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施江城眼中的长江世界施江城,祖籍江苏武进,1946 年生于上海。中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国长城画院副院长、湖北省美协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委员,湖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历任湖北美术馆馆长,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导师,以擅画长江山水而著名,其代表作为施江城长江三峡图卷 、 高峡平湖图卷 、 云水三千图 、 巴山行旅图等。 作品曾多次参加海内外重要展览,曾应邀赴美国、日本、新加坡、波兰、俄罗斯、印度及港、澳、台等地访问、讲学并举办个展及联展。 中央电视台、新加坡亚洲艺术 、 美术 、 荣宝斋 、 画廊 、国画家 、 中国艺术 、 美术界等均有专题推介。 曾出版有施江城长
2、江三峡图卷 (六开宣纸珍藏版)等画集数种。作品为国家博物馆、中南海、人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宣部、中组部、外交部、京西宾馆、中国军事博物馆、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湖北省政府、广东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日本海上美术馆、台湾佛光缘美术馆等收藏。 2长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所以它成为人类诗画永恒的主题,就美术而言,中国的南方山水画基本上是以描绘长江发展起来,然后走向成熟的。在这无数众多的画家之中,王维、宗炳、米芾、米友仁、程正揆、吴伟却又是热爱楚天自然山水的画家,这些优秀的画家的血液里有着楚国文化情节,可以说他们的山水画更是有着浓郁的长江风情,这种画风如果用一个当代的学术词语“画派”来
3、界说,这就是长江画派的文脉,他们的绘画作品不仅在叙述着长江古往今来,亦体现着中国南派山水画语言风格,人们看到这些作品就可以了解古代的长江风貌的沿革。这是我们艺术史的一个可资利用的再生资源宝库,我们理应继承和发扬它。我们继承和发扬这些,不是照着这些传统大师的样式和特点去从事现代南派山水画进行创作,而是应该超越这样的美术环境,创造当代的长江画风来,这种“超越”是顺着传统的长江画风向现代走,要表现现代长江的自然风貌,描绘这里的山水人物世界,我们要以写实主义的关注现实的眼睛和情感态度来典型地塑造现代的长江世界。一般来说,只有长期生活在长江中的人,又对长江有着执著热爱的人才能表现这里的真实一切。现当代的
4、画家中虽说也有很多人在表现长江,他们也是在画长江,但是他们的画作中并没有那激动人心的情感融入,似乎艺术的成分太重了,而现实的眼睛有点不够,具体说是大家没有将这作自己的艺术主题,形成一个画家的风格特征,但也有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人,在我看来,湖北美术院的施江城是其中之一,也正是因为这样,他的绘画也被大家重视起来,他成为一位在国内外有着知名度的画家。 3施江城对长江一往情深,有着执著似的热爱。近期我由于课题写作的需要,回到我昔日生活过的小院子,与施江城谈起长江画风的感想。他告诉我,说起长江,他有着说不尽的话语,有着道不尽的情思,可谓情有独钟。他对长江痴迷了三十余年。三十多年前,他从学校毕业来到武
5、汉的长航工作。由于工作的关系,他就开始钟情长江。他工作的条件很有利于他了解长江,可以在航船上长期驻留,静下心来观摩长江上的奇峰异景。这公多年来,他的足迹差不多涉猎到长江上每一个地方,他到过长江的源头昆仑,虎跳和金沙江,亦到过长江上一些支流,看蜀山九水,往返荆沙九曲,每到一处,就拿着画笔写下长江的迷人胜景。在他的记忆深处,可以随意道出长江上任何风景名胜;不仅如此,三十多年以来,他都在研究长江上文化和历史,无论是史迹或是传记、野史趣闻,他都是细心收藏阅读研究,并且潜心关注长江上每一次历史事件,他的心血与长江同存,人生与长江同变化,他是一个长江迷,他的心中有一个长江词典,只要需要,可以随时查阅。由去
6、他有着这样的经历与感受,所以他对长江有着独到的审美领悟。在他看来, “长江文化的美学精神是一种雄健而畅达、清韵而激越的美,是一种浪漫飞扬、精妙瑰丽的美,是一种豪迈雄强、气势磅礴的力,是一种陆离多彩、灵动飘渺的神秘,是一种超越生死、知命达观的魅力,是流观宇宙大生命运动的美学意识。 ”现在人们眼观的长江已经不是历史的,而是“人化了”的长江。他认为“长江当今跨越式的巨变,也是中华文明延续与升华的缩4影。长江文化不是区域文化所能限定的。长江不仅是中华民族魂魄所在,也是在当下文化全球化浪潮中,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的基石。 ”这就是说,他认为长江不仅是一个自然地理文化,亦是一种人文社会文明,艺术家表现长江就
7、应该表现这种意义上的长江。他创作的最高的境界就是要表现这种长江之美,体现滋润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这种内在蕴含。从这里目以见出,他的艺术情感是来源于对长江的长期思索,他力图要表现他眼中的长江和心中的长江,要让传统的长江画风的文脉具有现代性,从而实现长江画风的历史顺承与发展,画出现代长江的面貌,画出新的长江气韵之美。 施江城由于立足自己坚实的对长江生活体验,所以他的追求用一种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来表现长江。这样他的绘画作品具有很强叙事性,这些作品是他艺术体验后的长江世界,虽说这里也有着主观的成份,但更多的是长江的真实面貌,他对长江的描绘类同于宗炳所述是“饱游卧看” ,是一管之笔,画长江之景,笔之所到
8、,景情全生。大体说来,他所画的长江世界主要有四个时期的长江,这分别为在葛洲坝之前和之后、三峡大坝建成的长江,还有一个在此之后未来梦中的长江世界。他之所以要这样来表现长江,是要表现长江文化精神性,给人一种心灵期待图式,用他的话说他要表现长江文化的其因,正是这些,才使其文明悠久长存。他说“中华文明的精髓并不会因为现代的到来而消失,而只会像凤凰涅磐一样得到新生。因为在中华文明中确实包含着构成未来世界文5明所不可缺少的文化基因。 ”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以长江主题为中心的艺术家,要承接古代的长江画风,并让这种“长江画风”体现时代性,从而表现出当下人描绘的长江之迷人韵味。只要是在上个世纪末期或中后期游
9、过长江的人,都会有着对长江的未曾蓄水的长江面貌的感受和现在长江的感受,这些人阅读施江城的长江画卷作品不仅可以指点江山山水,而且会产生许多的联想与感喟。没有亲眼观看长江的人,阅读施江城的作品,也能知晓长江,或者对长江产生憧憬。也正他的作品有着这样的艺术图式存在,他的作品受到读者的喜爱,并为中外人士或机构收藏。为了营造这种审美经验感受,施江城一方面努力表现现实中的长江面貌,着力描绘能够叙说长江巨变的人物风景名胜,这样来加强画面的叙事情节性,另一方面又努力塑造长江的磅礴壮美,在壮美之中又夹有秀美,可以说是寓神奇于雄伟之中,这样体现长江的沉浑之势,体现气韵阔大与浑厚,让人感到长江神秘,从而表现长江文明与文化的内在精神性,让人思考中华民族是一个厚重博大、深沉而具有多变气韵民族,正是有着这样人文自然环境,才铸造了中华民族文明。 徐晓庚(中央美术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