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3477866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摘要: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高校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在分析和谐校园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从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抓起,并探讨了促进师生心理和谐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和谐校园;以人为本;心理健康 温家宝总理 2006 年 5 月 10 日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当前,要着力抓好五个方面的基本工作,其中之一就是“进一步加强高校内部管理,推进校风、学风和制度建设,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和校园和谐” 。 人本论认

2、为:人的发展是发展的本质,人的发展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人的发展是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本质和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场所,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重要基地,从教育的作用来看,学校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两大功能,在启迪心智、传授知识、确立人生价值、实现人类进化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教育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和谐的校园,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 “和谐不仅是整齐一律和平衡对称,更重要的还在于在差异中见出协调,在不齐中见出整齐,在整体上给人2以匀称一致、和顺适宜的感觉

3、,并使主客体达到矛盾统一” 。和谐校园是一个以师生身心和谐发展为主体的各系统要素协调运作的校园,是文化氛围浓厚、育人环境优化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的园地。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追求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整体效应,以师生身心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形成和谐校园发展的基础,是教育规律的体现。而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条件,也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重要内容。 一、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保证 (一)教师心理和谐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核心意义 教师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性和人格品质的发展。只有心理积极、健康的教师,才能创造出一种和谐与温馨的学

4、习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如果教师情绪紧张、烦躁、忧郁,会使学习环境产生一种紧张与压抑的氛围,使学生惶惑不安,并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丧失学习与行为努力的动机与进取心,因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只有教师处于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积极投入工作,充分发挥其潜能,因而取得令人满意的工作效果。(二)教师心理不和谐的表现与原因 由于高校教师是一个承载社会、学生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社会与自我的定位比较高,实现自身价值的欲望非常强烈,因此,当他们遇到晋职、晋升、晋级等现实问题的时候,当他们面临着涉及自身利益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等不断深化的时候,就自

5、然而然会遇到如竞争、工3作、经济、科研、招生、情感和家庭等各种压力,使教师会受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侵袭,承受着一定的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为:(1)面对压力形成的心理紧张和焦虑;(2)多重角色的矛盾引起心理上的紧张和疲劳;(3)社会对教师素质的发展要求与教师自身能力的不足造成了内心冲突;(4)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和教师实际社会地位的失落感,降低了教师对自我角色的认同程度,造成自我意识偏差;(5)缺乏社会人文关怀而产生的无助、郁闷、自卑和偏激等不良心态1。 由此,只有始终“以人为本”,致力于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关心教师的生活、身体和心理健康,才能促进教师自身的健康、提高生活的质量,才能提高教育的质

6、量、培养心身健康的学生,才能构建和谐校园。 (三)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措施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充分关注教师的心理和谐导向,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2。和谐的人要靠和谐的教育来培养,和谐的教育需要心理和谐的教师。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应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创造条件增强教师对工作的乐趣感 教师的工作乐趣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它需要一定的条件。高校领导应转变观念,努力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形成对教师的支持系统,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第一,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各项工作有规可循,操作起来公正、公平、公开。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领

7、导方式,推行人性化管理,管人要管心,管心要关心,关心要真心,形成民主、团结、和谐的干群关系。第二,要创造条件,让教师展露才华,实现自我价值,强化自豪感,4让教师参与管理,增强主人翁意识,将学校管理目标与教师工作目标融为一体。第三,建立完善符合高校教师特点的评价制度、聘任制度和薪酬制度,制定合理的工作量、科研量,提供更多的培训进修机会,强化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激励,对教师的职称评定要创造条件、大力支持。第四,学校领导也要促进教师相互尊重,增加教师间的交往和沟通,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接纳和赞许他人,主动与人合作、乐于助人,取长补短,适度竞争,形成良好的团体心理氛围。 2.提高教师自我心理调适能

8、力,增强对职业的满意感 教师工作的特点以及社会发展变化带给教师的诸多压力,需要教师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具体的方法有:第一,正视自我,悦纳自我,不断进取,在工作中体验快乐;第二,正确认知压力。要认识到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压力及其反应不是自己的弱点和能力不足,而是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学会正视现实、自我调适,提高综合素质,变压力为动力,养成乐 观宽容、淡泊豁达的性格,遇到尴尬的境遇,选择应对策略,适时适度地调节好心态与情绪,;第三,积极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四,学会自我放松。当工作压力过大时,还可通过各种身体锻炼、户外活动、培养业余爱好等来舒缓紧张的神经,使身心得到放松和调节

9、。另外,还要学会适当放弃,对评先、评优、晋级、提干等,只要付出了全部努力,就不要太在乎结果,顺境中不忘形,逆境中不气馁。 (3)为教师的心理健康营造一个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 要把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一件事关全校发展的大事来抓,开设5媒体宣传专栏,编制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手册,把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内容。另外,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提倡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减少甚至杜绝教师消极心理。 二、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阵地 和谐校园的构建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

10、生身上,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校园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一句话,判别校园是否和谐的最终尺度,是看是否为学生成长和成才创造了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处在和谐发展的状态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人发展,高校学生的生活环境、就业压力、恋爱情感等面临的变化与挑战日新月异,由此导致的自卑、恐慌、失落等心理不和谐的现象屡见不鲜,且有呈上升发展之势。据大学生时代杂志登载:“调查显示,因为心理疾病而退、休学的大学生占退、休学大学生总数的 39.7%,因心理疾病自杀的大学生占因病死亡的 53%,在校大学生的自杀率比非大学生人群高出 5%

11、左右”3。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数据。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教育人和引导人的神圣使命。必须责无旁贷地应对新挑战,创新路径,把培养学生和谐心理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任务予以落实。学生心理的和谐是创建校园和谐的第一步,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阵地,只有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更快地促进和谐校园建设。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的权威性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6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抓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保障学生身心健康,让学生在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学习成长,是坚持“以人为本” 、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途径4。加强

12、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面对全体学生,着重于“五学”教育 即“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心理健康不是单纯的心理的,也是社会与教育的。学校要培养的是社会人与文化人,社会人必然是具有健康心理的人。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在于培养大学生具有一种和谐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学会对自己尊重,对自然尊重,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保持对自身存在合理性的认知,在满足自身自然需要的同时尊重自然,即以自然的方式实现人的愿望。人在尊重自然的需要的同时,也就尊重了自然中的人自身满足的需要,从

13、而也就筑成了人心理健康的生命性基石;其次,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与社会相处,学会通过满足他人与社会的需求来实现自我的需要。从传统的文化中去了解自我,树立良好的社会理想。学生要学会自我解放,了解自我力量才是生命中最可以依赖的力量,更好地接受自己发展自我。发展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好奇感,对于人类存在意义的追寻。 (二)全员参与,构建有利于高校学生情商教育的网络体系,逐步形成学校、社会、自身共同关心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这个网络不仅指电子网络,还包括教师情商教育理念网,家庭学校联7络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学生心理问题应急网和援助网、师生互动网、社会的参与支持氛围网等,形成人人参与、主动参与、全社会配合的大网

14、络体系。(1)学校的全体管理者、教育者都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渗透情商理念,营造心理关注氛围,使大学生处处、时时、事事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和关怀,成长为一个心智健全、人格完善的人。(2)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使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选修课、或讲座;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建立心理档案;通过校园网、校报、宣传栏等形式帮助大学生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3)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大学生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客体又是主体,其主体

15、性体现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建立心理社团,培训大学生中的骨干分子,让社团成员、学生骨干把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辐射到每位学生,调动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省,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4)创建宁静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与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的心理气候。人的心理受外部环境影响很大,一个宁静优美的校园环境能赏心悦目,使人保持清醒冷静而富于理性。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则能使学生心态轻松,感受他人的温暖与关怀,遇到心理问题也可以与人倾诉并获得帮助。 (三)建立以发展咨询为核心的大咨询观念 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停留在心理疾病的治疗上,事实上,有严

16、重心理障碍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学生面临成长与成才、8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问题,而这些问题虽不构成心理疾病的主要方面,但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咨询应当成为教师教书育人职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将发展咨询贯穿于学生成才的始终,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值得引起重视。 (四)加强大学生自我的心理调节 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

17、、忧不绝。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示我们要重视师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如果说教育是一种呵护,是一种浸润心灵的关爱过程,那么,教师和学生作为这一过程中重要的发展个体,同样需要呵护与关爱。如果说和谐校园的构建是一种人与环境的动态平衡,是一种极富生机活力的状态,那么,充分关注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就是维持这一状态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张婷,邵利明,陈萍.浅谈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J.科学论坛,2007,(5):91-92. 92赵中立,许良英.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68 3邱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推动和谐校园建设DB/OL.中国知网,http:/ 一 2&Curnec 7,2007-24-028. 4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