定地走着。可以说,孔子的一生,最重要的人生阶段都是在路上,他是旅游者的千古样本。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之游贯穿了孔子的一生,他的一生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他在游历中感受山水,在感受山水中体悟人生,在体悟人生中深思求索,在深思求索中形成哲理孔子“游”的精神,积淀了孔子的大智慧,成就了其在中国历史上不可比拟的特殊地位。我们今天来看孔子的旅游,更多的是?W 习他“游”的精神,从简单的景观审美,上升到内心思想精神的悟道体道,从而塑造高远之人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