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朴实无华 追求实效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已明显感到课改给教学带来的影响:教师的态度在慢慢改变,少了居高临下,多了民主与开放;课堂也在改变,少了机械与刻板,多了灵动与快乐当许多反思课改的文章出现的时候,我也在反思着我们的课堂,模糊地感觉许多的课为什么不能让人咀嚼回味呢?是挖掘教材的深度不够,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够,还是教师的素养不够?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朱乐平老师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我是深有感触,很受启发,现举例谈谈我的听课所得。 数学教学:追求实效,把握数学的本质 郑毓信教授曾说:“数学课必须把握数学的本质,数学课要着力于数学思想和方法” ,听了朱老师的课,我才有深刻的体验,清晰而强烈地感
2、悟到,只有这样的课才是数学课。 【片段一】 师:有谁知道 8 在哪里工作? 生 1:我知道 8 在数字单位工作。 生 2:我知道 8 在阿拉伯单位工作。 师:你见过 8 在十位上工作吗? 师:是,8 今天可能在个位上工作,明天就在十位上工作。 师:8 厘米的单位是什么? 2生:厘米。 师:2/4 的分数单位是什么? 生:2/4 的分数单位是 1/4。 师:3/8 的分数单位是多少? 生:3/8 的分数单位是 1/8。 师:有几个这样的单位呢? 生:3 个。 师:4/5 有几个 1/5? 生:有 4 个 1/5。 师:我们做过这样的计算吗:235 师:我们还可以在这样的数轴上数。 【感想】 片段
3、中的情境创设看似和教学毫无关系,但细细品味才知道,他是为了把教学原理放大,真可谓煞费苦心。朱老师同样注重创设学习情境,但他创设的生活情境,已经尽可能地去除了非数学因素、非本质内容的干扰,实现了课堂的高效和长效。 【片段二】 师:同分母分数是什么意思? 生:同分母分数就是分母都一样的分数。 接着教师让学生联系数轴用数数的方法计算“厘米厘米厘米” 、 “分米分米分米” ,进而让学生用数的方法说明“1/4+2/4=3/4”。 3接着让学生去计算: 2/4+3/44/4+5/45/4+8/44/4+5/413/4+25/4 师: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生:2/4+3/4=(2+3)/4=5/
4、4 4/4+5/4=(4+5)/4=9/4 师:2/8+3/8=5/8 我们都会加了,请你用画图的方法说明计算的道理。【感想】 对于数轴的运用在教学中有多次,开始我对它在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是很清楚,但就上面的教学来看,我认为朱老师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要为下面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作铺垫;二是要为下面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假分数情况提供解释的依据。可谓构思精巧,一举两得! 数学教学:朴实无华,平淡中见本真 新课程提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那我们教师该做到什么呢?我想不仅仅是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环境,更要有效引导学生点点滴滴的有效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片段一】 学生
5、进行题组练习: 2/7+3/7=/7 2/8+3/8=/82/+3/=/ (生汇报结果后) 师:最后一题,我相信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方法,说说你注意了什4么? 生 1:分母要填一样的。 生 2:两个数的分子和前面的题目的分子都一样是 2 和 3。 生 3:不管分母是多少,分子的和都是 5。 师:那你们认为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生 1:只要把分子加一下就可以了。 生 2:分母一样(相同) ,分子相加。 师: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减法呢? 【感想】 以上教学片段中,朱老师始终关注学生,细心倾听学生的发言,让学生充分理解课堂学习要共同参与和交流。课堂中问题是不是越多越好呢?朱老师的教学
6、证明,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展示学生个性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和师生互动交流,逐渐“柳暗花明” 。 【片段二】 (回顾与总结) 师:请每一个同学安静地回顾这一节课的学习过程,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先做了什么,再做什么? (生汇报略) 师: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同学和老师呢? 5生 1:分母不一样的,分子可不可以加呀? 生 2:分子、分母不同可以相减吗? 师:我举个例子,1/4+1/2 得多少呢? 生 1:我知道等于 1/6。 生 2:我认为是 1/4。 师:刚才我们在同行数轴中挑 2 厘米+3 厘米,那我们在不同行的数轴中找到 2 厘米+3 厘米,你是怎么做呢?(生答略) 师:我们课后可以联系刚才的题目,不同单位应该怎么办,试一试。【感想】 名师往往有他的出人意料之处,我本以为在学生回答完自己的收获后就可以为本节课划上圆满的句号,朱老师却又抛出了“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同学和老师”这一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课虽结束,可学生却一直带着问题走向课外。而且,朱老师最后又利用数轴回到不同单位怎么办,引发学生的思考,领悟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的魅力。 (郑洪斌,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曾获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多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奖。 ) 责编 / 张新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