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时代性、“陌生化”与多向性――评杨志学《诗歌:研究与品鉴》.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4315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批评的时代性、“陌生化”与多向性――评杨志学《诗歌:研究与品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批评的时代性、“陌生化”与多向性――评杨志学《诗歌:研究与品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批评的时代性、“陌生化”与多向性――评杨志学《诗歌:研究与品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批评的时代性、“陌生化”与多向性――评杨志学《诗歌:研究与品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批评的时代性、 “陌生化”与多向性评杨志学诗歌:研究与品鉴打开杨志学的诗歌:研究与品鉴这部诗歌理论著作,其开篇文章从传播学角度看诗歌 ,仅从其标题看便容易使人产生一种“批评的时代性”之感。书中关于“诗歌传播”的系列文章,无疑构成了杨志学进行“时代性批评”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出发点;同时,它也在具体的结构安排中成为书中颇值得关注的部分。如果把诗歌看作一种多维联动的“文学活动” ,它至少包含“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个要素,那么,从传播的角度看待诗歌,其实质是通过“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方式,将上述四要素进行互动的一个“关节点” 。作者写道:“诗之为诗,以传播为前提,也以传播为旨归。诗歌起于传播,也终

2、于传播传播是诗的生命,也是诗的文化属性。传播是诗的动力,也是诗的存在形态和展开形态。 ”以传播的方式研究诗歌,在批评中体现时代性和科学性的视角,很容易在诗歌的终极环节中释放出诗歌研究的本质意义。论者对诗歌的传播式阅读与品鉴的钟情,已成为书中不时闪现的理论锋芒。对于网络时代的诗歌而言,传播已经在不断技术化的前提下超越了以往纸面和口耳相传的方式。由此进一步引申,著作中的论诗歌传播的特质 论诗歌传播的类型 从郭小川到韩东:诗歌传播理念的变迁以及对话:新媒体与当代诗歌创作等文章,无不从“诗歌传播”的互动视角生动地阐释了诗歌接受的历史化过程。 2在引用俄国形式主义批评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言论

3、的同时,杨志学以“诗的艺术就是陌生化的艺术”的论断,体现了对诗歌艺术以及诗歌批评的整体性认知。不难看出,著者批评中的陌生化美学追求,与其“从传播学角度看诗歌” ,均在较大程度上构成了诗歌:研究与品鉴这部著作的理论支点与视点。而论者更为具体、细致的评说,则以“多向互动”的方式展开。 在诗歌鉴赏中的文体不辨之误一文中,作者指出:“所谓文体不辨之误,指的是在阅读鉴赏活动中,没有区别出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以一种文体的特征和标准去打量另一种文体的作品” ;而在诗歌的限制性与屠岸的“十四行”写作中,作者又有“每一种艺术,都有其形式的属性或限制性。诗歌就像绘画、戏剧一样,是一种具有明确的限制性的艺术。诗的限

4、制性是来自诗的基本规范的要求”的论述。可见,对于诗歌批评鉴赏的“限制”与“极限” ,杨志学是深知其中三昧的。为此,他总是期待或曰坚守诗歌批评鉴赏的“间离之道”“说到底,诗歌是对现实的疏隔和陌生化处理。必须寻找恰当的距离,展开诗思的翅膀和审美的观照。诗歌的姿势、张力、新奇感、神秘感、现代感等等,均由此产生。 ”著者以此展开自己的批评空间,而诗歌的“间离之道”本身就体现为因地制宜之后的“审美观” ,如“陌生化”的审美趣味等等。 由“审美的观照”角度,进入诗歌的品评、鉴赏层次,杨志学在品评一首名作的结尾时,发掘其“奇妙的意象组合” ;而从台湾诗人非马鸟笼的形式中,他又读出了“解放鸟笼”的意义。这种关

5、于文本形式及其意味的判断,都建立在带给读者的“审美感受是难以言尽的”和3“陌生化效应”的前提之上。以此综观该书“第三编?诗作赏评”部分,我们领略了作者在其审美观作用下的个性化操作。他以文本细读的方式“拆解”了诸多名篇佳作,如书中的悬崖边的爱情 韩东是个好厨师为自己的心灵歌唱等文,均体现了著者的趣味。而在诗经?东山试析 秦罗敷:汉代那最美的女子 陌上桑中女主人公的身份问题 唐诗五首品读以及普希金与中国诗人等个案研讨中,作者又为我们带来了一种“跨文化的视野” 。 顾名思义,这部诗歌:研究与品鉴包含着两个主要部分。即使作者出于分类的需要,将专著分为“诗学涉笔” 、 “诗界人物” 、 “诗作赏评”三编

6、,但显而易见,前两部分容易被划入“研究”的范畴,而第三部分更易被理解为细读与品鉴。按照“结集”的常见形式, 诗歌:研究与品鉴同样是一个经年累积的过程。这种跨度较大的文章集合,生动地体现了作者所走过的学术道路、研究中的开阔视野,以及批评的个性和目的性。 从文艺美学到现当代诗歌研究,无疑是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的深入过程。这一点,体现在作者身上,总难免于字里行间流露出“美的意识”和“美的追求” 。书中李白的诗美观 牛汉:崇高诗美的创造者秦罗敷:汉代那最美的女子等,单纯从文章题目就能感受和体味到“美的呈现” 。而在具体的品鉴中,我们进一步领略到论者学养的深厚。不但如此,从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美学相交叉的角度评判“新诗的美学” ,也确然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至少,这可以使一位评论家的学养和底蕴自然而然地得以显现。 4我还要从诗歌批评的延续角度,来看待杨志学的这部著作。从涉足新诗批评与鉴赏的时间看待这种“延续” ,杨志学新诗批评实践的起步,比我想像中的又要早了许多。由躺在自然的怀抱里一文发表的时间来看,其“原载名作欣赏1994 年第 4 期”的时间注脚,表明论者的诗歌批评旅程至少已持续了十多年之久。 变动不居的诗歌呼唤富有广度、深度和力度,并充分彰显批评者个性与特色的诗歌“研究与品鉴” 。我相信,杨志学的论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的期待,这也构成了我评说此书并向读者推介它的缘由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