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民间工艺的认识和传承.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5666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传统民间工艺的认识和传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传统民间工艺的认识和传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传统民间工艺的认识和传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传统民间工艺的认识和传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浅谈传统民间工艺的认识和传承【摘 要】靖西民间工艺品丰富多彩,尤以绣球、壮锦闻名中外。本文就靖西传统文化中的绣球和壮锦的产品特色和传承中的问题及开发策略,做了阐述与探讨,以期唤起人们对民族文化的重视。 【关键词】靖西传统文化;绣球;壮锦;认识和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77-01 靖西地处桂西南边陲,其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蕴浓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全市各乡镇。靖西的民间工艺品丰富多彩,尤其以壮锦和绣球最具特色,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市场开发前景。由于社会的进步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人们对于这种传统工艺品的开发热情不高,甚至面

2、临市场萎缩,工艺失传的困境 一、绣球产品特色 相传,靖西绣球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最早是用来作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随着对绣球这一精湛工艺品的广泛宣传,其逐渐成为旅游纪念品、走亲访友的礼物,甚至成为了一项体育运动抛绣球。不久前,靖西歌舞剧抛绣球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优美的舞姿,甜美的歌声,让观众陶醉不已。可见,绣球已成为靖西的一个品牌。靖西绣球主要产于新靖镇旧州街。旧州街妇女已将绣球作为重点工艺品进行研制和开发,成立了绣球产业公司,实行农户+公司的合作生产模式,使得靖西绣球由原2来单纯的工艺品演变成一种地域文化产业。目前绣球年产量已达二十多万个,年产值达到二百多万元,成为当地旅游产品的主导产业之一,有力

3、地推动了旧州旅游产业的发展。 靖西绣球以小巧玲珑,设计精美著称,直径大小不一,常见的绣球,其直径在 10 厘米左右,大型绣球直径在 20-50 厘米左右。绣球的每个绣瓣上都绣有象征吉祥美好寓意的图案,如梅竹兰菊、蝴蝶、鸟、鱼、龙、凤等,每个图案都凝聚了创作者的宝贵心血,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情感 二、壮锦的艺术魅力 壮锦是中国壮族传统手工织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据传起源于宋代。以棉、麻线作地经、地纬,平纹交织,用于制作衣裙、巾被、背包、台布等。主要产地是广西靖西、忻城、宾阳等县。传统壮锦沿用的纹样主要有水纹、云纹、花卉、动物等 20 多种,后又设计出“桂林山水”“民族大团结”等 80 多种新图案

4、,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壮锦的显著特点是色彩丰富、结构复杂多样,而且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采用棉、麻作为编织原料,使得壮锦非常厚实,成为它区别于其他产品的重要标志。壮锦编织需要专业的机器设备,制作过程极其复杂,非常耗时,且效率低、产量少。由于壮锦编织需耗费大量原料,成本高,利润空间小,因此造成壮锦产业难以做大做强。 三、绣球与壮锦传承的现状 靖西绣球、壮锦织造技术是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核心技术需要通过口传心授、师傅带徒的方式传授技艺。目前仅有几位老师傅掌握绣球和壮锦的核心技艺,后辈良徒难觅,传承出现断裂。 3壮锦工艺难度高,编织技巧需几年乃至十几年的刻苦钻研,学习时间长且劳动成本高,效益低下

5、。靠挤压劳动价值的壮锦经?产业无以为继,导致靖西壮锦工艺人才短缺。 虽然壮锦、绣球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但是整体而言,仍然属于被动经营。其产品营销主要依托当地的旅游行业,产品定位、广告策划层次低,没有形成影响力,实现市场产业化仍需下大功夫。 四、促进传承的方法 将传承者组织起来,在靖西定期举办壮锦技艺培训班,亲授编织挑花技艺。继承者要认清自己肩负的振兴靖西壮锦的使命,积极参加技术培训班,到相关院校和织锦工艺厂进行学习,拓展自身视野,激发创造灵感。政府要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举办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节目或者比赛,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增进群众对传统文化的参与意识,使其能够实现良好的

6、传承。要将传统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通过民族文化艺术节,吸引更多游客到当地体验感受传统文化氛围。要积极进行传统产品的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品位,结合市场需求与社会现状,建立现代化的市场经营体制,形成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并结合现代社会多元化因素,使产品品种更富有现代民族特色,产品品位实现质的飞跃。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靖西壮锦和绣球历史悠久,在产品制作的手法工艺上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必须加以重视,在传承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 4参考文献: 1刘晓东.广西壮族民族文化元素在包装设计中卡通化的应用探析J.北方文学旬刊,2014, (1):166-168. 2马丽,陆众志.壮锦艺术在广西艺术高校教育的传承思考J.艺术教育,2015, (6):59. 3石国贤,甘来,黄冬妮.略论传统壮锦工艺技术传承与壮锦知识产权保护策略J.青年与社会(中) ,2014, (10):350. 4邓卉,黄汉才.“传承壮锦同样是织郎的使命”J.人事天地,2016(5). 作者简介: 赵丽策(1979-) ,女,壮族,广西靖西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