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版“百年孤独”:一句顶一万句影视改编研究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最成熟的作品之一,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作者在这部小说中,以“孤独”一词为中心,对中国的社会变迁与人际关系进行了相当深刻的阐述。同名影片由刘震云亲自担任编剧,其女刘雨霖执导,将数十万字的原著加以提炼,演绎了一部反映中国当下婚姻观与家庭观的电影作品。在大刀阔斧的改编中,原著的核心思想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但是故事背景的重新设定,导致影片在文本和镜头语言的配合上比较单薄。 一、 整体剧情与内在逻辑的成功构建 一句顶一万句的推荐语是“中国人的百年孤独” ,这句话充分证明了本书的时代意义,它具有强大的现实性与延展性,刘震云洋洋洒洒数十万字,
2、描写的地方正是自己的家乡河南延津,这座平凡的县城。改编并拍摄这部作品是具有挑战性的,原著流畅的语言、深刻的观点,以及深扎在土地中的情感,很难用影像化的手段表现。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不仅是字数转化为时间的过程,更要求创作者在保留作品核心主旨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删改,甚至是一次影像化的重塑。 一句顶一万句由作者刘震云亲自操刀,他将“孤独”这个抽象的语汇,变为了更为直白的“说不着” ,同时引入了原著中的许多经典台词,增强了情节改编的合理性。 2(一)故事文化背景的重设 文化背景是一部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剧情发生的环境,也决定了人物命运的走向,了解文化背景,是观众认知并逐渐深入了解电影内容的第
3、一步。原著小说分为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两个部分,二者虽被时代分割,却在内涵上一脉相承,字里行间尽是人生的孤独与无奈。受时长限制,电影版仅选用了回延津记这一部分内容,且做出了较大改动。 影片在背景上的改编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时代的改动,由原著中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变为 21 世纪;二是空间的改动,借助牛爱国(毛孩饰)的寻妻之行,创作者巧妙地将“回延津”变为了“出延津” ;三是人物身份的改动,原著中的几位主人公的职业、家庭均有所变动,更加突显了市井气息。尽管侧重点各不相同,但目的却非常一致,通过文化背景的重设,一个新的故事被架构起来。与原著相比,这个发生在小县城的故事更贴近生活,直击当下,观众更容
4、易产生心理共鸣。同时,人物的命运也更加坎坷,牛爱国有志于成为军官,却沦落为生活拮据的鞋匠,庞丽娜(李倩饰)梦想着去欧洲旅行,却只能与蒋九(喻恩泰饰)逃往外地,理想与现实极具反差的对照,让人物更加具有戏剧性,也为他们的孤独,找到了现实的依托。创作者的多方面改动,试图将电影版的一句顶一万句完全拉入现实生活,影片中的所有人物,都像是街头巷尾的路人。如果说自行车流和电动摩托还不足以说明背景,那么主人公的触屏手机则一针见血,让观众顿悟, 一句顶一万句的故事原来就发生在这个正在进行中的年代。 3背景的重设,完成了原著的浓缩,创作者巧妙地转化让一句顶一万句消除了年代隔阂,角色与观众间没有了距离感。这一系列动
5、作为最后主旨的提炼打下了基础,将一个“绿帽子下的史诗” ,上升到了人际关系与社会氛围的思考层面。 (二)原著经典语句的引入 作为剧本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台词在情节发展、人物塑造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改编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影片内容的饱满、详实,需要对原著中的对白语言进行删改,既要保证影片没有偏离原著的中心思想,也要去粗取精,筛选出原著中对情节发展作用最大的部分。 一句顶一万句就做到了这点,小说中的经典语句悉数登场,让这部影片的台词较为出众,冷僻犀利、文学气息浓厚,符合作品内在的孤独气质。 除去“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等具有启示意义的语言, 一句顶一万句还安插了许多情节之外的经典句子。例如塾师老
6、汪对“有朋自远方来”一语的另类解读,这一段原本出现在出延津记中,与后半部并无直接联系。但是,这个新奇而又悲哀的观点,点明了电影的核心。人际关系表面熟络,实质上却无可挽回地崩离,这种身在闹市却无立锥之地的对比,形成了中国社会绵延百年的孤独,这便是小说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影片巧借牛爱香(刘蓓饰)的相亲对象之口,说出了这一点,情节安插非常自然,充分体现了编剧的扎实功底。此外,角色的塑造很大程度上依靠台词完成,宋解放(范伟饰)这个人物比较难把握,多一分则猥琐,少一分则呆板,然而,人物本身的台词让宋解放成为了本片最丰满的角色。 “我可是延津饭店的大厨” “她吃啥我吃啥,我咋就4没事呢” ,寥寥几句台词,
7、便传神地描绘出了宋解放的憨厚和认真,范伟出色地完成了这一系列经典台词的演绎,将观众从压抑的氛围中解脱出来,也充当了整个故事的节奏点。 一部小说中的经典句子有着点题润色的作用,将之放置于电影中,便能成为中心思想的浓缩,恰到好处地点明作者意图。电影一句顶一万句充分利用了原著小说优秀的文学蓝本,其中既有直引,也有旁引,这些简明精道的台词,在极大增强影片叙事性的同时,为人物塑造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 电影文本与其他要素配合不当 文本和影像本就是两种呈现人的抽象思维的方式,相比之下,前者由于不可视的特点,反而拥有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影像则用镜头,将一切细节具体地呈现了出来,它的侧重点在于阐释,即导演用自身?点对影片中的细节进行填充。一部电影最终呈现的内容,是文本与影像的结合体,既包含创作者对影片内在理论的诠释,也包含外在的形式手法,因此,电影文本与镜头语言应该互相配合,文本内部各要素也应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句顶一万句在这方面用力不足,优秀的台词与文化背景,没有能够真正融入剧情当中,导演略显生涩的拍摄手法,更是让整部影片显得比较沉闷,缺少抓人眼球的看点。 (一)电影文本内部的失调 电影文本的所指范围非常宽泛,台词仅仅是一项较为直观的表达方式,而背景、剧情等内在元素,也是电影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物塑造、剧情推进等方面,台词至关重要,不仅要言之有物,观点明确,5还要符合人物的性格与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