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诗意语文的精彩生成案例再现 语文课上,我正按照预先设计的教案进行教学。 夏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用生动形象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了引导学生再次深入阅读理解文本,体会出夏季那紧张、热烈、急促的美。我给学生抛出了一道开放性、综合性的问题:夏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你的理解。问题一出,学生迅速地进入阅读理解文本的状态,在沉寂了短短几分钟后,学生开始踊跃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 1:夏天是一个炎热的季节,热的就像炉子上的一锅水沸腾了一样。生 2:夏天是一个紧张忙碌的季节。有诗为证,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在整个夏
2、天里,人们不但要忙夏收,还要忙着管理秋收的作物,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生 3:夏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你们看田间那些挥镰收割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不正在收获着硕果吗? 生 4:我说夏天还是一个播种希望的季节,人们在忙着收获果实喜悦的同时,也在忙着给秋苗追肥浇水,播种着无尽的希望。 生 4 还未说完,生 5 便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 生 5:我说夏天更是一个处处迸发出旺盛生命力的季节,万物充满着2活力,蓬勃向上,你看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那旺盛的生命力真叫人浑身是劲! 同学们在交流中碰撞着智慧。正当我想在同学们碰撞智慧,情感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去引导
3、学生概括课文的主旨作者对夏的热爱赞美之情时,一位坐在角落里平时沉默寡言的同学站了起来,很有礼貌地对我说,老师,虽然同学们把夏天说得很美,但我能不能说我不喜欢这炎热的、让人烦躁不安的夏天呢?这位同学的发问让我猝不及防,这可是我在教案的预设中所未曾想到的。在短暂的惊慌之余我便镇定下来,向那位学生点头示意赞同他的观点。而此时一个新的教学方案已在我的脑中形成,我何不利用这难得的契机趁势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被作者的感情所左右呢,于是,我迅速地将学生组成正反两个方阵(根据学生的感情趋向)进行辩论。 生 1:(正)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比春秋冬都更热烈,更显得灿烂绚丽。 生 1:(
4、反)我不喜欢夏天,尽管夏天热情灿烂,但夏天的闷热让人心情烦躁,坐卧不宁。而我却更喜欢春天,春天清新的气息沁人心脾,往绿油油的嫩苗上一躺,那情境多惬意啊! 生 2:(正)我喜欢夏天,夏天会使人变得年轻,夏天我们可以让肌肤日日与太阳亲近,让自己的心胸广受熏风的爱抚。 生 3:(正)我也喜欢夏天,夏天我可以听蝉儿和蛐蛐的交相鸣唱,可以尽情地享受着阳光的沐浴,可以穿着美丽的衣裙向人们展示着芊芊3细腰。 生 2:(反)我不喜欢夏天。我对冬天情有独钟,在冬天我可以去哈尔滨看那迷人的雪雕,同学们,你们知道那意境有多美吗。 生 4:(正)我喜欢夏天,尽管夏天是火热的,但却火热的让人感到了生的活力。 生 3:(
5、反)我不喜欢夏天,夏天的酷热几乎让人窒息,万物也失去了它原有的美丽容颜。大诗人王维有诗曰:“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你看诗人对夏没有丝毫的赞美,有的只是对夏的怨气。同学们,难道你们会喜欢这样的夏天吗?(学生鼓掌) 你一言“我喜欢” ,我一句“我不喜欢” ,他们在继续着,虽然他们精彩的辩论已经远离了我本来预设的教案,使我的教学计划已无法顺利完成,但我仍然为之窃喜,因为在我的课堂上已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敢于大胆质疑,敢于对文本的内容作出另解,从而作出了创造性的认识。 案例反思 课上完了,留下了几分喜悦,但更多的是思考。 思考一: 长期的语文教学习惯使
6、许多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依然一味地遵循着“以教定教”的教学原则,课堂上不能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原则。究其原因,还在于教师没有真正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依然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跟着自己的思路实施教学。我们知道,新课程理念4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意见,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心中始终装着学生,真心实意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进而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哪怕是点点的火花,当学生对文本作出多元解读时,应适时引导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促使他们在争论中产生思想的火花,也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应是课堂教学的一条永恒的准则。 思考二: 课堂教学强调之前的预设,但是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的全部,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课堂。课上那个学生的发问是我预设中所未曾想到的。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拥有一双慧眼及时地将这些稍纵即逝而又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理智地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教学范畴中呢?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极强的课堂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能够善于捕捉到动态生成的“源头活水” ,也许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生成才是积极的、也是有效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郑楼中学) 责编郑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