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言”.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4137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论“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孔子论“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孔子论“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孔子论“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孔子论“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孔子论“言”言语是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孔子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师者和周游列国宣传自己主张的游说者,更离不开这一重要工具。 论语多记载孔子的言行,所以论语可以大致反映出孔子对“言”态度、理解及其运用。 从总体上看,孔子把“言”分为“天言”和“人言”两大类。关于“天言” ,涉及孔子对“天”的认识,因此, “天言”也表现为两种含义:即超自然的“天命”的昭示与自然之天的启迪。对于前者,习惯上,更多的是用“天命”来表征,可以用孔子在几次遇难时对“天”的态度表述这种思想。如“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论语?子罕)这是一

2、种天命降与斯人的自信和自觉,其实潜在地包含有超自然的、无法控制的因素。对于自然之天的认识,典型的莫过于论语?阳货篇的记载:“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是一种尊重客观规律的自觉。关于“天言”这一部分,由于“天道远,人道迩” ,实际上论述得比较少。所以,本文侧重于对其“人言”的考察。 关于“人言” ,孔子将其分为法语之言、巽与之言及巧言。如子罕篇:“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2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可见,孔子对于“法语之言”和“巽与之言”是持相对肯定的态度的,而对于

3、“巧言”或者“佞言”则持否定态度,因为“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宪问),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这种划分主要是基于说话者对“言”运用的结果。 从根本上说,语言的功能包括交际功能和思维功能。这两种功能实际上密不可分,所以本文表述孔子论“言”的功能时,对这两个基本功能进行了融合与重组。首先,言语具有基本交流的功能,是教书育人的基本工具。如“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论语?为政)“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论语?先进)这两则都是描述与颜回的交谈,是一种正常的交流工具。其次,言语的启发功能。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

4、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这是通过言语的力量使听者受惠,获得深思与启迪。第三,言语的“准则”功能,即把言语所表达出的思想作为一种法则应用于处理实际事物。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又有定公问政于孔子,问其是否有“一言可以兴邦”或者“一言可以丧邦”这样的“言” ,可见,这是把“言”当做了一种“行为的准则” ,一种安身立命、安邦定国的法则。这是对言语的引申运用。 其实从言语的结果上看,或为毁,或为誉,或为中立性的描述。在3孔子那里, “言”

5、可以反映基本的道德规范,换句话说,是与孔子提倡的“礼” 、 “德” 、 “智”等联系在一起的。在颜渊篇中多有这方面的反映。如“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这是用“言”来表达“仁” 。在评价子路的时候说他“无宿诺” ,即其言而有信,是达于“信”者。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有辱也。 ”也就是说,对待朋友,进言要做到适可而止,话说到点子上就可以了,不必屡次敲打,以免造成自身的羞辱或疏远。这是与个人的智慧联系在一起的。在里仁篇“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这是对父母表达孝心的一种方式,才无愧于子女对父母的情意。同时,由其言可以观其人, “言”也是衡量人德

6、行的一个标准。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尧曰)又说,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能够做到不毁不誉也是德行的一种表现。孔子对子贡评论别人,则说“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孔子对“言”的诸多规定是离不开对于“礼”的尊崇的。在不同的场合发表言论,是对“礼”的尊崇,也是自身德行的表现。在乡党篇中,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如也。君在,跟躇如也,与与如也” 。详细描述了对于不同的人,孔子言谈的不同神态及其态度。对具体的细则也进行了规定

7、,如“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 涉及到“言”的时候,不可避免要提及“行”的问题。通常言行举止最能表现一个人的修养。孔子在处理言行关系的时候,注重“行” ,对4于宰予昼寝一事,便发议论:“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古之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论语?里仁)只是这种“行”也是离不开“言”的指导的。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又说“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言行关系中应做到“慎言” ,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方能为“有德者” 。 使用“言语”要注

8、意分寸和尺度,对不同的人持不同的态度,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这是与个人的智慧联系在一起的,这在上文已经有所涉及。然而对于不同的人,还存在着一个能言与不能言的问题,借用卫灵公篇中的话,即“失言”和“失人”问题。理解这个问题,就可以把握孔子教书育人教育原则灵活性的来源。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者,失言;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人。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不同的修养,不同的关注点,所以,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可以说,孔子正是看到了人之间的差异,才能够“因材施教” ,针对弟子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才学水平,对同一问题给予不同的回答,开创了活泼生动的教学模式。 孔子虽然不像孟子那样“善辩” ,但是作为一名老师,作为一名四处游说宣扬自身学说者,孔子对“言”的运用与态度也是值得注意的。毕竟,作为儒家“三立”立德、立言、立功之一, “立言”也是一种修5身养性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