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有度 形式多样 语言生动.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9813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述评有度 形式多样 语言生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述评有度 形式多样 语言生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述评有度 形式多样 语言生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述评有度 形式多样 语言生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述评有度 形式多样 语言生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述评有度 形式多样 语言生动目前,各类报纸书评版面存在诸多问题,如书评语言抽象,形式单一,可读性较差;赞美多,质疑少,不能为读者提供购书信息等等。而纽约时报书评版作为世界书评界的常青树,究竟有何可取之处呢?对我国报纸书评有何启示呢?本文以 1981 年2010 年 4 月在纽约时报上涉及中国作者的共 113 篇书评为研究对象,对纽约时报书评的写作特色作了归纳,并提出我国报纸书评的改进之道。 纽约时报书评的实践探索 纽约时报书评刊登在两个板块:一是纽约时报的每日书评栏时报书评(Books of the Times),每天刊登两三篇书评,在纽约时报编务体系之内,由时报书评记者完成图书评介;另一个

2、是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是 1896 年创办的报纸书评周刊。有独立的编务系统,由编辑邀请的独立书评人完成书评。虽然编务有别,书评人不同,但两者都秉承了某些相似性,体现了纽约时报作为美国主流报纸对书评的理解和实践。 纽约时报读者遍布美国,发行量约 110 万份,2002 年零售和家庭订阅的比例是 60%和 40%。纽约时报书评与报纸的读者相匹配,并不针对文学界,而是为美国大众提供图书信息服务。重视并适时引导读者,是2纽约时报书评成功的基石。以纽约时报书评为例,该书评周刊用不断创新的栏目设置满足读者日益变化的口味和需求。1921 年,纽约时报书评首次

3、出现儿童书专栏,1945 年首次出现犯罪与悬案专栏,1942 年8 月 9 日,首次出现了固定的每月畅销书排行榜。1994 年 3 月 6 日首次刊发了对电子出版物的长篇书评。 此外纽约时报书评还有许多特色栏目,可以粗略地归纳为三类:一是作家创作思想、创作心得的文章。 随笔就是作家对某一主题的深入探讨,如 1952 年 11 月 16 日的随笔苏斯博士谈为儿童写作 。 访谈则是报刊编辑对作家的采访手记,访谈大多是名家,20 世纪的书纽约时报书评精选中有爱弥尔?左拉、劳伦斯、威拉?凯瑟、米兰?昆德拉等的访谈。第二类是编辑为读者提供的购书指导。 纽约时报书评每年推出年度最佳图书,编辑从书籍鉴赏专家

4、的视角选出不一定畅销但却具有非同凡响的文学或学术价值的作品。1972 年就将西蒙娜?波伏娃的年老力衰和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这两部普及度不高、思想性却很强的作品列入年度图书。第三类是读者的建议和观点。 纽约时报一直重视读者的声音,在书评周刊中也不例外,来函就是专门刊登读者的来信、表达读者想法的。1989 年 12 月 17 日读者雷?布拉德伯里不满奥登把自己的诗“我们必须相爱不然就会死亡”改成“我们必须彼此相爱然后死亡”,在文末强烈指出“该死,奥登先生,把你的诗行改回原来的样子吧!” 纽约时报书评的写作特点 3在百年书评的写作中,从读者出发的视角也成就了纽约时报书评特色。笔者在纽约时报网站上搜索

5、到 113 篇涉及中国作者的书评,在对这些英文书评进行直接的分析后,归纳了该报书评的三大特色: 1.内容翔实,叙评有度,满足读者信息需求 书评写作较为自由,没有一定的成规。但从读者角度考虑,书评必须提供一些必要信息,这里不妨称之为“必要内容” 。 “必要内容”首先包括被评书的基本信息书名、作者、出版社、页数和定价,类似于一则简短的书讯。在纽约时报的所有书评中都单独列出这类信息,位置因文而异。如中国服饰五千年在一段戴安娜对服饰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开场白之后介绍了该书的出版情况:周汛主笔,中国图书系列,定价 49.95美元。儿童图书中国非同寻常的年轻画家:王亚妮的生活和绘画在末尾标注了阅读年龄8 岁

6、及以上。另一个“必要内容”就是对作者的介绍,即所谓的“知书识人” 。对美国读者来说,中国作者比较陌生,所以这一介绍性内容几乎不能省略,当然可以视情况有详有略。1989 年 9 月 3 日书评花了较多的笔墨介绍丁玲的个人经历,包括文学生涯和私人生活,这与书评人认为丁玲的名气更多地来自于传奇经历,而非小说本身有关。而在评价莫言的红高粱时,书评人只用了一句话就介绍完莫言了“他来自山东高密,中途辍学后开始写作” 。第三个内容是有关书评人的介绍。自 1949 年标明书评人以来,简短的介绍也会出现在姓名之后。1990 年 3 月 18 日王蒙布礼的书评人是 Marsha L. Wagner,哥伦比亚大学东

7、亚图书馆馆长,教授中国文学和电影,当时正在写作关于中国4现代小说的书。 以上三个“必要内容”可以称之为书评的叙述内容,这类信息是资讯性的,具有客观性的特点,是书评全文的出发点。书评的落脚点在“评”,即对书的评价和赏析部分。当然,叙述和评价并非完全割裂,而是水乳交融成一体。 纽约时报书评人对人对物都有评价,而且褒贬有度。书中有对作者的总体评价。2007 年 2 月 18 日在评论倾城之恋时,书评人称赞张爱玲是“一个耀眼和与众不同的小说家” 。Jonathan Spence 在失落写手中高屋建瓴地评价了沈从文的历史地位。 “对中国作家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世纪。封建王朝解体、国内战争频繁、日本侵华等

8、一系列事件构成了 20 世纪中国的政治背景。文化上,繁体字不断遭受批评,并在简便化和现代性的名义下接受改革。在一片混乱之中寻找秩序,作家不得不一边将自己的风格和日常语言相适应,一边吸收国外的新概念和潮流。随着这个世纪即将结束,只有一小部分作家站在创新的最前沿,他们超越挑战,创造了原创的生动的作品。沈从文就是他们中的一位。 ”书评也有对作品的评价,1984 年 12 月 25 日书评认为杨绛的干校六记 “是少数而珍贵的关于文革时期的回忆录之一” 。 2.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激发读者阅读欲望 书评是书和读者的桥梁,因此,书评不仅在内容上要显现出丰富,在形式上也要讲求创新,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9、纽约时报书评常见的是一篇书评介绍评论一本书和一位作者,但 1986 年 7 月 6 日的书评却另辟蹊径,在题为反叛者、受害者和辩解者的书评中一口气介绍了中国5 位作家的书,评论了老舍、丁玲和茹志娟的作品。如何能把这么多作者5统摄在一篇书评中呢?书评开篇即点明原因它们都属于“熊猫丛书” 。“熊猫丛书”大约每年出 6 本书,在诸多客观因素制约下仍向国外介绍了一大批优秀的现代中国小说。书评从老舍的笔名寓意起笔,认为他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最明智、最有趣、最人性和最有同情心的作家。评论还指出丁玲写作技巧的问题:“丁玲小说中的农民说话做事不太像是真正的农民,倒像是一位年轻的城市革命者想象农民的样子” 。对茹志

10、娟的作品,书评着墨不多,着重揭示了茹志娟的百合花的风格和创作背景象征着婉约风格对豪放风格的挑战和抗争。 由于出自同一个译者 Bonnie S. McDougall,1990 年 8 月 12 日书评人评论了北岛的两部作品波动和八月的梦游者 。书评人肯定了译者的价值,在西方学者中他第一个发现了北岛的杰出才能。2002 年 4 月19 日的时报书评和同年的 5 月 12 日的纽约时报书评评论了同一本书阿来的尘埃落定,显示了作品在纽约时报受到的重视,同时也合奏出日刊书评和周刊书评别样的共鸣。 2008 年 5 月 4 日是纽约时报书评介绍中国作家最密集的一次,一次性评论了中国作家的 4 部作品。这跟

11、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有关,同时这更和纽约时报敏锐的嗅觉有关,它准确地捕捉读者的心理需求,进行相应的媒体议程设置。现任美国笔会主席的 Francise Prose 对王安忆评价颇高,称她为华语世界最受好评的作家之一,对女主角王琦瑶复杂而敏锐的描述展现了她小说家的天赋。在姜戎书评开篇先介绍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说明中国作家历来有改造国民性的传统,而狼图腾是现代作家的代表。 63.语言生动,感染力强,让读者有阅读美感 书评是图书的“媒人”,因此阅读书评应该给人美的感受,享受到阅读的快乐。有时候,这种美感是诗化的。在故宫博物馆:北京紫禁城的书评中,John Russell 用饱满的感情、文学化的笔触描绘了

12、西方读者对故宫的向往:“在世界众多遥远而神秘的地方,北京紫禁城历来就享有盛誉。人们阅读故宫,幻想故宫,在地图上仔细寻觅,想象有一天能身临其境穿越永定门、天安门、太和门、宣武门,在殿宇与殿宇之间,我们也从庄重的皇家典礼穿越到帝王的日常生活,一个殿比一个殿更显得雄伟壮观,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经历啊!”有时候,这种美感是冷峻的,华裔女作家包柏漪遗产的书评开头这样写道:“在所有美德中,中国人赞赏忍 。直译的话,忍的意思就是忍受 。但包柏漪在这段口述小说中将解释为什么在中文的表意系统里,忍会书写成心字头上一把刀 ”。有时候,这种美感以似曾相识的熟悉袭来。 正因为纽约时报书评从读者出发,注重了书评形式和内容

13、、语言和结构的辩证统一,才能在百年历史中稳步向前。张晓这样评价纽约时报书评:“长期雄踞美国图书评论界霸主地位,对美国乃至世界出版业有着重大的影响;它的文章可使一本图书在一夜之间登上畅销书排行榜;它的书评还可力排众议,在同行媒体中有一锤定音的威力;它是书评界热点的始作俑者,并成为同行追逐的对象” 。 我国报纸书评的改进之道 7我国最早的报纸书评可以追溯到 1935 年的大公报,萧乾在副刊特辟书评专刊,刊登名家书评,一时传为佳话。目前,仍有一批报纸坚守着书评阵地。如南方周末的阅读,钱江晚报的全民阅读周刊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的文汇读书周报等。但总体而言,报纸书评办得出色、出彩的少,大部分表现平平

14、,难以吸引读者兴趣。粗略地翻看我国报纸书评,有如下三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1.书评“述”的内容过于单薄,没能为读者提供必要的图书信息。在书评的叙述部分,有两个信息缺失:一是所评图书的必要内容缺失,书评中的图书介绍往往不是以单独的书讯形式呈现出来,而是用括号在书名后进行标注,并且往往没有书价和页数的信息。书评需要为读者的购书提供信息服务,最主要的信息当然应该是图书本身的信息,所以在形式上应该进行必要的“重点凸显” 。二是书评作者信息缺乏,我国报纸书评只有书评人的姓名,该书评人是何许人、有何特长、为何会写这本书的书评,读者对书评人的这些疑问不是一个姓名能够解答的。况且,如果简短介绍了书评人是相关领

15、域的著名人士,那么该书评也会因书评人的权威性、可信性而获得读者更多的认同。 2.书评“评”的内容太极端,把作者和图书捧得太高,动不动就是“集大成者” “新时代的开启者” 。一篇书评这样评价“但在理论资源之深厚、史料功底之扎实、学术视野之广阔,特别是眼光之敏锐、见解之犀利、说理之透彻、辨析之精密等关键点上,前近代一书堪称学术精品,学界典范,笔者自愧弗如,望尘莫及” 。这类高度抽象化的赞颂空洞无物,难以引起读者共鸣。书评在于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而不是对书本8身进行盖棺定论。书评在于拉近读者和书的距离,进而拉近读者和作者的距离,在某种程度上实现读者和作者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流,而不是人为制造作者高高在上

16、的感觉。 3.书评语言、句式都经过精心修饰,书评人把自己的真切感受隐藏在了华丽的语言外壳、清晰的逻辑架构中,反而显得书评有点远离阅读本身,缺少了打动人心的那种感染力。有时,以情感人才是最佳策略。如刊登在2010 年 6 月 18 日文汇读书周报上题为那一代人的童年的书评,以俄国作家契诃夫“小时候没有童年”的慨叹为由头,进而发出“我们的童年又该如何去看待、去衡量呢?”引出林浩所著当年不识愁滋味:一个人与一代人的童年轶事,举例说明了六七十年代孩子童年的点滴,最后发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悲耶?幸耶?个中滋味,也只能冷暖自知了。 ”这类书评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朴实真切的情感流露,往往能拨动读者的心

17、弦。 分析纽约时报书评的写作风格,笔者认为,我们的报纸书评在编辑理念和实践操作中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重视书评的“可用性” 。 “可用”,即书评对读者的实际功用性。书评虽然重点在“评”,但基本的“述”的内容还是必不可少,不要忽略图书的基本信息,不要忘记书评人的重要信息。报纸书评也可以考虑把图书封面呈现出来。 2.注重书评的“可读性” 。 “可读”,是指书评以读者可以接受的方式、可以理解的语言写作。书评可以采用多种写作手法,比如书信体、问答体,增加读者对书评的亲切感。另外,探索书评的版面变化,对特别重要的图书,9参照时报书评封面评论(Cover Review)进行重点推介。 3.注重书评的“可

18、赏性” 。 “可赏性”,是指书评给读者带来阅读的美感,这是对书评的最高要求。书评人要锤炼自己的写作技巧,同时,报纸在选择书评人时可以考虑纽约时报书评 “公正而不沉闷”的选人标准。书评也可适当运用插画,调节文字太多导致的沉重节奏,舒缓读者的心绪。进入电子阅读时代,书籍其实并没有、也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因此,书评的市场依然广阔,书评写作依然大有可为。关键的问题,是要依靠真诚和优质的书评赢得读者。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编辑出版系) 注释: 数据来自刘笑盈:档案记录报:纽约时报 ,对外传播2009 年第 4 期 崔权醴:西风吹书读哪页第 10 页,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1998年版 查尔斯?麦格拉

19、斯编,朱孟勋等译:20 世纪的书/百年来的作家、观念及文字第 505 页,三联书店 2001 年版 ? 纽约时报网站提供自 1981 年后的所有书评的搜索以及全文,统计显示,共有 113 篇评论中国作者的文章出现在 1981 年-2010 年 4 月的纽约时报上。本文所指的中国作者包括中国大陆作者、华裔作者和旅居在国外的中国作者 ? 第二部分关于纽约时报中国作者的书评内容均是本文作者直10接引述自原始书评,限于篇幅不再一一注释。 纽约时报书评的网站地址是 http:/ 张晓:书评霸主:纽约时报?图书评论 ,出版广角2003 年第 4 期 冯克力:那一代人的童年,文汇读书周报2010 年 6 月 18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