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教育正焦灼于传统文化音教关注 曾几何时,兴奋地沉迷于外来文化的国人,一觉醒来,突然问自己:“我们的传统文化哪里去了?”于是,有人开始四处呐喊,不能忘记祖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有人说,这是文化的变革创新,何必患得患失?有人坐下来从哲学的高度思考传统文化迷失的因由。也有人穿着汉服,办起了“读经学堂” ,要“从娃娃做起”这些,都是面对传统文化时产生的焦灼心理。这其中也包括教育部门。 焦点中的“京剧进课堂” 据报道,教育部今年将在全国 10 个省、市、自治区试点,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今后还将逐步在全国推开。此举一出,即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论。 第一层次的争论焦点:“为什么单单选中了京剧,而不是昆曲、
2、豫剧、川剧、越剧?”问题就在于京剧也只是传统戏剧中的一种。如果说京剧只是一个突破口,那么其他戏曲品种都可以作为突破口,学生学习,其效果未必比单学京剧这一种差。 2第二层次的争论焦点:“为什么单单选中了戏曲,而不是传统文化中的其他品种?”这一思路就更广了。书法篆刻、中国绘画、雕塑造像、传统音乐、民族舞蹈、中华武术等,每一大的种类又分许多小品种。它们确实都能成为学习传统文化的新内容、新课程。 第三层次的争论焦点:“传统文化如果这样一个个地进入课堂,学生承受得了吗?”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什么都“从娃娃抓起” ,娃娃们不累死才怪呢。毕竟学生本身有不少课程需要学习,同时,增加新课程或新内容太多,样样浅尝
3、辄止,效果肯定不理想。随之而来的是,师资力量是否跟得上推广的步伐,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这三个层次的焦点中不难发现,人们一面意识到传统文化需要进入校园,另一方面又对进什么、怎么进等非常困惑,而经过精心挑选的品种又遭到普遍质疑。纵然是专家学者,恐怕也难得给出具体的实际的推广方案。如此就可以清晰地发现,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教育确实有过很大的失误。这种漏洞性质的失误,才导致继承工作一开始就招来诸多批评或否定性的意见,才出现公共性的焦灼心态。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当前教育在传统文化这一领域,真有给人以“热锅上的蚂蚁”的感觉。 焦灼是传统文化回归的前兆,它不是可怕的事情,更不是坏事情。恰恰相反,这样的公共
4、心理正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对教育部门和无数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难得的机会。在没有寻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之前,需有这样一个焦头烂额的过程。这一过程正好是四处寻找最合适的突破口的时间,是总结经验教训寻找最佳路径的时间,也是在纷纷的争论与多种实践中达成共识的时间。人们焦灼异常时,不妨3也会心一笑:这心态真好! “象牙塔”不能漠视民族音乐 云南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是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大理的白族文化、傣族的贝叶文化、彝族的贝玛文化泼水节、刀杆节、插花节、火把节莫不独具特色,深邃而幽远。伴随着这些节庆、仪式的是丰富而富于特色的音乐舞蹈。因此,云南又被誉为“歌的故乡,舞的
5、海洋” 。世世代代的人们把整个生命的意义都投入到美妙的歌声和神秘的舞蹈当中,那里承载着他们的历史、生命和精神。 近年来,云南原有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而产生于这种文化环境背景之下的民族民间歌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之消失。 因此,主流传承中的学校教育传承应为当今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最好的途径。音乐教师和专家纷纷在各种场合建议,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增加本土音乐课程的建议。 笔者来到云南,也为省里大力提倡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大搞文化产业而激动,以“云南印象” 、云南民族歌舞在国内外频频获奖而兴奋不已。民族音乐文化似乎有了可喜的进展。但作为音乐文化传承的阵地高师院校,我们做到了吗? 校园里响
6、起的经常是那不懂文化内涵的机械的声音,学生们似乎成4了一台台机器在生产出一样的产品。而当问起他们会不会唱一首自己本民族的歌曲,或跳一段本民族的舞蹈,他们的脸上总会露出羞涩的表情,说“那太没意思了,都是家里的人才跳才唱的,我们学专业的不学那个。”民族民间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在他们看来是些“不入流的东西” ,只要一提起这些他们大多会感觉有种文化自卑的心理。这是学生的错吗?不,是我们的教育,是我们这些从事教育的教师们的失误!我们的校园恰恰就没有给他们提供一种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氛围。 就拿最近在云南某高校校园“火热上演”的化妆舞会来说吧。这个学校有着来自不同地州的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的学生,他们身上承载的是
7、其民族的个性、民族的文化、民族的音乐艺术,是民族文化天然而不可多得的传承人。我们的学校,没有挖掘他们自身的潜才,而是用同一个模式教育,着实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却没有从这个层面做一些工作。化妆舞会上打扮的美丽妖娆的超男快女,扭动舞姿,热闹非凡。但他们对化装舞会的真正内涵又有多少了解呢?更多的是激情疯狂、感情宣泄罢了。笔者不反对学生接触现代文化,而是担扰没有新的文化模式主导的这一代人能否承担起民族的文化未来?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老祖宗留下的经典名言我们到底领会了多少?云南这块红土地上,那富于特色的民间歌舞真的就不能进入高校的“象牙塔”吗?那简单朴素的道具真的就比不上耗资巨大的服装霓虹吗?校园文化的建设更多的应该体现地域特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使他们树立起爱家乡、爱民族及至爱国家的信念。哪怕只是点起堆堆篝火、跳起简单的打跳、唱起朴素而真情的民歌,这不就是很好的5传承吗? 在多元音乐文化传承已成显学的当今,让我们的校园多一点民族自己的财富,少一点学生脸上尴尬的笑容吧! 苏世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