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营口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实施营口市20122020 年人才发展规划任务分工方案(征求意见稿)为贯彻实施营口市 20122020 年人才发展规划,现提出如下任务分工方案。一、任务及分工(一)关于人才队伍建设1、坚持引才与引智并举,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外引智和外国专家中介服务工作,完善国外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措施,扩大引进专家团队的数量和规模,扩大特邀专家与政府、园区、企业的合作领域。(市人社局、市人才办)2、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校地合作培养制度,通过采取“ 双派双挂 ”等形式,建立国内培养和国 际交流合作相结合的开放式培养体系。 (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社
2、局、市国资委、市外事办、市人才办)3、依托各园区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增强示范功能,放大品牌效应。 (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国资委、市科协、各园区)4、依托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扩大博士后工作站建站数量和招收规模,加强博士后管理制度建设,完善有利于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评价、使用、流动和激励制度,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大对2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发现、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 (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科协)5、依托国家和省人才引进计划,继续加大高层次创新创业型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全面推进“家缘营 口” 主题聚才工程的系列活动,
3、做大做强品牌项目。 (市科技局、市人才办、各市县区、园区)6、研究制定“一市( 县)区一策” 、一园(区)一策 ”人才政策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人才特别是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向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合理流动,在大石桥市、老边区、站前区、开发区、高新区、沿海产业基地、仙人岛能源化工区、北海新区等市(县)区、园区逐步形成镁质材料、钢铁及深加工、汽保、食品饮品、输变电、新材料、乐器、石化、电机等专业化产业人才集群。完善特色产业园区柔性引才政策,多形式、多渠道、不拘一格地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采取兼职、咨询、讲学、研发、技术入股等方式服务于园区建设。 (市人才办、各市县区、各园区)7、依托港口优势,推进港
4、区港城联动发展,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向城市集聚。 (市发改委、营口港务集团)8、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定期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 (市人社局、市经信委、市农委、市民政局、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9、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状况,通过我市海外人才招聘代理网络,适时组织境内外人才招聘活动。 (市人社局、市人才办、各市县区、园区)10、搭建项目引才、项目育才和项目聚才平台,依托国家、省重大人才培养工程及市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3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着力培养、吸引和集聚一批我市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急需的高端研发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
5、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科协)11、加快推进全市职业教育体系改革,调整优化营口高职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发展壮大地方产业急需的专业,采取定向培养、在职进修、实践锻炼等形式,加速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实用型技能人才,加速提升本土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和水平。 (市教育局、市人社局)12、组建营口市科技创新创业职业经理人联谊会、营口市科技创新创业职业经理人公共服务中心。(市科技局)13、重点扶持一批品质好、技术力量雄厚的人才中介服务网站,整合力量,打造成营口人才门户网站。加强与各类企业的信息交流,实现地区间人才信息资源共享。积极开发人才招聘、人才测评、职业介绍、薪酬设计、管理咨询等服务项目
6、,通过网络技术,开展电子政务服务,营造可行、可信、可靠的信息服务平台。 (市人社局、市经信委、市人才办、市信息中心)14、加快我市“海外学子人才 库” 等人才 库建设。 (市人才办、各人才工作职能部门)15、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党政人才。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建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和选拔任用工作监督责任制。加大党政领导干部跨地区、跨部门交流力度,形成干部交流的长效机制。加强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培养选拔和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党政人才队伍结构。加大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推公选等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不断提高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4和制度化水平
7、,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认真贯彻落实我市中青年人才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1241”规划,组织开展多岗位交流锻炼,不断提高后备干部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围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的目标,加强和规范公务员培训管理工作。 (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16、遵循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成长规律,依托国内外顶级院校、知名跨国公司和培训机构,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战略管理和跨文化管理能力的培训,加快培养一批适应企业自主创新需要的战略策划、资本运作、科技项目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市经信委、市国资委、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人才办)17、建立健全适合企业特点的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激励、监督机制。探索和建立社会化的职业经理
8、人评价机制和工作机制,建立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和推荐中心,组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信息库建立和完善“民 营企业联席会”制度,为民营企业提供高效、畅通、快捷的服务通道。 (市经信委、市国资委、市人才办)18、积极推进营口理工学院建设与发展,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大力培养我市急需紧缺人才,大胆探索与国外知名高校合作办学的方式和途径。 (市教育局、营口大学园、市人社局、市人才办)19、强化职业教育工作,构建分层次、分类别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培养体系,加快实施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开发计划和专业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教育力度,坚持带薪学习制度,把人才教育培训纳入本单位发展
9、规划,把继续教育完成情况作为上岗和职称评定的必要条件,鼓励员工在5职在岗学习,更好地适应职业知识更新的需要。依托国家、省、市级研发基地、博士后科研基地、重点学科等,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合组建专业人才集聚和培养基地。 (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经信委)20、加大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法律咨询、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开发力度。积极培养和引进云计算、物联网等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人才,为打造“数字化 营口” 集聚人才优势。 (市服务业委、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交通局、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旅游局) 21、鼓励和支持各领域高级专业人才,以各种形式参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有关领域发
10、展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市人社局、市人大、市政协、市委统战部、市发改委)22、统筹推进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 (市人社局)23、注重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注重改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市人社局、市老龄委办、市科协)24、调整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管理体制,充分整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管理资源,逐步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有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 (市人社局、市教育局、营口职业技术学院)25、通过政府扶持、部门自筹、社会资助等办法,建立具有示范性、开放式的培、考、评、鉴一体化公共实训基地(中心)。加强职业教育“ 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提高 实训教师综合能力
11、,在职业教育中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 制度。 (市人6社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26、面向全社会提供技能实训、技能鉴定服务,开展技能竞赛、技术交流、技术研发等活动,提升地区职业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充分发挥技师学院等职业院校、公共实训基地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面向高校毕业生大力开展上岗前的就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 (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总工会、各园区)27、加大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投入和统筹力度,进一步增加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 (市人社局、市总工会)28、完善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经
12、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总工会)29、全面推行我市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振兴计划,举办“活力村部巡回讲坛”、 “农业专 家智力行”活动,开展送智力、送技术、送知识“三下 乡” 服务 。(市农委、市科技局、市委 组织部、市教育局、市卫生局)30、继续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推进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及“四支一扶 ”(支农、支教、支医、支企和扶贫)、 “一村多名大学生 ”、“一村一名农民技术员”计划的落实,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镇村、社区工作。 (市人社局、市委组织部、市农委、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民政局、团市委)31、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的管理,建立不同层次的农
13、村实用人才信息库,逐步实现农村实用人才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立和完善以知识、技能、业绩、贡献为主要内容的7农村实用人才评价认证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实用人才技术职称评审“绿 色证书” 制度。 (市农委、市人社局)32、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表彰激励和宣传力度。 (市农委、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委宣传部)33、加大对农村发展急需的农业技术人员、教师、医生等方面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 (市农委、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34、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带头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加快培养农业产业化发展急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和农村经纪人。 (市农委、市民政局、市科
14、协)35、各涉农市(县)区探索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发展基金,在教育附加费中安排适量的引导资金,建立和完善“农函大” 、“农广校” 、“农技站 ”等教育培训基地,发展一批示范性基地,为农村实用人才成长创业搭建平台。 (市农委、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各涉农县区)36、建立以政府培训机构为主体、社会培训机构充分参与、相关社会工作单位提供实践平台的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制定和完善专业培训、素质提升计划,加大对社会工作人才的教育培养力度。对各级各类服务性机构、公益性社会团体、民办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人员进行一次全员教育培训。 (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团市委)37
15、、建立有效的社会工作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激发社会工作人才的创造活力,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属于专业技术人才的薪酬和保险待遇。加大对社会工作人才先进典型事8例的宣传报道,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威望。建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与志愿者队伍联动机制。 (市民政局、市委宣传部、市人社局、团市委)(二)关于体制机制创新38、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健全各级党委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工作运行机制。 (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各成
16、员单位)39、要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目标责任制,实行定期考核。建立和完善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与高级专家、优秀企业家联系制度和日常沟通机制,实行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 (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经信委)40、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激发人才活力,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改进宏观调控,推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促进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转变。 (市人社局、市人才办)41、规范人才管理部门的行政行为,减少和规范人才评价、流动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 (市人社局)42、分类推进事
17、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 “官本位 ”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 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市人社局、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943、遵循放开搞活、分类指导和科学规范原则,深化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和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健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人事制度。 (市国资委、市人社局、市委组织部)44、在科研、医疗等事业单位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在部分园区、行业建立与国际人才管理体系接轨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人才特区。 (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45、不断完善和强化法制保障,
18、制定出台涵盖人才安全保障、权益保护、市场管理和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等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各个环节的政策性法规,加快形成与实施“人才立市” 战略相适应的法制保障体系。 (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法制办、市人才办)46、建立人才诚信档案,启用个人职业信用体系和企业资信等级评估制度,搭建企业与人才相互信任的交流平台,建立健全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信用制度,强化执法监督,切实维护人才合法权益。 (市人社局、市科技局)47、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以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培养和造就人才,构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都是人才的培养开发
19、机制。 (市教育局、市人社局)48、建立人才培养开发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优化教育布局和学科专业。 (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发改委)49、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就业为10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紧密结合的示范性职业学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宽领域、广覆盖的学习教育网络。 (市教育局、市人社局) 50、大力发展远程培训教育,培育和规范培训市场,健全培训项目、培训证书和培训机构的管理制度。支持和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合作,围绕科技和产业发展开设课程,在各行业、各类人才中大力开展
20、人才培训。 (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委组织部)51、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各类人才评价标准,克服人才评价中唯学历、唯职称的倾向,注重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建立健全党政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符合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和岗位考核制度。建立以岗位绩效考核为基础的事业单位人员考核评价制度。 (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52、制定实施以市场化机制为基础、任期目标为依据、工作业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和规范职业经理人评价市场,推进职业经理人社会化评价。 (市国资委、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53、探索建立专业技术人才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考评机制,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定办法,探索用人单位职称聘用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逐步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社会工作人才职业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