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多一些尊重鲜花盛开的方式有两个孩子正在沙滩上用小铲、漏斗和瓶子玩沙,旁边是孩子们的母亲。第一个小孩用小铲子把沙装进漏斗,开始的动作比较笨拙,也很缓慢,玩了一会儿逐渐熟练了,动作也越来越快,但他发现漏斗总也装不满,疑惑地拿起漏斗上上下下看了一会儿,似乎明白了其中奥妙,就用手指堵住漏斗底部的漏口,这样终于使漏斗装满了沙子。然后他试图把漏斗里的沙子倒进瓶子里,可是发现从手指移开到对准瓶口,沙子已漏得差不多了。他开始加快手移开的速度,几次之后,突然意识到,把漏斗直接对准瓶口,沙子就会听话地进入瓶中。他按照这种方法很快装满了一瓶沙子,同时欢快地笑起来并回头看看妈妈。一直在旁边未动声色的妈妈这时高兴地拍
2、手以示鼓励。 第二个孩子也忙着拿起漏斗向里面装沙子,发现了同样的问题,所不同的是他的母亲一看沙子都漏光了,就手把手地教孩子把漏斗直接对准瓶口,然后再灌沙子。结果孩子没经历任何挫折,没体验任何失败就立刻学会了正确的玩法。但也很快就爬出沙坑不玩了,因为玩沙的过程一被简化就没什么意思了。 读罢这则小短文,不禁被第一个母亲尊重鲜花盛开方式的育人理念所折服。联想到了时下身系“万千宠爱”的孩子们,他们正被第二个母亲精心呵护:有的家长热衷于建“温室”,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哪怕是他们力所能及的小事,不让其经受一丝风雨;有的教师习惯扮作“保姆”,教学2中常常施以填鸭式的“喂养”,不让其经历一回挫折;有的学校喜
3、欢做“摇篮”,担心会摔着孩子,就铲平这儿太陡的斜坡,害怕会挤着孩子,就改大那儿太窄的走廊,不让其体验一次风险,也让其失去了许多必须亲身经历的体验、探索、感受正是由于这些细致入微的呵护剥夺了孩子一次次磨砺本领的机会,育人者难道还不应该从以上这些“精心呵护”的怪圈中猛醒吗?不妨学学第一个母亲多一些尊重鲜花盛开的方式。 首先,育人者应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不应随意营造“温室” 。孩子的成长有其自然发展规律,要让其成长时刻保持天然状态,不主观臆断地扩大或者缩小其应有的特征,不自以为是地拉扯或伸缩其影响的范围,更不是有意粉饰或者排除孩子本应自己面对的艰难历程。只有顺着它的“长势”让孩子自由地发展,排除一个
4、又一个困难、障碍、挫折,并及时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自我补偿”,真正让其得到方方面面的磨炼,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其次,育人者应信任孩子的成长能力,不应刻意打造“温馨的伞盖” 。有人说:“教育,首先是一种保护!”是的,育人者应该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外部成长环境。但是,“过分溺爱” 、 “过分关怀”的外界保护只会产生“一时之效”,事无巨细都“千手观音”般的包办式的爱只会害了孩子,只能使孩子懒惰、懦弱、事事依赖他人。因此,教师要正确对待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跌跌撞撞、磕磕碰碰的经历,在关切之余还应学会“隔岸观火”,扔掉自己手中为其撑起的大伞,少一些无微不至的关怀、呵护,少一些精心设计的教育“编程”,多一份耐心
5、和信任,多一些成长空间,多一些亲身体验,多一些自我挑战,多一些主动发展,让每一个经历过“风雨”后的孩子3见到绚丽的教育“彩虹”,让他们自己撑起一把自信、自主的伞。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的天性悄然释放,也可以提高其良好的适应能力。 再者,育人者应尊重孩子的成长意愿,不应无端添加“个人的色彩”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梦想,育人者必须尊重、顺应其成长需求。一方面应多站在孩子的位置上,在积极等待的同时,用一双善于发现契机的眼睛和一颗积极思考的大脑去捕捉其情绪变化和成长需求,而不能只在意、认同自己的价值取向而忽略孩子的成长愿望,更不能只习惯、赏识自身的兴趣而疏忽、讨厌孩子们的爱好;另一方面要摆脱自己固有育人思维的束缚,多去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敢于、乐于置身事外,放开自己的双手,多给孩子们保留一些自己成长的空间,努力让自己的育人实践不再捎带自己一厢情愿的观点。多一些尊重鲜花盛开的方式。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每一个育人者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都应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育人行为,不断更新自己的育人内容和方式,不断完善自己的育人风格,敢于、乐于解开自己爱的束缚,少一些包办,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尊重,尽量多地让孩子们自己去适应周围的环境,让每一朵鲜花以自己的方式开得更加绚丽多彩、姹紫嫣红!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小学) 责编 / 齐鲁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