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特殊传播情境中的审美性表述与人文化叙事作为新华社特派记者,我随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所属的远望三号船奔赴大西洋预定测控海域进行“神六”报道。远望三号船担负着测控飞船进行轨道维持、安全返回以及天地通信等多项重要任务,其航程历经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圈。90 多天的航程中,我们承受了 11 级的大风,8 米高的涌浪,最长时差达 8 小。在海浪滔天、船体剧烈摇晃和资源封闭的特殊传播情境下,如何实现新闻信息的有效流通,如何实现新闻传播的审美化和人文化,对我这个远望三号船唯一的记者来说是挑战,更是使命。 “神六”载人航天飞行报道举世关注,全球受众通过各类媒体见证和领略了重大科技新闻传播
2、的独特审美魅力与价值意蕴。笔者有幸随远望三号海上测量船奔赴三大洋,全程目睹了远望号船队成功实现对飞船的大洋测控和通信。时间和空间的壁垒给此次亲历式报道营造了特殊的传播情境,如何让蕴含在特殊传播情境中的信息资源借助新闻文本的润饰实现审美性的传播和人文化叙事,是笔者此次报道的中心主题之一。特殊的新闻传播生态需要全息的亲历介入、灵活的变通思维、理性的主体知觉和巧妙的文本模式,这既是实现新闻传播价值的必要前提,更是促使传播效力彰显审美与人文魅力的积淀。 一、全息的亲历介耄?通过审美主客体的零距离接触引发心理共?BR审美性和人文化的传播效果首先需要记者自身心理的审美愉悦,记者作为2审美主体必须尽可能与采
3、访对象实现全方位的亲历介入,即记者要全方位地触摸和体味采访对象的深层心理感受,才能帮助自己产生合理的情感理智,为采访对象树立正确的审美认知。航行大洋的远望三号船,处于相对封闭但又完整的生态系统之中,其人文情况对于随船记者来说是非常陌生和新鲜的,记者全息亲历接触采访对象,高度融入和感知系统的运行,是新闻文本审美化的前提。 首先,生活原生态的融入。生活作为人生存的生态语境,极易对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形成潜在的审美意识,准确和全面地洞悉远望三号船的生活情形是实现全面亲历的重要体现。我从船出发的第一天起,就走访各条工作线路,全面了解各部门和舱室的历史和实际情形,并进而掌握 4 艘远望号船以及中国卫
4、星海上测控部的全面情况,其间跟随机电人员进入了昼夜温度在 40 度以上、噪声超过 100 分贝的主机机房,跟随航海人员进入全船晃动幅度最大、可近距离感受恶劣海况的驾驶室,跟随科技人员冒着高频辐射的危险攀登 10 余米高的雷达天线维修相关仪器,跟随伙房人员顶着 11 级的风、捆绑着自己在灶台旁煮烹饭菜。所有的真切体验深深震动了我,对生活原生态的深切体味为新闻文本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审美感受,奠定了有效的心理结构因素。 其次,审美客体的心理介入。记者实现传播的审美酝酿和累积,需要与具体的采访对象进行零距离的心理接触。只有对报道对象进行有效的心理解读,才能产生丰富的审美意象和感受,为后期的作品创作提供
5、有效的准备。在远望三号船的生活中,尽管晕船的痛苦和环境的闭塞给船员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障碍,但全船上下用各种方法克服心3理和生理上的困难。他们专注于“神六”的拳拳爱国之心在与记者的深切交流中展现得非常透彻和明确。我深为所动,在稿件中描绘了他们鲜为人知的苦楚,如航海长韩家武离开幼弱的孩子,船员李文池在航行途中收到爷爷病逝的噩耗,船员景利超、朱祥红、杨文鹏患重疾仍要顶岗上阵,高级程序员张晓红等 5 人放弃了新婚的甜蜜,轮机工程师黄海勇、遥测主操手施正荣等 8 人丢下刚刚出生的孩子,副通信长顾夏华等 10 人舍下正在怀孕的爱人。没有与审美客体的近距离接触,很难体味和进入到他们的内心深处,作品感
6、人的力量更是难以生成。 再次,大众信息期待值得把握。新闻传播是整体关联的系统流程,其审美性的表述需要作为审美主体的记者全方位地认知传播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尽可能获取对各要素和节点的审美体验。为了全面有效地传播远望号船实际情况,确切地传输大众需要了解和认知的信息,我在出发前和航行期间运用信息调查的形式,通过各种媒介和途径来获取大众对远望号船的信息期待值,从而使每一个流程的采写活动具有相对的集中性和针对性,满足终端受众的信息需求。在我所写作的 30 余篇稿件中,有近 10 篇取材于信息调查,比如关于40 位女性奋战三大洋和近5000 项应急预案保驾“神六” 的报道就是源于读者在问卷调查中提出的“女性
7、海上测控科技工作者”和对紧急测控的关注而写作的,飞船运行期间的新华社记者 4 点连线实时报道也是应大众的信息需要而及时设置,主要反映各场点的常人常事以及现场测控情形等等。记者的有效运作实现了新闻文本的审美传播,更实现了对终端大众的人文化关怀。 二、灵活的变通思维,运用有限信息操作手法彰显独特审美意义 4新闻传播过程需要记者敏锐的新闻决断能力和处理方法,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具备灵活的变通思维。新闻传播审美愉悦的产生得益于新闻创作中的审美“顿悟” ,记者要能在各种信息环境中借助果断的变通思维选用准确的信息操作形式,从而实现审美性传播的效果。远在大洋深处的远望三号船是相对封闭的系统,其新闻传播过程受到了
8、传输技术、时空隔离、新闻审核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记者要实现新闻审美性的传播就必须充分运用灵活的变通思维。 首先,传播时空观的认知。远望三号船的航程要历经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且经常在海况恶劣、船体晃动的情形下航行和测控通信,其任务执行和新闻传播是比较复杂和困难的。在“神舟六号”飞船飞行期间,大西洋预定测控海域的海况一直很差,大多数船员都出现晕船的状况,且我们与北京时差达 8 小时,因此经常船上是白天,祖国已经是深夜。时空上的差距无形中给新闻传播增加了重重阻碍,最首要的就是影响新闻传播的时效性。理性地审视了传播时空的情形后,我结合船上1:1 任务演练时的镜头,采取了预发稿的形式来缩短传播上的差距
9、。同时为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记者时刻与后方编辑部保持通信联系,以最后飞船运行中实际分秒时间为准,有效确保了受众在第一时间获得精彩的审美享受。特殊的传播时空中,特殊的变通思维为新闻文本增添了独特的审美意义。 其次,应急传输形式选择。新闻传播的审美意义不仅仅在于新闻文本自身,新闻创造活动就是审美创造的重要过程和有力体现。新闻传播是信息传输的过程,审美实现的关键还在于能否进行有效传输。在此次5报道中,考虑到传输技术以及新闻审核等因素,笔者采用了一些应急传输形式,如现场实时简讯,字数均在 50 字以内,通过船上的卫星电话进行现场实时播报,编辑部根据口头稿及时整理进行播发,有效地让受众第一时间知晓信息。
10、再如正常稿件的“二次传播法” ,由于船摆动幅度大,我们的发稿系统很难与海事卫星对接,传输容易中断,后来选择借用船上采集系统发送到陆上的测控部,再通过事先设置好的发稿系统直接传到总社, “二次传播法”有效节省了时间,也省去了后方编辑的诸多麻烦,大大缩短了新闻传播的时间。 三、理性的主体知觉,借助恰当的叙事技巧实现传播的人文关照 新闻传播的终极目的是尽可能多地给受众以有效的信息满足,它不仅包括海量的信息洪流,还包括恰当的信息表达形式,这是对受众实现人文关怀的必然要求和体现。作为新闻审美创造主体的记者必须始终对身边事物保持新鲜度,要参照事件进展的流程和受众的信息渴求等因素实现主体知觉,达到依事而作,
11、依时而作。远望三号船的任务执行始终处于复杂的动态变化之中,其航行和测控通信指令的发出和接收都容易受到影响,其背后凝聚着很多未知的因素。新闻的播发必须要针对船体实际情形和大众注意力的平衡点。 首先,审美主题的切合时宜。特殊情境下的新闻采写必须始终把握着适宜性的原则,要能通过恰当的新闻文本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更要展现事件独特的审美魅力。我在远望三号船采写新闻时,始终把握着因时与因事的写作原则,要根据信息播发的实际情形和飞船运行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播发相关信息。如“神六”发射前,由于受众的兴奋点集6中在发射场,在这一时段播发远望号船队的信息必然难以产生强势效果,而当“神六”进入到三大洋测控弧段内时,如
12、飞船的入轨、轨道维持、话音通信以及返回等等,此时采写和播发关于 4 艘远望号船的信息必然会获得高度的关注点。另外,突发情况的信息播发也应从大局出发,考虑受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我曾用电话播发了一条远望船队遭遇恶劣海况的快讯,结果引起大众的高度关注和讨论,部分受众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恐慌。为了有效平衡大众心理,我又及时播发了远望船队有效应对恶劣海况的文字稿,详细介绍了各船的应对策略和安全状况。后方的反馈显示,这则新闻有效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平衡了大众心理,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记者理性的主体知觉,选择了适合时宜的文本信息,既确保了信息的有效传播,更实现了对受众的人文关怀。 其次,平民化的叙事方式。新闻
13、赋予受众的审美感受不仅表现在信息内容和稿件的谋篇布局上,还体现为新闻文本在受众心理造成的审美体验上。它需要记者从受众的角度综合考虑事件本身,从而进行新闻的酝酿和传播。记者根据新闻事件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使稿件得以呈现规则性的美感,这同样是对受众的人文关怀。科技类报道因为一些专业语汇的运用和嵌入,较常态新闻难于理解和接受。记者在此次报道中力求从平民化的视角切入,反复咨询专家和相关科技人员,将一些难于理解的艰涩词汇进行平民化、大众化的处理,让受众看得懂、读得美。如关于五元八木天线可直接简化为承担话音通信的天线,测控弧段从某种意义上可借称为测控时间,多船多任务软件是海上测控应用软件的别称,返回
14、制动包括制动点火和制动关机,导航雷达与向动操作仪等7仪器是用来测定航向、航速确保船体准时抵达测量点等等。 四、巧妙的文本模式,选择有效表述形态提升新闻信息的审美内涵 巧妙的文本表现模式为新闻内在审美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平台,新闻记者叙事审美的实现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模式来展现客体自身独有的价值意蕴,这是提高文本感染力、增强作品情感性和人文性的重要因素。远望号船是一座浮动的中国国土,漂泊海上达数月,海上生活的闭塞和乏味造就了绝对有限的空间,但细细体会就会发现有限空间的背后承载了无限丰富的信息,如何将机械的信息脚本生动灵活地展现给受众,就需要考究信息内容的特性以及编排布局的模式与章法。首
15、先,题材和体裁的选择。任何审美信息的表达和传输都要借助一定的信息表达形式,恰当的题材和体裁是文本展现独特审美内涵和人文价值的有效载体。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其稿件的内容除了要求全面丰富之外,还应注重立足于国家情境与宏观视角进行选题。我在此次随船报道中采写了 20 余篇稿件,其题材虽然来源于深入采访、问卷调查、资料文件、参加会议、日常闲聊等多种形式,基本都是立足于宏观的视角对事件进行报道,如关于中国卫星海上测控应用软件开发达到先进水平 、 我海上航天测量实现六大跨越 、 我海上测控实现三大洋实时气象保障体系等等,立足于全局性的选题有效展现了我海上测控事业的现状,振奋人心。此次报道中,我应用巧妙的体
16、裁,同样展现了特定时空、特定动作中的审美魅力,在飞船入轨、变轨、话音通信以及返回段等关键动作中分别采写了消息和侧记,4 篇目击记驭浪振穹“牧”神舟8、 扶舟遨吟踏康道 、 历史见证在第一时刻 、 400 秒际惊世殊力求细腻生动地展示现场情景,播发后产生了良好效果。 其次,背景材料的有效安排。善于运用背景材料是增强新闻信息量和可读性的重要手段。合理地安排背景材料可以有效传递新闻事实背后的思想情感,增强新闻文本的审美感染力和情感厚度。以目击记400 秒际惊世殊为例,我在写作时将远望三号船的历风过险和船上人员克服家庭、生理、心理等阻碍的信息作为背景信息穿插在正常叙述中,让读者在紧张的测控进行时中保持
17、适度的放松,同时丰富的人物形象也增加了文本自身的感染力和厚度。消息写作中的背景运用同样也能有效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让受众感悟文本的审美震颤力,以远望三号船成功穿越世界风暴角“好望角” 为例,对风暴角海区恶劣海况尤其是 20 米怪浪的细致介绍不仅没有显得累赘和多余,反而提升文本的感染力,有助于让读者始终保持适度的审美张力。 再次,遣词炼句和细节的运用。词语和细节是提升文本情感、实现审美愉悦的有效语汇。准确生动的遣词造句和运用细节,不仅可以帮助读者解读审美对象的内心世界,更容易让读者阅后受到感染或产生共鸣,从而收到以情动人之效。以侧记驭浪振穹“牧”神舟为例, “此刻的他,身体贴着监控台,右手稳握操纵杆,左手轻搭天线控制板,表情异常平静,双眼紧紧盯着监视屏,丝毫未觉察陆续围在身后的人群,机房里一片沉寂突然,一个绿点显入屏幕,杂乱地跳跃着。 ”细致的描述可以让读者真切感受文字背后的审美魅力。 9(作者系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记者。本文发自远望三号船返航途经印度洋海域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