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问人问己掌握学习主动权.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5189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学生问人问己掌握学习主动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让学生问人问己掌握学习主动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让学生问人问己掌握学习主动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让学生问人问己掌握学习主动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让学生问人问己掌握学习主动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让学生问人问己掌握学习主动权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研究关注的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通常提到“启发”这个概念的时候,往往想到的是学生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老师不直接给出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引导学生从相关的方面入手去思考、联想,而有所领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获得答案。在我们通常的意识中,好像启发只和解决问题有关。其实,在教学实际中,运用启发的方式,激励、引导、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应该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且应该是语文素质教育更高的目标。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不仅是就问题本身而言,从人的能力培养来说,让学生具有问

2、题意识,形成提问习惯,学会提问方法等,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等也是非常重要的。正因如此,美国的布鲁巴克才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 。 应当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提问有别于传统教育中所说的“勤学好问”的“问” 。传统的“问”只是指有不懂之处就向教师提出,并不是自己设定一个新问题,然后独立地研究,寻求解答;更不是重新提出一个被认为已经解决的“老问题”向权威提出挑战。而与解决问题相对而言的提出问题,则是指通过对情境的探索产生新问题,或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问题的再阐述及分步骤、分方面的分解阐述。这和传统教育中的提问最大的不同是,“问”的目的不是求助,

3、而往往是自己解决问题的开始。 “问”并不2代表无能为力,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更是解决问题的开始。那么,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该如何培养学生这种提出问题的能力呢?笔者在学习和实践中有一些认识和做法愿与大家交流。 一、从思想上激发学生问的冲动 了解未知世界是人类生存生活的需要,对现实提出问题是人的天性。小孩子喜欢提问,而且能提很多的问题。但这种爱问的天性因遭遇人和自然的挫折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甚至扼杀,渐渐失去提问的要求和主动性。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必须从唤醒学生提问欲望、形成学生提问冲动开始。 1.课前征问,启动学生思维主动性 一般教师在上课之前布置预习任务时,总是让学生通

4、过自读教材来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这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常用方式,毫无疑义是非常有效的,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如果每一次的预习都这样做,在别人规定的范围内,对自己未必感兴趣的问题思考,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自由度未免受到很大的限制,肯定影响思维能力训练的效果。如果让学生从课文中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提出一两个问题,特别是认真思考后依然有疑惑的问题,这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解决常规问题,而且可以激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让他们的思维触角伸展到更广阔或者更深入的地方。同时,教师收集这些个性化的问题,取其精要,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来解决,不仅使提问者更乐意、更专注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维,3还

5、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和活动呈现实用性和丰富性,使学生的参与度加强,思维更活跃,会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一个最大的收获是激励和保护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和热情,这对今后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提高都是很有意义的。笔者常常在预习中安排学生提问,课前征集或课堂现场征集,教师解答或学生解答,一些暂时不易解决的问题留给部分学生下去讨论解决或者收集资料寻求解决。这种形式不仅深受学生欢迎,而且有很好的效果。学生从开始的被动提问,逐渐产生兴趣,走向主动提问,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2.鼓励商榷,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 “疑问”一词说明问生于疑,有疑才会问,所以,要想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首先要让他们有一种质

6、疑精神和质疑能力。有人形象地说在中国一节课上好后问学生,他们会回答“没有问题了,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而在西方,学生则会提出很多新的问题。有疑才会问,有问才能思,有思才出新。“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也就无疑、无问、无思、无创新了。这是非常可怕的情况。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除了和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形式有关外,传统文化中敬畏权威的思想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从根本上说,最重要的不在于指导方法,而是要促使学生有生疑的胆量。敢想才能敢做,敢疑才能敢问。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怀疑一切”,大胆说“不” 。首先,教师带头挑教材甚至高考题的毛病,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敢于同教材商榷,敢

7、于同权威商榷。其次,教师课堂上发表看法征求学生意见,希望听到不同意见;作文批语后面允许学生“反批”,鼓励学生同老师商榷。再次,对学生阅读笔记和日常随笔中对传统和共4识的怀疑大加赞赏,鼓励学生敢于同传统商榷。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不再盲目敬畏,面对什么都敢大胆生疑;发表否定意见不再羞涩,甚至流露得意神色。这种勇于商榷的可贵精神毫无疑问是形成提问冲动,提高提问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 3.有奖竞问,让学生享受难倒别人的快意 在学生提出问题尚未形成自觉习惯时,为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主动性和问题的深刻性,应当采用一些措施,来刺激学生提问的欲望和冲动,使提问成为一种乐事。譬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

8、提问多或者提问好的同学给以表扬和奖励,甚至在课文研讨中让学生互相提问,看谁能难倒对方,难倒别人的有奖。这样学生既享受到了难住别人的快意,还受到了老师的肯定,对自己更有信心,对提出问题也会更有兴趣。当然,征问只是手段,通过征问,必定会使问者三思,主动探究钻研,首先提高提问能力,同时利于思维发展。其次对被问者也有一种刺激,同样可以调动其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刺激其提问的热情,期望以更深更难的问题来“报复”对方,激发更多的学生产生提问的冲动和进行提问的尝试。还可以利用黑板报每周署名推出 13 个与语文有关的问题,“悬赏”征答。诸如“为什么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 “孔子和庄子

9、如果还活着会对高考怎么看”之类的问题,使学生问和答都有很高的积极性。 4.保护热情,让提问可持续发展 学生提问习惯的最大杀手是教师对学生所提问题本身的否定甚或讥讽。孩子们从喜欢问问题到只听不问,大多都经历了自己的或别人的提问被人家指责太简单或者很可笑这样的过程,亲眼看到了提问不当而尽失颜5面的情景,因而,为保有自尊心而不再轻易提问。要让孩子们形成提问的习惯,准确地说是要恢复他们爱问的天性,最根本的是不仅要确保他们的自尊心不受伤害,而且要使他们在提问的过程中更加有面子。这就要求老师一定不要居高临下小瞧学生所提的问题,要蹲下身子仰望着学生作评价,用表扬甚至不吝溢美之词来促使学生提问的热情持续升温,

10、让提问者本人倍增自信和荣光,也使其他学生产生提问的勇气和冲动。这样,无论从学生个体还是班级整体来说,就可能形成有疑就问甚至无疑找问的有利局面,教师适当引导,克服为问而问的不足,从开始的外问别人为主,逐渐侧重于内问自己,一定会大大促进学生学习品质的改善,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在行为上培养学生问的习惯 一个学生问一个两个问题(包括问别人,也包括问自己)非常容易,但要让学生形成一种善于提问的习惯,绝非易事。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教师除了前面所说的激发、鼓励、引导之外,还要有一些固定的做法,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意无意地做着各种各样的提问,从而也有意无意的形成一个

11、习惯。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颇有效果。 1.以问逼问,培养爱问习惯 学生不提问除了不愿提问之外,也有的是没有问题或找不到问题。对此,教师除了对面上学生示范指导之外,对那些感到没问题的学生,可以问他一些问题,甚至是一大堆问题;或者就着学生的回答继续追问,一步步地6逼出学生回答不出的问题,使其认识到教材中有很多没有弄懂的问题,使其认识到自己钻研的还很浅,需要深究提问。同时,在“逼问” “追问”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知道提问的角度,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从这一角度或者换个角度学着再提一个或几个问题。这样经常性训练,对学生提问习惯的形成和提问水平的提高都很有意义。笔

12、者一次激励一个不爱提问的学生说:我每向他提三个问题,他要向我提问一个问题,结果这个学生仿照老师的提问提出了很多的问题。打破了不问的坚冰之后,他后来的学习中,提问习惯的形成便有了可能。 2.生生互问,作为课堂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不能按照教师事先设定的内容我讲你听,但单单的我问你答也不符合新课程教学的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是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这除了可以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之外,主要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解决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但是,这并不能使学生形成独立的提出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相互提问,共同解决问题,这既是合作学习的好方法,更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锻炼提问能力的实

13、践。课堂教学环节中,可以分组活动,先就常规的学习任务相互提问,共同解决。也可以自问自答,争取其他同学意见。然后,再提出个人思考的疑问,大家一起探讨。当提问成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或者教学环节和提问融为一体的时候,提问不仅有益于教学,而教学又何尝不是正在培养着学生的提问习惯呢? 3.自问自答,作为必有的作业 如上所说,课前征问把提出问题作为学生预习课文时的一项作业,迫7使学生去思考,去提问。刚开始的时候,部分学生不情愿、不主动,甚至不完成这一作业。但每一课都安排和检查这样的作业,学生知道这是常规作业,于是就不能不完成,经常这样做,时间长了,提出问题就成了一种习惯。不仅在预习中布置这样的作业,而且在课

14、后作业中总要安排学生就课文或者课文涉及的某一方面抑或教师讲课中的某一点,提出疑问或深一步的追问。(也可以提出一些在自己看来别的学生未必知道、未必理解、未必讲得清楚的问题)坚持这样做,自然会使学生思考和提问的习惯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每一篇课文学完之后,笔者要求学生用问答形式简要整理每一课的学习收获。这一个常规作业,既便于学生系统整理学习内容,也有利于提问习惯的形成。 三、方法上创设利于学生提问的生态 评价一堂课的标准不应只着眼于关于教材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而应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做什么、怎样做。而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又取决于教师的做什么和怎么做,取决于教师为学生创设的环境和组织的活动。学生

15、提问这棵苗能不能健康成长,取决于教师有没有培育出一个适合其生长的生态。教师始终把学生看做解决问题的主角,除了教他们知识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给他们机会,这个机会就是最重要的生态条件。 1.有意留白,预设提问机会 要让学生提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不能什么问题都讲,而且也不能什么问题都问。要有意留白,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以便于学生通过8思考提出问题。这里要特别强调,不仅教师要给学生留白,优生也要给差生留白。要让那些在提出问题方面还不够敏锐和深刻的学生有机会,甚至是优先得到机会,不能总是让优生的提问造成另一些学生无问可提。要做好这一点,备课的工夫就要更多地花在了解学生方面。学生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

16、;哪些问题学生能想到,哪些问题学生想不到;哪一类学生能想得到,哪一类学生想不到等,教师要心中有数,从而采取适当的方法,尽可能留白给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提问能力都有生长的空间。 2.设例导问,启发提问思路 鼓励、逼迫学生问,让学生想问、敢问,但这并没有解决学生提问习惯形成的一切障碍,因为有疑而问才是最根本的。那么如何让学生产生问题,也是教师要必须解决的。教给学生质疑的角度,是引导学生进入阅读世界发现问题的基本方法。一般应当通过一些具体例子,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进行质疑。第一,理解性质疑。让学生围绕阅读材料,就词语、句子、语段、全文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及结构、顺序、表达方式方法的运用等,提一

17、些“是什么” “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完成对阅读对象从有疑到无疑的理解过程。第二,求异性质疑。在对阅读材料做一般性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就表情达意提出多元的理解,提一些诸如“会不会” “可不可” “能不能”之类的假设性问题,做一些“也许” “或者”之类的猜测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丰富,思维更活跃。第三,批判性质疑。鼓励学生对教材的思想内容、表达方法、语言运用等提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看法,鼓励学生对老师和其他同学的理解提出反对意见,提出一些“真的会” “哪个更” “不见得”之类的怀疑性问题,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93.借境续问,拓展提问深度 提问具有研究的功用,提问就是研究的开始。为了使这种研究更

18、加深入,教师一定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提问的数量,而必须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所形成的研究基础上,自己进一步发问,或者引导学生向解决问题的终极方向继续提问,从而使问题的研究趋于深入。既可以针对学生的提问续问、反问,也可以要求学生把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问题,做更具体深入的探究。譬如“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怎么翻译?可以在学生提问或回答的基础上先问“杂植”怎么讲,再问为什么不能翻译成“杂乱地种”,然后继续问作者这样写要表达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翻译之前提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诸如文字上、语法上、情感上的问题,自然就会把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第四高级中学) 责编 / 董 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