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美國,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美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美國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態度美國參戰十四點原則的提出美國在這一階段對世界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歐洲的民族問題各國結盟和德國的統一爭奪殖民地英德海軍軍備競賽,歐洲的民族問題,日耳曼民族和斯拉夫民族的衝突-奧匈和俄國的利益衝突源於巴爾幹半島,在1878年,在柏林會議上,俄國在保加利亞的勢力大大被奪;而奧匈則在赫塞哥維納、波士尼亞兩地取得保護權,這令俄國大為驚慌,試圖以支持塞爾維亞以對抗奧地利的擴張。此後,奧匈和俄國的衝突加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法國民族和日耳曼民族的衝突普魯士為了統一德意志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於是
2、在1870年誘導法國挑起戰端。這場戰爭法國大敗,普魯士大獲全勝,並建立德意志帝國。普魯士定下的和約條件苛刻,法蘭克福條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結果使德法兩國結怨。戰後法國人一直謀求報復德國,推動復仇主義,亦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另一原因。,各國結盟和德國的統一,普法戰爭後,德國統一,引起歐洲列強的疑懼。德國總理奧托馮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採取結盟政策,以孤立法國。他本來讓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及俄羅斯帝國結成三帝同盟,可是後來在1878年柏林會議上,俄國因巴爾幹半島問題,而與奧匈帝國發生利益衝突。1879年,德國選擇與奧匈締結了秘密的德奧同盟。此外,義大利在爭奪北非
3、突尼斯失敗,讓法國在1881年兼併該地。為了爭取支援,義大利跟德國和奧匈結盟,是為三國同盟。俄國得知德奧兩國簽訂了德奧同盟後,十分不滿。但俾斯麥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為了保持與俄國的良好關係,於1887年與俄國簽訂了再保險條約。俾斯麥在1890年下臺後,新任德皇威廉二世不想維持俾斯麥定下的同盟制度,任由條約終止,而選擇只與奧國為盟。法國向俄國提供資本,實現其工業化後,在1894年與俄國結下軍事同盟。是為法俄同盟。,各國結盟和德國的統一,英國在1887年鑒於法國在埃及,俄國在巴爾幹日益擴張,威脅英帝國往遠東的貿易航道,故在1887年 2月12日和義大利組成地中海協定,互相保證維持地中海、亞德里亞海
4、及黑海的現狀,而義大利則支持英國在埃及的行動。經德國首相俾斯麥支持下,奧匈及西班牙均加入協定,是為第一次地中海協定,同年十二月,英、奧、意三國商定共同維持近東現狀,對抗俄國對土耳其帝國之影響,是為第二次地中海協定,不過兩次協定沒有明確規定英國承擔具體的軍事義務,故英國並未放棄其光榮孤立政策。直至德國海軍日擴,威脅英國的制海權,英國才著手在歐陸尋求盟友。在1904年,英國終與法國簽訂英法協約,這協定並不是軍事同盟。而僅是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定,相比德奧同盟或法俄同盟,其合作無疑是較為鬆散。不過在第一次摩洛哥危機中,此協定充分反映英法堅定的合作夥伴關係。受到法國鼓勵,英俄雙方終於在190
5、7年結束其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條約。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有感德國在鄂圖曼帝國的擴張,是以組成三國協約。,爭奪殖民地,經濟及工業化發展催促著當時各國政府爭奪殖民地以取得原料供應地及市場。20世紀初帝國主義興起。在俾斯麥時代,鑒於統一德意志帝國初立,故對殖民地的爭奪較少參與。後來,國內商人勢力興起,便要求德國政府爭取海外資源和市場。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麥被罷後,德皇認為德國殖民地太少,原料產地及商品市場不足,實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劃分全球勢力範圍。這觸犯了老牌殖民大國英國和法國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和俄羅斯的既得利益有所衝突,這亦使得兩大陣營的衝突加劇,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越發加大。,英
6、德海軍軍備競賽,兩大軍事集團在戰前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賽:德國于1900年制訂海軍法,將海軍規模大加擴充。英國為保持海上力量優勢以維持安全,在1905年開始建造無畏艦,並在1907年德國開始建造無畏艦時以二對一海軍政策,即保持自身無畏艦數為德方之兩倍以相應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後,更聯同法俄兩國實施三國海軍聯防,即英國在北海、法國在地中海、俄國在波羅的海分別對付德奧兩國海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4年7月28日,奧匈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俄羅斯開始總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接著在8月3日,向法國宣戰。8月4日,德國入侵立國時已保持永久中立的比利時。同日,英國考
7、慮到比利時對自己國土安全的重要,又為了確保比利時的中立和維護1839年簽署的倫敦條約,於是向德國宣戰。8月6日,奧匈向俄國宣戰。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態度,湯瑪斯伍德羅威爾遜(Thomas Woodrow Wilson,1856年12月28日1924年2月3日),1912年當選美國第28任總統。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威爾遜表示美國將保持中立。從1914年到1917年初,威爾遜一直致力於避免美國捲入戰爭。他提議充當交戰雙方的調停者,但協約國和同盟國都不曾嚴肅考慮過他的建議。以西奧多羅斯福為首的共和黨強烈批評威爾遜拒絕擴軍以應對戰爭威脅,
8、但威爾遜則通過主張擴軍行為會挑起戰爭,贏得了國內和平力量的支持。,美國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態度,儘管奉行無限制潛艇戰的德國潛艇在大西洋上對美國船隻展開攻擊,並造成人員損失,威爾遜也只是要求德國停止其行為,而繼續將美國置於戰爭之外。英國宣布對德封鎖,嚴禁一切裝載戰爭禁運物資的中立船隻駛往德國。雖然威爾遜對於英國違反中立方權力的做法表示了溫和的抗議,但如英國所預料的,他並未採取任何行動。如此等於暗助英法。美國民間對英法的支持聲音較大,也有人志願加入協約國軍隊作戰。,美國參戰,齊默曼電報(英語: Zimmermann Telegram,德語: Zimmermann-Depesche)是一份由德意志帝國
9、外交秘書阿瑟齊默曼於1917年1月16號向德國駐墨西哥大使發出的加密電報。電報內容建議與墨西哥結成對抗美國的軍事聯盟,但被英國情報機關截獲。電報內容在美國被公開,引起美國社會強烈不滿。路西塔尼亞號(RMS Lusitania),是一艘英國豪華客船,1915年5月7日在愛爾蘭外海被德國潛艇U-20擊沉,造成共1198人死亡。由於傷亡者中包括大量美國人,引起美國社會對德國強烈不滿。路西塔尼亞號的沉沒同齊默曼電報事件一道成為美國參加一戰的導火線。,美國參戰,1917年4月2日,伍德羅威爾遜在國會發表了他歷史性的請求參戰的演講,即戰爭咨文(War Message)。在這篇咨文中,威爾遜著重向國會闡述了
10、美國為什麼要參戰。他先指出德意志帝國政府已經聲明其潛艇將擊沉任何駛近英國、愛爾蘭和西歐海岸的船隻。而令他擔憂的並不是因此造成的船隻或財產損失,卻是將被這些無差別攻擊所奪去的無辜生命。威爾遜宣稱,儘管他之前的想法是保持武裝中立國地位,但這已顯然變得不合時宜。他建議國會作出聲明,宣布德意志帝國政府最近所採取的行動已經無異於對美國的戰爭。威爾遜接著陳述這場戰爭的目標是捍衛人類世界的和平與公正原則,對抗自私和獨裁的強權。他還描述了德國對美國的其他暗中破壞與攻擊,稱他們已經在我們從不懷疑其成員的社會以至政府機關中到處安插間諜,為破壞我們對國策的團結擁護、以及我國工商界內外的平靜祥和設置種種陰謀詭計。此外
11、,由於美國還從一封截獲的送往德國駐墨西哥大使的電報中得到德國意圖說服墨西哥攻擊美國的證據,威爾遜認為德國政府打算在我們家門口煽動我們的敵人。,美國參戰,美國參戰後派遣了兩百萬大軍赴歐洲參戰,對協約國提供了莫大的幫助。美國同時還援助了大量的武器、工業產品、糧食給協約國,協助對抗德國潛艇,並且提供協約國大量經濟援助和借款。美國參戰後一年(1918年),同盟國就因無力再戰而宣布投降。,美國在這一階段對世界的影響,美國出兵支援協約國,打破協約國和同盟國僵持3年的戰局,直接決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由於美國對英法的援助和軍事上的力量讓英法得勝,讓美國隱然成為歐洲秩序以致於世界秩序的仲裁者。從此英法俄德等傳統強國在國際地位上逐漸次於美國,逐漸確定美國作為世界上第一政治大國的地位。威爾遜的政策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環境,包括歐洲局勢和戰敗國的處理發生了巨大的影響。一次大戰的軍需和工業生產使美國經濟大幅提升,加上英法因戰爭大幅損耗了國力,確定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和貿易大國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