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创“奥运评书”,“80后”青年缔造财富传奇.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3477668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独创“奥运评书”,“80后”青年缔造财富传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独创“奥运评书”,“80后”青年缔造财富传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独创“奥运评书”,“80后”青年缔造财富传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独创“奥运评书”,“80后”青年缔造财富传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独创“奥运评书”,“80后”青年缔造财富传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独具魅力的中国乡村音乐谁也无法想象,一个只有短短一百多年历史的剧种,一个源自民间、发自山间、唱自田间的完全属于“草根” 艺术的剧种,在中国当代戏曲史上会留下如此巨大的影响。从南疆到北国,从东海到西藏,从长江两岸,到广袤的北方,她优美的旋律总是在人们心头传唱。在央视多年的收视率调查中,她总是高居榜首;不仅中国人喜欢,外国人也着迷于她迷人的风采,亲切地称她是“独具魅力的中国乡村音乐” 。 她就是黄梅戏,一个从安徽省西南部安庆地区成长发展起来的优秀的中国戏曲艺术之花。 丰厚的戏曲土壤孕育了黄梅戏 王国维说,戏曲者,谓之以歌舞演故事。一般来说,构成中国戏曲的元素有三:音乐、舞蹈、唱词。这三个元素是在

2、不同时期诞生的。而在安庆地区最早诞生了音乐舞蹈,这就是著名的夏窬和九成 ,为中国戏曲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东汉时期,安庆地区又诞生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和北边的木兰辞相对应。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走过了漫长的准备阶段,正式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从某种意义上说,安庆为中国戏曲的诞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安庆自东汉以来百戏盛行,作为戏剧表演形式,见诸史料的始于明万历年间,至清代中叶,开始走向繁荣。万历三十一年(1603)后,阮自华(阮大铖叔祖)从福州罢官归里,定居安庆天台里,创办阮氏家班,以声伎自娱。潘之恒在亘史中说:“云间(松江)倾六朝之艳,而皖上(安庆)与之颉

3、颃矣” ,说明当时安庆昆曲盛行状况。崇祯元年(1628) ,阮大铖被劾罢归,至崇祯八年(1635) , “下石头自居” , “新建阮氏家班,名满江南燕子笺 、 春灯谜 ,其科介排场,无不紧凑,流传至今,搬演不辍。 ”(据程演生皖优谱 ) 。入清后,阮氏家班瓦解,艺人流散各地,有本籍回归和外籍随阮氏亲属来安庆者,更为安庆昆曲传唱、盛行,增添了力量。与此同时,流行于安庆的戏剧还有山陕梆子(又称秦腔) 。故程小苏在安庆旧影中说:“光绪间,天仙茶园在钱牌楼为巨擘,天乐次之,所演者皆昆曲、秦腔耳。 ”并说:“幼时闻诸父老,太平军东下。舟次江北岸,安庆之剧院,弦歌如辍戏剧之盛可知” 。关于秦腔流入安庆境内

4、有两说:一说随着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张献忠攻入安庆时流入。崇祯十五年,张献忠战败,退往大别山,军中“乐人”流落民间;一说随山陕商帮传入,旧时安庆“山陕会馆”有戏楼设置。 (据中国戏曲志?安徽卷 ) 安庆还是明代后期“南戏北渐”的必然路径, “青阳腔”流入安庆后发展形成了弹腔和岳西高腔。 清代中叶以后,青阳腔渐趋式徽,遂使徽调(弹腔)在以石牌为中心的安庆地区形成(见中国戏曲志?安徽卷简称“安徽戏曲志” ) 。 徽剧是中国古老的剧种,其主要声腔有石牌腔、安庆梆子、二簧调3等。这些声腔都是在“以石牌为中心的安庆地区形成的” (中国戏曲志?安徽卷 ) 。随着演出活跃和从艺人员逐渐增多,安庆地区的演出时常

5、很难容纳得下,大量艺人顺江而下,直达盐商云集地扬州和当时中国最大的商埠广州。所以清代戏曲家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载“安庆有二簧调来者安庆色艺最优。 ”广州梨园会馆碑记也有“南国艺兴隆,北都弹戏香。梨园佳弟子,无石(安庆石碑)不成班”之赞誉。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 ,发生了中国近代戏曲史上的重大事件,安庆艺人高朗亭率安庆徽班“三庆班”自扬州北上进京,为乾隆皇帝 80 寿诞祝寿。接着又有“四喜” 、 “春台” 、 “和春”等徽班相继进京,并且在北京很快站稳了脚跟。至清道光咸丰年间,安庆潜山人程长庚对徽调进行改革,最终形成了京剧。 因此,安庆是京剧的发源地,安庆更是一个戏曲盛行的地方,至今在安庆地

6、区还流传着岳西高腔、文南词、弹腔、曲子戏等地方戏曲和“桐城歌”等民歌,他们都被列入国家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前文化部常务副部长、中国文联党组书记高占祥在安庆曾充满深情地说:“我是来朝圣的。 ” 昆曲的滋养,高腔的熏陶,徽调的浸润,民间丰富的音乐舞蹈的供给,为黄梅戏的产生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多灾多难的民间小戏 2006 年 5 月 23 日,国务院向世界公布了中国首批 518 处非物质文化4遗产保护名录,黄梅戏傲然跻身其中。一个既具有经典性,同时又具有流行性的艺术,黄梅戏在走过风风雨雨 100 多年后,仍然散发着她的芬芳和美丽,成为安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闪亮的金色“文化名片” 。 关于黄梅戏的

7、起源至今仍然有很大争议,有两种说法比较流行,一种是“因地说” ,一种是“因时说” 。 “因地说”认为黄梅戏是因湖北黄梅县而得名,是源自湖北黄梅县的地方戏, “因时说”认为黄梅戏是因为在梅雨季节由逃水荒的艺人传唱开来的,因“梅雨”而得名黄梅戏,而这些逃水荒的艺人大多流落在当时比较富裕的石牌地区,因此“因时说”认为黄梅戏最终产生在安徽的石牌(安庆)地区。现在来看,两种说法都比较偏颇。容易被各方接受的说法应该是:黄梅戏起源于以湖北省黄梅县、安徽省宿松县为中心的皖、鄂、赣三省交界地区采茶调,之后在以石牌为中心的安庆这片土地上发展繁荣起来。 安庆地处吴头楚尾,又与江淮毗连,境内多江河湖泊,交通方便,商业

8、发达,自清代中期一直到抗战开始,安庆一直是安徽的省会,是安徽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镇化水平在长江中下游仅次于武汉和南京,使黄梅调较早接受城镇市民的影响。加之安庆自明代以来,就是戏曲昌盛的地方,昆曲皖上派、青阳腔、徽班都在这里孕育成长,为黄梅戏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黄梅戏在安庆,吸收了青阳腔、徽调的戏曲元素,同时汲取了流行于安庆地区的高跷、旱船、挑花篮、推车灯、走马采茶灯等民间歌舞的表演形式,并在桐城歌等安庆民歌中得到音乐和唱腔的营养,逐渐发展成长为黄梅戏。1926 年,黄梅戏这个从皖西南田野中走来的村姑从安庆周边农村,羞羞答答地闯进了安庆,受到了市民、5手工业者、码头工人的欢迎。自此,黄梅

9、戏完成了从采茶调到黄梅戏,从草台到花戏台化蛹为蝶的质变。 但作为一个来自民间的“草根艺术” ,黄梅戏的发展一直属于自发的“靠天收”的状态,不仅得不到官方的支持,反而倍受打压,发展进程缓慢。黄梅戏在旧社会 100 多年的发展中,虽然也留下 36 本大戏和 72本小戏等经典之作,以及蔡仲贤、胡普伢等著名艺术家,但一直被统治者诬为“花腔淫戏” ,惨遭迫害。1926 年,黄梅戏虽然演进安庆城,但仅局限于茶楼酒肆,难入主流。1931 年后,黄梅戏又两度闯入上海滩,但都是处境艰难,剧目常常遭到封杀,艺人流落民间,一边乞讨,一边唱戏,成了典型的“戏花子” ,至解放前夕,黄梅戏已是奄奄一息。在整个黄梅戏流行区

10、,只有寥寥的几个戏班子在勉强支撑。 春风吹得黄梅开 在黄梅戏界,一般把黄梅戏的发展分成两个阶段:一是解放前的旧黄梅戏,一是解放后的新黄梅戏。 黄梅戏真正焕发青春是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得力于打猎草 ;黄梅戏唱响全国,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大剧种,得力于天仙配以及后来的女驸马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和王少舫。 新中国成立后,新成立的安庆市地方政府认真贯彻“改人、改戏、改制”的“三改”方针,使黄梅戏得到了新生。一大批的黄梅戏艺人从6政府的戏改中看到了光明,纷纷从各地回到了安庆,这中间就有严凤英。1952 年,以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王少舫为代表的安庆黄梅戏参加了在上海

11、举行的华东地区第一届文艺会演,他们带来了刚刚经过部队文艺工作者参与整理的黄梅戏传统小戏打猪草 ,以清新质朴的表演风格、优美动人的唱腔轰动了上海。黄梅戏,这一鲜为人知的地方剧种开始撩开神秘的面纱,向更多的地方和更多的人展现她风姿绰约的魅力。著名音乐家,时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的贺渌汀赞美道:“在他们的演出中,我仿佛闻到农村中泥土的气味,闻到了山花的芬芳。 ” 上海的一炮打红,在全国霎时掀起了黄梅戏旋风。当时的安徽省主要领导对黄梅戏充满信心,要把她打造成全国有影响的大剧种,决定组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54 年,严凤英、王少舫等一批优秀黄梅戏人才被抽调到省,于是在以后的黄梅戏发展中形成了合肥和安庆两个

12、中心。真正使黄梅戏走向全国、远播海外的是天仙配 。1954 年,由严凤英主演的舞台剧天仙配一问世,便到处传唱。1955 年,这部经典之作又搬上了银幕,一时间,在大江南北,在城市乡村,到处传扬着“七仙女”的故事,传唱着“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优美唱腔。后来,在上个世纪 60 年代初,严凤英再度推出了不朽之作女驸马 ,进一步扩大了黄梅戏在海内外的影响。毛泽东曾看过严凤英的表演,并且给予高度称赞,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董必武、陈毅等都看过黄梅戏,越南领导人胡志明对黄梅戏更是情有独钟。巅峰时期,全国有 50 多个黄梅戏剧团。更引以为自豪的是,2000 年,文化部公布的 20 世纪百年戏剧7经典,

13、天仙配 、 女驸马均名列其中。 改革开放创辉煌 “文革”时期,黄梅戏也受到冲击,曾一度改名为“红梅戏” ,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含冤去世,年仅三十八岁,是黄梅戏的巨大损失。但在八个样板戏主宰天下的情况下,黄梅戏在现代戏创作上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小店春早 ,曾在中南海演出,此后又改编了洪湖赤卫队和江姐等优秀剧目,并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唱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开阴霾,艳阳再现,黄梅戏迎来了再度辉煌。随着一大批脍炙人口的黄梅戏传统剧目的再现和一大批为观念熟悉的黄梅戏演员的复出,在安庆、在全国都掀起了声势空前的黄梅戏热,最高峰时,在黄梅戏之乡安庆有五个剧场演黄梅戏,一个剧场一天演五场也不

14、能满足观众的需求。这个时期,黄梅戏主要是恢复古装戏,新创作剧目倒被忽视。一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黄梅戏在狂热之后开始恢复理性,新剧目创作有了起色,如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无事生非 、风尘女画家 ,以及在全国创下巨大影响的红楼梦 ,安庆的巾帼县令 、 血狐帕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戏曲的黄金时代,全国 400 多个地方戏都充满生机。但繁荣背后,多元化文化正步步紧逼。黄梅戏在娱乐形式风起云涌之时,表现了很好的前瞻性,果断地选择了新兴的传播手段电影和电视的结盟,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在舞台上崭露头角的黄梅戏新一代演员马兰、黄新德和韩再芬通过8影视现代传媒为广大观众所熟悉所喜爱,成为黄梅戏新时期的领军人物

15、。这一时期,马兰的电影龙女 、电视剧西厢记 、韩再芬的电影香魂 、电视剧郑小姣等作品风靡全国,在大众电视 “金鹰奖”和“飞天奖”名单中,黄梅戏一度年年高居榜首。 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期,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的文化发展战略。1998 年,安徽省还专门组织了优秀剧目进京演出,其中就有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啼笑因缘 、风雨丽人行 ,安庆市黄梅戏剧团的柳暗花明 ,马鞍山黄梅戏剧团的乾隆辨话好戏不断,新人层出,机制创新,充满活力。 安庆是黄梅戏之乡,在黄梅戏发展上更是不遗余力。1999 年,安庆市推出了黄梅戏徽州女人 ,这台戏不仅把全国各类大奖收入囊中,还连创新创

16、剧目全国商演的奇迹,曾连续在全国各地及台湾演出 100 多场,参加了中国艺术节和中国戏剧节这两大国内顶尖艺术赛事。韩再芬也凭借这部扛鼎之作而荣获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继徽州女人之后,安庆还推出了黄梅戏故事片山乡情悠悠 , 黄梅戏孔雀东南飞 。2000 年,由安庆市推出的黄梅戏故事片山乡情悠悠荣获了中国电影最高奖华表奖。2002 年,安庆再度精心打造了黄梅戏精品孔雀东南飞 ,这部作品参加了第八届中国戏剧节,并且荣获了除优秀剧目奖之外的多项大奖。赵媛媛也凭借在这部作品中的出色表现,而荣获了“梅花奖” 。 进入 21 世纪,黄梅戏创作势头不减。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先后推出了9参加全国大型艺术活动的黄梅戏大唐贵妃 、 雷雨 、 逆火等新创剧目,安庆推出了六尺巷 、 美人蕉 、 徐锡麟等剧目。 自 90 年代以来,安庆市先后举办了四届黄梅戏艺术节,分别是 1992年、1995 年、2003 年、2006 年。推出了一大批优秀剧目。今年,安庆又将举行第五届黄梅戏艺术节。我们有理由相信,黄梅戏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