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南京的“编辑部的故事”.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3479325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生在南京的“编辑部的故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发生在南京的“编辑部的故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发生在南京的“编辑部的故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发生在南京的“编辑部的故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发生在南京的“编辑部的故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发生在南京的“编辑部的故事”双休日整理书柜,一张稍稍泛出淡黄色点的报纸记者生活跃入眼帘。 这张出版于 1991 年 3 月 30 日,注明系“一期孤版单张”的报纸,刊头是美术编辑武建华的杰作:其中甘苦 。漫画上,一个戴眼镜的记者,骑着自行车满头大汗地疾行,脑子里则装满了稿纸观之,立马令同仁们发出会心一笑! 在“南京日报新闻俱乐部主办”的报头署名之下,却是我正儿八经的“学海点滴”记者的新闻冲动 。我现在怎么也不能回想起来,当初我何以会在这份既“内部”又“民间”的小小同仁报纸上,留下这么一篇不到 600 字却十分认真的“小论文”?大约有两个原因:一是应编者之约,二是当时书生意气,想写段最有感慨的

2、话。现在看起来,虽然稚嫩,但多少也算“头版头条”,心中不免仍有些自得。 这张被称为南京日报家庭专版“内部版”的记者生活,可说是发生在 18 年前南京真实的“编辑部的故事”,不过要比葛优那厮出演得“阳光”,也真实得多。 先看紧挨着拙稿的“业余剪影”“哥哥”的“壶经” 。我乍一瞄,与“哥哥”张国荣混了一下。细读,原来此“哥哥”非彼“哥哥”,要发南京话音“果果” 。通篇是北师大毕业的常青描写一位操着老南京江宁口音、喜好“提壶”打牌的同仁的趣事。虽未点名,大家都知是指原农2财组长、时任政文处长,后任南京市场报和今日商报老总的老翟业喜兄。因其年长,那时,江宁乡下来找老翟的弟妹和乡亲都是叫他“果果(哥哥)

3、” 。 “翟”音又与“摘”近似,所以同事们也会开玩笑叫老翟“摘果果” 。常青笔下,老翟一上牌桌的那般投入劲头,真是声情并茂,要拍片,都不用导演。 在右上角“苦恼人的笑”栏目里,周末的吴晓平以其常“代写征婚启事”的心情轻松提笔,却又煞费苦心,最后写下了期盼报社搬家有打乒乓球地方,不要再“把搬自行车当运动”的真实愿望。可见,他当时就打下了基础,以致今日到南京电视台“老南京话”读报栏目“听我韶韶”,能游刃有余地专聊民生话题。梁平则似乎对马培军喜欢在办公室唱跑调的卡拉 OK 耿耿于怀,在他的“人物风采” 马兄憨态中,尽显了此君“目中无人”的神情。军旅画家出身的张久还特地为之配上一幅速写,今天在我看来,

4、也比马兄拍的标准照要神气得多。 该版重头戏在右下方的“甜酸苦辣”四个字。 “甜”是经济处报道说“孙东武喜圆男儿梦”,还做了肩题“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不过,“有得有失”,东武添了儿子好幸福,没料想丢了“幸福”摩托车。好在孙甚达观,视为“塞翁失马”,很快转移到为儿举办征名大赛上了;“酸”来自马龙对送稿人到编版部的纪实,把编辑与记者不同的生存状态描述得入木三分。文尾提到送稿人建议编辑跳舞可治颈椎病,只要帮发稿,到舞厅就可直进直出,外带“腿子” 。这“腿子”没有揭秘,对此编辑们一片茫然,心里酸溜溜地误把“腿子”当“火腿” 。后来得知这是南京话“舞伴”之意,心里更是那个“酸”了;“苦”字头上是把“草”

5、,群工部真是这么可怕的3地方吗?不过,老潘的文章真实倾诉了当年舆论监督记者的处境;而最后的“辣”,则是李文的那篇老李的台板,不厌其烦地把他最敏感的办公室卫生问题,做了一番调侃,主编遂借用了“邋遢”的“邋”之谐音,妙作指代。而孙洁的本处烟民一瞥,一连报了十多杆烟枪,遥忆当年报社一些同事似乎“不抽烟写不出好文章来”,群起“烧烟”的那情那景,至今仍令人忍俊不禁。 这五光十色的画面,不啻是 18 年前发生在南京最真实的“编辑部的故事”!除此之外,版面上还有副刊部张震麟老师将副刊名和副刊编辑作品名串联起来的“艺丛采撷”生活多美好,体现了张老师的深深希冀。而副刊老编辑、著名诗人陈永昌的一首苦与乐中“每翻过

6、一页稿纸,都要牵出妻的一声轻叹”,更诗意地展现了当年住房紧张的同仁们,书房卧房一室多用的情景。那时大家往往回家还挑灯夜战,睡在床上的妻子,听到坐在床沿伏案写稿的丈夫翻动稿子的声音,便发出心疼的叹息声。传神的诗句,是编辑记者甘于清贫生活、追求新闻理想的真实写照。版面上端还有工会魏主席为大家做好事的预告。而很少写文章的医务室李健医生,也有“提醒” 早春乍暖又乍寒,莫为风流把衣单问世,使人眼睛一亮。特别是版下还有则半通“广告”:“新一代护身娱乐用品打纸发声枪”,创意更为精彩:“国内首创的打纸发声枪,巧妙地利用气流冲击,使普通稿纸产生与火药爆炸相同的声响,安全节约无污染,特别适合夜间记者采访壮胆之用。

7、目前,该枪已申请国家专利。本市太平南路 37 号旅游商品服务部有售。 ”原来,这广告是彭凌编的,“打纸发声枪”4并没有真的产品。因为当时夜班有小伙子,无聊时喜欢把废纸拿了练拳击,打纸的声音很响;彭凌因而触发灵感,想到报纸的广告不可或缺,遂就地取材,设计了这个“专利”广告。 老评论处长陈义正,把这些归于“心声集”,他写道:“别出心裁的这记者生活,同事们昵称它为家庭内部版,真像一家人的聚会。 ”他文章最后的意思是说,办报的领导者也要更多了解一些编辑记者,特别是在紧张的采编工作中,常给大家放点“轻音乐” 。令人感慨的是,当年在这“孤版单张”报上“聚会”的“一家人”,如今大多已走出“家”门。除孙洁、梁

8、平还在以外,大多退休(陈义正、马龙、陈永昌、李健、魏主席都先后退休),有的去了外报(常青去了现代快报,马培军应聘新华报业),有的去做老板(孙东武和李文都先后辞职开了广告公司),也有的已成故人(张老师退休后一直在南京市中心新街口步行街里的江苏工人报?省城视窗副刊做编辑,干到 70 多岁,那里也成为老报人聚会的场所,痛心的是去年他却因病离开了人世;潘春涛比我还小两岁,本来还每天起早到郊外打太极,却不料出游归来,途中因心肌梗塞而不治)。 回想 18 年前的这段往事,可以看出,“一家人”的真诚、真情与真实,这也是编辑部“一家人”新闻生涯“追求真相到白头”的根本动力。 不过,颇为遗憾的是,编辑这张珍贵历史内部版的当年南京日报家庭专版责任编辑彭凌,却忘了在这“前无古人”的版面上留下她责编的大名。我们只从她的“编辑小启”获知:原来,她是趁报社开始上马新设备“激光照排”要布置做一回“模拟版”的机会,灵机一动,“创意策划”变成了“有用功”,使我们得以收藏这张必将载入南京新闻史一页的珍贵5新闻绝版报 18 年。这位被称为南京日报新闻俱乐部“一号首长”的彭凌,上世纪末随在南京军区文化部做领导工作的夫君,调往上海,就职文汇报社,如今也已从上海文新集团退休。 真期待记者生活 “后有来者”,到 20 年纪念日时,能来个“流金岁月”的怀想。 (作者单位:南京日报报业集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