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世界杯赛报道的“名”与“实”德国世界杯足球赛,无疑是 2006 年最重要的体育赛事,因此成为全球媒体和受众一个特别关注的焦点。尽管中国足球此次无缘世界杯,国内各媒体依然纷纷派遣记者赴前方采访。此举是为了避免各种媒体上赛事信息的高度同质化,获取与众不同的报道内容,而受众关心的也是那些特派记者能带来多少独特的信息。因此,国内媒体如何确保世界杯采访的“实至名归”即“特派记者”之名与“独特报道”之实就显得非常关键。遗憾的是,从本届世界杯开赛以来的报道来看, “名”与“实”背离的现象表现得颇为明显。 一、 “在场”徒有虚名“特派记者”成“符号” 采访的最高境界是现场采访,媒体公信力的来源之一便在于其记
2、者的“在场” ,受众认可的也是记者的“在场” ,尤其是重大的新闻事件,受众更期待记者能从现场发回最真实的报道。 可是,由于中国队没有打进世界杯决赛圈,国际足联给中国内地媒体提供的采访证件很少,这次内地平面媒体获得的记者证仅有 69 个,由中国足协与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分配给 16 家新闻单位,其中文字记者 52人,摄影记者 17 人。同时,电视、广播、网络媒体和新华社还另外得到了部分名额。但内地获得的采访证总数不超过 180 个。这显然无法满足我国内地众多媒体的需要,据中国青年报5 月 30 日披露,这次前往德国的内地记者“据不完全统计人数将达 500 人之多” ,其中有三分之二2的记者拿不到正
3、式的采访证,无法参与官方组织的采访活动。 其实,这种没有拿到正式采访证而派记者出去的情形,在国内媒体来说并非首次,但这次显得特别突出足球是高度商业化的体育产业领域,国际足联、著名球星本人对采访都非常敏感,国际足联此次还特意区分了记者可以进入的采访区域,没有国际足联采访证的中国记者,不能近距离接触 32 支参赛队的队员和教练以及国际足联的官员,无法出席各类新闻发布会、不能现场参加其他的与世界杯相关的活动等,加之没有中国队参加,记者找不到熟悉的球员和教练,实际上很难有大的作为。对于这一点,一位通过参加旅行团去德国采访的记者在出行前就很明白:“我们买到门票也就是上看台坐在观众席上,啥也采访不着,想进
4、新闻发布会门都没有。其实还不如在外面转悠,写点场外的花絮。 ” 尽管如此,内地众多媒体、尤其是报纸还是派了大量记者去德国,其目的就在于追求世界杯采访的形式,也就是“名”特派记者的出现使媒体的各种报道获得了“在场”的外表,可以使报道赢得受众的欢迎和信任。在实际操作中,媒体借助了特派记者这一特殊“符号” ,把大量报道归于其名下,让受众认为这些报道是他们在第一线采访得来的,其实在前方的记者并没有真正进行很多有实效的采访,许多报道是后方采编人员“替”他们在做,这就是“符号化采访”现象特派记者在见报的稿件中大量“挂名” ,有时甚至同一天会“出现”在不同的世界杯赛区,实际上许多信息都不是他们现场采访而得,
5、报道是由后方“包装”出来的。据了解,不少媒体在派遣记者赴德国前都明确告诉他们:赛后的报道,前方记者不用操心,全由后方来做。 3二、信息“克隆”内容雷同而矛盾 由于没有中国队参加,而且大批前方记者无法真正深入采访,国内媒体在世界杯报道的议程设置上显得相当被动。确实,国内媒体都知道,世界杯上的强队、球星是众人关注的焦点,然而,中国记者很难真正近距离接触他们,更不可能随时洞悉他们的动态,因此无法把握自己的报道重点,在很大程度上只好跟着国外媒体的议程设置而动。 通常的操作手法是,国内门户网站通过翻译等手段,借鉴和采纳境外媒体的议程设置,国内传统媒体往往也借助于对境外媒体、国内门户网站信息资源的整合。世
6、界杯开赛前,内地多家媒体所做的失意者、足球流氓等专题报道,都是在国外媒体上找到最初的信息源泉,然后整合而成的。 世界杯正式开赛以后,许多媒体仍无法摆脱信息雷同、矛盾等固有的弊端,抄袭、 “克隆”者甚多。这次开幕式邀请了 170 多位健在的历届世界杯冠军到场助兴,但开幕式出场者中却缺少了最富传奇色彩的阿根廷球王马拉多纳。老马为什么没有来?对于这件大家很关心的事件,网络上是这样披露的 马拉多纳此时正在为西班牙电视 4 台当解说嘉宾。在接受阿根廷媒体民族报采访时,一如既往桀骜不驯的马拉多纳说:“我不是为了看贝利或贝肯鲍尔才去看世界杯的,我要享受的是足球带给我的欢乐,以及向阿根廷队表达我的支持” ,
7、“当然也包括西班牙队。 ”因此,没有莅临世界杯开幕式的马拉多纳明天将肯定赶赴汉堡的 AOL 球场,现场观看阿根廷队在今年世界杯上的首场小组赛(对科特迪瓦队)。 (2006 年 6 月410 日 00: 38 新浪体育) 国内众多媒体也在 10 日对此作了报道 本报特派记者德国慕尼黑现场报道:在世界杯开幕式进行时,马拉多纳正在为西班牙电视 4 台当解说嘉宾。一如既往桀骜不驯的马拉多纳解释了他为什么没去参加开幕式的原因:“我不是为了看贝利或贝肯鲍尔才去看世界杯的,我要享受的是足球带给我的欢乐,以及向阿根廷队表达我的支持。 ”据了解,没有莅临世界杯开幕式的马拉多纳明天将肯定赶赴汉堡的 AOL 球场,
8、现场观看阿根廷队在今年世界杯上的首场小组赛(对科特迪瓦队)。 (西部某都市报) 马拉多纳的发言人称,马拉多纳因录制节目没有控制好时间,所以迟到了,无法参加开幕式,但他观看了揭幕战。 (北京某报,署名后方记者) 据了解,马拉多纳就像他过去一样从来不屑国际足联的“盛情” ,此次接到邀请后就表示拒绝,甚至不想去慕尼黑,他的理由是那里缺少太阳。由于西班牙电视 4 台的合同约束,以及他接受了合同中的某些条款,使得他不得不飞抵慕尼黑。然而,当马拉多纳获知了国际足联开幕式的全面安排后,他愤怒了,他说:“我来德国是为阿根廷而来,不是为了看贝利在那里做秀,也不是来问候贝肯鲍尔,更不想听普拉蒂尼的说教,这些人都是
9、国际足联的傀儡,他们永远不会对布拉特和(阿根廷足协主席)格隆多纳说不,世界杯放在德国,要让多少来自贫穷国家的球迷花去他们一年的积蓄,但这正是贝肯鲍尔所喜欢的,所以我不会去捧这个场。 ”(国内某专业报,该报在显著位置开设有“马多纳独家专栏” ) 5同一事件,各报的解释明显有差异,读者很难知悉老马缺席的真实原因;此外,从上述报道中不难看出,一些特派记者满足于从网络等媒体上接收“二手信息” ,而缺乏现场采访、求证解惑的强烈意识,报道中也看不出这些特派记者曾采访、或试图采访马拉多纳本人以及与他接近的人因为按内地媒体的惯常手法,如果他们真采访到了马拉多纳,肯定会在报纸上大书特书一番的。 世界杯刚开赛,多
10、哥主帅闹了一出“辞职事件” ,国内媒体的相关报道更显示出“特派记者”在世界杯赛中采访身份的“名不符实” 。 国内网站 10 日上午公布的信息包含如下基本内容:由于与多哥足协就薪金问题没有达成一致,多哥队的德国主帅奥托?普菲斯特愤然辞职。据德新社报道,当地时间周五(9 日)晚,普菲斯特与他的助手皮埃特?汉堡一同离开了球队驻望根的宾馆。 就是这一信息,使内地多家报纸“特派记者”的报道出现了低级错误 本报特派记者德国汉堡专电离多哥队同韩国队的世界杯首战只剩下3 天时间,多哥队 68 岁的德国老帅普菲斯特却愤然辞职。目前,多哥足协已经任命原来的助理教练马维纳担任主教练,不过马维纳却对外表示,普菲斯特还
11、没有完全辞职,他还有可能重新回到多哥队。不过,从普菲斯特坚决的去意来看,他已经没有任何可能再回到多哥队。 (上海某报 11日报道) 本报特派记者法兰克福专电德国当地时间 10 日晚,多哥队主教练德国人普菲斯特因球队奖金问题引起的纠纷而宣布辞职。主帅普菲斯特离去了,但多哥队的训练仍在继续,在昨天上午的训练中,另6一位助理教练迈乌纳扮演了指挥者的角色。而在当地时间昨天中午,多哥队新闻官亚托鲁公开宣布:“现在球队的代理主帅就由迈乌纳来担任,或者可以说他是我们的新主教练。 ”不过,亚托鲁还表示:“我们也要看看他(普菲斯特)明天是不是会回来,也许一夜之间,那些矛盾会化解” (北京某报 11 日报道) 稍
12、微细心的读者就不难发现其中破绽:普菲斯特辞职是当地时间 9日晚,北京记者写成了“德国当地时间 10 日晚” ,推迟了一天,结果造成报道中其他时间与此衔接不上,前后矛盾;上海记者则把赛前 4 天错成了“3 天” ,而且误解了当事各方的态度,把话说绝了。显然,这几位“特派记者”都没有去现场采访,才会出现这些不应有的疏漏。 戏剧性的是,闹腾两天后,普菲斯特又归队了,国内网站 12 日晚发布了这一新信息,上海那家报纸 13 日却根本不提此事,如果当地读者只看该报,就会对 13 日晚上电视直播多哥队与韩国队的比赛时,普菲斯特重新坐上多哥队的教练席感到奇怪。 从这两个例子不难看出,在受众关注的信息发生后,
13、不少“特派记者”或是囿于采访证件,或是缺乏新闻意识,最终没有去新闻发生的第一线亲身采访,结果未能很好地承担起自身的责任,而后方炮制、以他们名义提供的信息有些是“克隆”了网络上的信息,有些甚至自相矛盾,这些有名无实的“特派记者”的真正价值显然要大打折扣了。 三、摆脱形式重现信息解读和独家观点 不可否认,符号化采访在一定阶段有其积极意义,当受众面临信息渠道短缺的时候,媒体通常要借助“名”来表达“实”即使后方与7前方得到的信息完全相同,人们也更愿意相信前方的报道,以前方记者的名义发布信息,更能显示报纸的实力和权威,也更能赢得受众的信任。应该说,媒体在特定时期使用类似“特派记者”的符号传播信息,是出于
14、服务受众的良好目的,但时至今日国内媒体仍较普遍地沿袭这一传统,则可能走向其善意的反面 首先,这一形式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受众的媒介素养已经明显提高,媒体不再需要用“特派记者”的头衔包装从网络、外电等信息源头得到的新闻,只要信息是受众需要的,能满足其信息需求,没有“现场”的形式,他们也能欣然接受。 更重要的是,现阶段媒体仍以“特派记者”的形式包装各种非现场信息,有意识地制造世界杯报道中“名”与“实”的背离,不仅仅是操作层面上的偏差,更是主观上的误导,试图使受众产生信息接收上的错觉,实际是自身职业精神的缺失。但是,如今受众可以多渠道获取信息,很容易发现某些署名“特派记者”的报道并没有真正的现场价值
15、,由此对媒体产生疑惑和反感,媒体原指望借助特派记者的符号形式增强信息的公信力,结果却可能因为违反了新闻职业道德,损害自身的公信力,可谓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其实,媒体完全可以摆脱这一困惑的,因为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世界杯赛场内外的绝大部分信息都不可能“独家”发布,特派记者的时效优势、独家优势已明显弱化,此时再着力于保留“特派记者”等采访形式,可能得不偿失,除了陡增采访成本之外,毫无意义。相反,真正独特的是记者所拥有的思想、观点等资源,这些才是为个人、媒体8所独有,他人无法“克隆”的,而这些“独家”资源更大程度上依靠记者长期的积累,是场前、场外思考、分析的结晶。有鉴于此,内地媒体可以考虑在世界杯这样的大型赛事报道中变换思路,对那些缺乏有效采访资源(如没有中国选手、运动队参赛或中国裁判执法)的赛事,媒体不必过于看重“特派记者”的名义,不再让“特派记者”在前方充当实际意义不大的“符号” ,而把力量集中于后方,着力对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入的整合、解读、分析,在此基础上增加述评、言论等具有独特视角、独到见解,能显示自身思想魅力、内涵深刻的文章,或做出独树一帜,有个性色彩的专题,使自己的信息表达模式、内容都标新立异,独占鳌头,在较大程度上实现差异性竞争,最终以其风格鲜明赢得受众的青睐。 (作者分别为四川师范大学传媒系副教授、新闻传播学博士后,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