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写出可信可敬的先进典型人物怎样采访、写作,能使典型人物的事迹更加可信可敬、生动感人?当整个记者团面对同一事件,进行集体采访,又如何使自己的稿子脱颖而出?最近,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传媒关于河南省登封市已故女公安局长任长霞先进事迹的报道,让我们有机会认真审视这些问题。 5 月 22 日至 5 月 29 日,中宣部、公安部和全国妇联组织 30 多名记者赴登封集体采访。有记者戏称,新闻竞争,从登上火车的那一刻就开始了。最近有机会采访这些同行,对他们的工作作风、技巧进行了一次近距离的观察,从而可以对上述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采访:“套”出心底的话 人民日报的报道百姓心中的丰碑 ,是一篇材料扎实、感染力
2、强的稿子。作者之一的徐运平不无得意地说,他们一开始确定的 6 位采访对象,每一位的材料都没有浪费;每一个故事,都是他们费尽心思“套”出来的。 按照有关部门的安排,到登封后,记者们先是听取任长霞事迹报告团的介绍,观看记录事迹的录像资料。集体采访之后,再由记者们按各自需要选择被采访对象,进行联络。 大多数记者,都是在集体采访这段时间明确自己的采访内容、报道2提纲的。 看任长霞葬礼的录像时,徐运平注意到,一幅挽幛一头挂着一包药,随队伍行进而来回晃动。他们找到这个“上访老户”张生林,对方未语泪先流,说起 4 月 12 日深夜的事。当时他到任长霞办公室报告一名打人凶手潜逃回村的线索。交谈中,任长霞想起前
3、一次来访时他说过看病的事,便关切地询问他的身体状况,顺便拉开抽屉,挑各种常用药包了一包送给他。 “那是满满一抽屉的药。 ”张生林说, “任局长平时身体一定也不怎么好。她走了,那包药我得让她带上。 ” 这个被采访对象,自己没有案子需要破,没有得到任长霞太大的帮助。选择他,是为了了解任长霞对普通老百姓的关心。 “如果任局长没死,你最想对她说什么;她现在过世了,你又最想对她说什么?”徐运平问。 “长霞闺女为我们落下一身毛病,带上点儿药也好御个风寒,免灾祛病。 ”张生林说。 徐运平说,报道中的 6 个故事,其实就是 6 句话,每一句都从不同的角度,说出普通群众对任长霞的评价。 王青山老汉说:“就是沾亲
4、带故,白发人送黑发人,也没有叩首跪拜行大礼的,可我是身不由己、腿不由心呐。 ” 这个老汉,和任长霞素昧平生。他是卖冰棍的,摊子摆在登封市公安局门口。每周六申诉日,总是见到成群的百姓,见到任局长为大家送水,和气地问长问短。任长霞走了,老汉想着再也见不到这位温和的女局长,心里一酸就跪倒在灵前,抚棺大恸。 3徐运平介绍,在所有的采访中,他们最成功的就是对犯罪嫌疑人王小伟的采访。王小伟是一桩恶性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徐运平和同事到看守所采访,开始 5 分钟,王小伟一直低着头,面无表情,不说话。 “我们不能先说出因为任长霞过世而来采访。这样的人,心里的话只能慢慢地套。 ” “你被抓之后,任局长给了你儿子 1
5、00 块,你知道这件事情吧。 ”徐运平先抛出第一个“炸弹” 。 王小伟的脸猛然抬起,面露惊讶:“我不知道。 ”他向记者要了根烟,开始配合采访。徐运平不急着进入主题,先在周边绕圈子,一问一答之间,发现王小伟脸上越来越流露出感动、感激、懊悔的神情。突然之间,扔下“重磅炸弹” 。 “任局长死了,你知道吗?” 王小伟的烟啪地落下。 “我咋不知道这事呢?”说话间,眼泪流了下来。 报道任长霞,这一场无形的新闻大战,徐运平说人民日报有自己的原则:“我们每个被采访对象都采访了半天。有的媒体在生活细节上做文章,比如任长霞喜欢什么颜色、穿多大码的鞋。而我们,采访的意图是,让采访对象自己说出符合他们身份的语言。 ”
6、 写作:写出人物气质 在所有对任长霞事迹的报道中,新华社 7000 字的长篇通讯警察任4长霞最为独特:文字不露悲伤,可却能让读的人几次落泪。 新华社记者朱玉说,记者们写任长霞,几乎把所有自然界的植物都比喻遍了,可她偏不这么写。她写任长霞,风格是站在旁边,不动声色地介绍。就像旧时说大书,说的人语气平静,听的人心情激昂。 “前面两天集体采访后,大家开始分头找被采访对象,到田头村庄,忙忙碌碌。可我不,我就在那里静思冥想,任长霞是什么样的人,我要把她写成什么样的人。 ”朱玉说。 她想在“任长霞”3 个字前加定语,想过各种称呼,可到后来, “警察任长霞”这几个字在她脑海中挥之不去,怎么绕都绕不过。朱玉知
7、道,找到方向了任长霞首先是个警察,就得把警察味写出来。 “我们采访警察,任长霞的同事们介绍她的事迹。我眯着眼睛听,其实是在观察,那些警察,有什么样的警察味。他们的眼睛都很亮。任长霞在录像里也是这样,不笑的时候,眼神很凶。这是个有男子气的女人。 ” 于是,朱玉这样写出文章的开头: “任长霞 5 岁时就喜欢拈枪弄棒,精神头大得很。 开始读书,任长霞喜欢读福尔摩斯探案集之类的书籍,有空就抱着啃。当时的警服上白下蓝,任长霞喜欢,大街上一看到穿这类衣服的,就盯着看。 高中毕业,任长霞要报考警校。可她 1.58 米的个头,根本达不到警校女生 1.60 的最低录取线。这姑娘有主意,她穿上高跟鞋,再穿上能盖上
8、鞋跟的长筒裤,昂首挺胸去体检,量身高时使劲往上拔着,恨不得把5头发丝都乍起来 她如愿变成了警察任长霞。 ” 不到 200 字的生平介绍,把“警察”二字凸显出来,奠定了文章的基础。 警察任长霞这篇报道,多用短句,少用形容词,文句之中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有记者对朱玉说:你这报道像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 。 “任长霞想让手下的民警们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陈秀英一路哭着回家,不单是为自己的事有人管,而是没想到恁大个官对百姓恁好 。 ” 文章的语言,糅合了标准书面语和河南方言。朱玉说,这是她调动了自己对一方风俗和文化的积累。从登封推窗出去,一座高山陡然平地而起。那就是嵩山。写当地的警察,离不开对当地百姓
9、生活、语言的理解。 “燕赵之地多慷慨任侠之士,任长霞这个警察,就是这么一个有点粗、有点侠的女性” ,朱玉说。 这一位女性,生前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献给了工作,献给了登封的百姓。报道是这么结尾的:“从此,从警 21 年的警察任长霞,与丈夫结发 18 年的妻子任长霞,终于可以歇在家里,陪陪丈夫了。空空的家里传出了一个男人痛彻心腑的嚎啕声。 ” 朱玉说,这几句话,她什么时候想起来,什么时候就想哭。 采访任长霞的丈夫,朱玉第一句话就是:首先向您表示慰问,希望您节哀顺变。我知道,作为一个中年男人,您为了家庭,承受了一般人6难以想象的压力和痛苦。 对方长长叹口气,知道碰上一个理解他的人,话匣子慢慢打开。
10、朱玉说,写任长霞,首先要从精神上接近她首先以一个同龄人、以一个对事业有点追求的女性,去理解任长霞。 这份精神上的理解,而不光是生活上的了解,直接影响文章的内涵。文章写成后,新华社河南分社一位同事打电话给朱玉:“恭喜你,你写的任长霞,就是我熟悉的那一位。 ” 典型报道:并没有模式 写作典型人物的报道,记者动笔之前很难没有压力如何塑造典型人物高大的形象?是不是需要堆砌很多光辉的形容词?是不是不如此就难以完成报道任务? 总体上看,关于任长霞的报道,突破了以往写英雄必然“高大全”的模式,捕捉了不少凡人凡事和有血有肉的细节,把她写得平实而感人。神探、爱民、亲情是任长霞报道中重要的 3 大元素。每一篇报道
11、,基本上都详细地讲述了这几个方面的故事。然而,这些故事,和传统意义上的典型人物相比,显得颇有点不同寻常。 “随着工作紧张,压力的增加,任长霞慢慢地忽略了家庭。她曾经评价自己说:我不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 在登封市工作的三年里,她一般半个月或二十多天才回家一次。 ”(长风彩霞逝者如诗 ,新华网、7人民网、央视国际网、中国网、中青网联合报道) “这时,任长霞从衣兜里摸出 100 块钱,递给犯罪嫌疑人的邻居,说:给孩子买点吃的,以后孩子有啥困难就去公安局找我,我叫任长霞。 过了一会儿,跟任长霞同车的郑州晚报记者黄普磊一上车,就看任长霞抹着脸,大把大把的眼泪在流。 姐,你怎么啦?任长霞回了句;女人泪窝
12、浅。 ”(永不服输女神警 ,中国青年报) 有不少报道,都写任长霞爱哭,写任长霞因工作亏欠家庭上花大量笔墨。甚至还有报道,写任长霞第一次审讯嫌疑人,居然被对方揶揄了几句。典型人物,写出这样的个性,实在有点不同寻常。在以往传统的报道中,典型人物似乎都没有瑕疵;所有的事迹,都能够衬托他(她)在群众心目中的高大形象。这样的典型人物报道,写得很好,但未必很好看。对任长霞的报道,大部分选择的故事视角很低(都来自普通群众) ;有些细节,爱哭、爱美、爱吃零食、爱睡觉,甚至带了点“逸事”的成分。但人物形象,却因此而一下子活泼了起来。 当然,各媒体关于任长霞的报道,也很少没有抽象的渲染: “她用一腔热血捍卫了一方
13、平安,她用一身正气撑起了一片晴空,她用生命实践了为民的誓言。 ” “任长霞就是这样一位在普通工作岗位却又干出不平凡事业的人民警察,她用实际行动实践着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人生誓言。 ” “任长霞走了,但她未竟的事业在继续。她活着是一面旗帜,她倒下了是一座丰碑!” 8 诸如此类。 这些句子,高度概括了英雄的事迹,读起来也铿锵有力,可在实际意义上,却略显苍白。因为那是被“加工”过了的语言,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绝对不可能说出来的句子。有不少记者认为,报道典型人物,就需要这样的表达,非如此不能烘托人物高大的形象。 文章写给读者看,这样的表述,效果一定会好吗? 每一个记者,都在从事着说话与写字的工作。当我们的记者急急忙忙从一个现场奔向另一个现场的时候,有时会忘记:说话有技巧高低,方块字有排列先后。 有人问吴道子,画什么最难,什么最容易。吴道子答:画鬼最易,画人最难。因为谁都没见过鬼。记者写稿,报道真人真事,选材布局、遣词造句更不能随心所欲。 报道典型人物,目的是为了宣传教育。可写的毕竟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无论如何,原则一定是:写人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