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技术环境下上海市民媒介使用现状与特征随着计算机、网络和移动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正逐渐进入新媒介时代。新媒介不仅深刻改变着新闻传播的生产机制、媒介行业的竞争格局,也深刻影响着受众接受信息的需求、行为及习惯。在新技术环境下,上海市民媒介使用的基本现状如何?新媒介在上海有多普及?在不同阶层之间又是否存在着“数码沟”(digital divide)?对于功能丰富的新媒介,市民使用它们各种功能的情形如何?是集中还是多元?随着移动、无线和终端技术的发展,媒介使用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时空范围内,而是呈现出移动的特征。那么,上海市民媒介使用的时空移动性如何?它与社会阶层之间又是何关系? 本文将通过在上海进行的
2、一项大规模随机抽样调查来探讨上述问题。该调查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于 2009 年组织进行。调查对象包括上海市除崇明县外所有行政区内的常住成年人,采取多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以入户访问的方式进行。调查采用 A、B 卷,目标样本 3600 人,最终共成功访问了 2910 人,成功率为 80.86%。为使样本构成与上海市居民整体保持一致,我们运用年龄、性别、户籍、所在行政区四个变量进行了加权处理。加权后的样本(n=2910)平均年龄为 47.78岁,其中女性占 50.2%,无户籍被访者占 25.3%。 一、上海市民媒介使用的总体状况 21.媒介普及率 调查显示:目前在上海市民
3、中,各类媒介的普及率按高低排序,依次是:电视(97.9%)、手机(78.4%)、报纸(73.5%)、杂志(51.0%)、网络(48.4%)、广播(37.0%)。 由此可见:第一,上海市新媒介的普及程度较高。根据 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和工信部2010 年初发布的调查数据,截止 2009 年底,全国网络和手机的普及率分别为 28.9%和 56.3%。而网络、手机等新媒介在上海的普及程度(分别为 48.4%和 78.4%)已大大领先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手机,其在上海的普及率仅次于电视,成为第二普及的媒介。 第二,在新媒介环境下,传统媒介仍然拥有广大的受众群。97.9%的市民收看电视,使
4、电视的普及率高居首位。分别有超过七成和超过半数的市民阅读报纸和杂志。但昔日在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广播,目前的收听率为 37.0%,成为相对“小众”的媒介。 2.媒介复合使用状况 在新媒介环境下,受众是单一使用某些媒介还是会复合使用呢?调查发现,只使用一种媒介的市民比例是很低的(仅占 7.2%),绝大多数市民(80.3%)同时使用三种以上的媒介,同时使用全部六种媒介的市民比例达到 14.0%。 在传统媒介(指报纸、广播、电视和杂志)和新媒介(网络和手机)的关系上:绝大多数(80.0%)市民同时使用传统媒介和新媒介,19.0%只接触传统媒介,0.3%只接触新媒介。与此同时,80.8%的
5、传统媒介使用者至少接3触一种新媒介,而接近全部(99.5%)的新媒介使用者同时接触传统媒介。这些结果表明,仅使用新媒介而放弃使用传统媒介的比例在目前微乎其微,绝大多数市民对新旧媒介实行复合使用。 3.媒介使用时间 如表 3 所示:总体上上海市民收看电视的时间最长,平均每天超过 2个半小时(168.7 分钟);排在第二位的是网络,平均每天超过 1 个半小时(105.2 分钟);随后依次是报纸(50 分钟)、杂志(33 分钟)和广播(28.3 分钟)。 注:市民媒介使用时间的分析样本数 n=2910;各类媒介受众使用时间的分析样本数从 1076(广播)到 2846(电视)不等。 尽管电视的普及率最
6、高、市民总体的平均接触时间也最长,但电视观众平均每天的收看时间(172.4 分钟)要少于网民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217.2分钟),也就是说,网民对网络的黏性更高。 同时,广播的普及率虽然最低,但是广播听众平均每天的收听时间(76.3分钟)要高于报纸和杂志读者每天的阅读时间(分别为 70.0 和 64.7 分钟),这说明广播仍然是一种受众忠诚度较高的媒介。 二、媒介使用的群体差异及“数码沟” 表 4 呈现了六类媒介在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之间的分布情况。 由此可见:第一,不同社会群体或阶层在媒介普及率的排序上存在差异。对男性而言,网络的普及率超过杂志排在第四位;而女性阅读杂志的4比例则超过上网比例。
7、年龄在 1830 周岁之间的年轻人,最为普及的三种媒介是手机(96.5%)、电视(95.0%)和网络(90.8%),而随着年龄的增加,手机和网络的普及率不断下降。就教育程度而言,小学及以下、以及初中学历的市民,主要以使用传统媒介为主,网络普及率居于末位;月收入在 1000元及以下、以及 10012000 元之间的低收入群体,也表现出类似特征。随着学历和收入水平的提高,网络的排序不断前移。在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群体中,媒介使用率前三位依次为电视(95.3%)、手机(93.3%)和网络(86.4%);月收入 6001 元以上的高收入群体中,媒介普及率前三位依次是手机(99.3%)、电视(94.2%
8、)和网络(91.2%)。可见网络和手机已经成为年轻、高知和高收入群体日常使用的最主要媒介之一,其在这些群体中的普及率已经与电视相差不大、甚至超过了电视。 第二,新媒介使用的“数码沟”明显存在。尽管新媒介在上海市民中的普及率整体较高,但在上海市民内部,不同群体使用新媒介的比例差距较大,特别是网络。如表 4 所示,男性中网民比例超过女性近四个百分点;年轻群体(1830 岁)网络普及率是老年群体(61 岁以上)的 5 倍左右。大学本科以上教育程度的市民网络普及率达到 86.4%,而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的市民网络普及率只有 5.1%,两者之差高达 81.3%(约为 17 倍);这两个教育阶层之间手机的普
9、及率之差也达到 39.8%。再如,月收入在 6001 元以上的高收入阶层中,网络普及率为 91.2%,手机使用率几乎 100%(99.3%);而月收入在 1000 元以下的低收入阶层中,网络普及率仅为 18.4%,手机普及率为 58.2%。 5三、新媒介的功能应用分析 1.网络功能的使用 调查中我们采用五级量表(1=从不,5=经常)询问被访者对 21 种不同的网络功能的使用情况,并将选择 25 的编码为该功能的使用者。如表 5所示:上海网民对网络功能的使用,从高到低前 5 位分别是:浏览门户网站的新闻(87.6%)、使用搜索引擎(82.6%)、使用 QQ、MSN 等即时通讯工具(76.3%)、
10、在线观看或下载电影电视剧(75.9%)、收发电子邮件(74.0%)。 与全国同类同期调查相比,上海调查显示出两个明显特点:第一,上海网民对大多数网络功能的使用比例高于全国网民,这说明上海网民不仅整体比率居全国前列,而且对网络功能的应用总体上比较活跃;第二,全国网民使用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的比例高于上海网民,而上海网民对信息获取、交流沟通的“硬性”需求超过网络娱乐的“软性”需求。 论坛、博客、社交网站(SNS)等新型 Web2.0 应用成为近年网络发展的热点,它们为普通网民提供了互动、表达和参与的空间。本次调查发现,近七成上海网民(67.3%)会浏览论坛或博客,四成左右会在论坛发言或加入聊天室讨论
11、(44.8%)、以及更新个人主页或博客(38.5%),近半数网民使用社交网站(48.9%)。 总体上,在调查的 21 项网络功能应用中,上海网民平均使用了60%(12.6 项)的网络功能(标准差 SD=5.25),其中全部使用的仅有 33 人(占 2.4%)。 2.手机功能的使用 6与网络类似,随着技术发展,手机的功能也超越了单一的通讯层面,成为用户贴身、移动的信息终端与娱乐工具。我们采用了与网络类似的方法调查手机用户对 11 项功能的应用情况。结果显示如下: 上海市民运用手机功能的前五位依次是接听和拨打电话(99.6%)、收发短信(81.7%)、使用实用工具(52.5%)、拍照或拍摄录像(5
12、0.6%)、玩游戏、听音乐或从事其他娱乐活动(37.6%)。同时,调查发现目前上海市手机用户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已经达到 24.8%(即 1/4 左右),而手机报的阅读率也接近二成(18.5%)。这些发现一方面显示目前手机的使用主要集中在通信、实用工具和娱乐层面;但与此同时,手机作为新闻媒介的功能发挥也已经不容小觑。 总体上,上海手机用户平均使用了 11 项手机功能中的约 40%(4.43 项,标准差 SD=2.70)。其中全部使用的仅有 52 人(2.3%),76.8%的用户使用的手机功能在 6 个以下。 3.不同群体新媒介功能应用多元性的差异 分析显示(见表 7):在新媒介功能应用的多元化
13、方面,男女差别不大,年龄、教育和收入所造成的差异则较为明显。越是年轻,教育和收入水平越高,其所使用的网络和手机功能也越多。例如:1830 岁的年轻人平均使用了 21 项网络功能中的 15.4 个和 11 项手机功能中的 6.6 个,比 61 岁以上的老年人多使用约 8 项网络功能和 4 项手机功能。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平均使用的网络功能数超出小学及以下学历网民 5.4 个,手机功能数超出 3 个。随着个人月收入的增加,其使用网络功能的多元性也呈现增长趋势,月收入在 40016000 元之间的中高收入群体对网络和手机功能7的应用最为丰富(平均为 14.4 和 6 个)。 四、上海市民媒介使用
14、的时空移动性 媒介使用的时空移动性是指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终端、无线和移动技术的进步,受众使用媒介不必再拘泥于特定的时空范围内(例如典型的看电视场景是晚间下班后在家中客厅收看),而是呈现出移动、流动的特征(如可以上班途中在公交车和地铁上看电视、在室外无线上网)。那么,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新媒介相对普及的上海,媒介使用的时空移动性如何呢? 注:采用从 1(极少)5(经常)的五级量表测量(8=不适用),分析时将 8编码为 0,代表从不,下表同。 由表 8 可见:首先,目前上海市民使用各类媒介的主要地点还是在家,但各类媒介均不同程度地在其他场所被使用;第二,相对而言,在公共场所阅读报纸、杂志
15、的情形较为普遍,其次是听广播和上网,而看电视的情况则较少;第三,在移动状态下,收听广播的情况最为普遍,其次是阅读报刊、看电视,而移动上网的情形目前总体上尚不普遍。 由于在公共场所和移动状态下使用媒介的频率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度较高,我们将被访者在这两道题目上的回答加总取均值,代表使用各类媒介的时空移动性,并分析其与不同社会群体的关联。结果显示(见表 9):越年轻、教育程度越高、收入水平越高,其在公共场所和移动状态下使用各类媒介的频率也越高。也就是说,年轻、高阶层的市民更容易打破媒介8接触的固定时空限制,更为动态地使用媒介。 五、结论与讨论 通过本次大规模随机抽样调查,我们发现了新技术环境下上海市
16、民媒介使用的基本状况与特征。简单总结如下: 第一,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上海网络和手机的普及率远远领先,分别接近五成与八成,尤其手机已成为第二普及的媒介。与此同时,传统媒介的受众规模依然庞大,电视普及率仍居首位。调查发现,使用新媒介而放弃传统媒介的微乎其微,新旧媒介的复合使用是基本形态。 第二,在上海新媒介的整体普及程度较高的同时,不同社会群体、阶层之间的“数码沟”明显存在。这一方面证明新媒介的扩散与渗透受到既有社会结构的影响,并非所有的社会阶层和群体平等地享受新媒介给工作和生活带来的便利,仍有相当数量的中老年、低教育和低收入群体被排除在“数字大门”之外;另一方面,也使得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拥有不
17、同的媒介普及率排序对那些年轻、高知和高收入群体而言,网络和手机的普及率已基本上与电视并驾齐驱,而老年、教育和收入较低的群体则主要依赖传统媒介,这一“媒介光谱”的差异可能影响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 第三,上海市民使用网络的功能主要集中于信息获取和交流沟通,使用手机功能集中于通信、实用和娱乐。总体上虽然网络和手机都开发出丰富的功能,但被使用的只是一部分,并且功能应用的多元性在不同社会9阶层与群体之间同样呈现不平等分布年轻、高学历和高收入的群体会更为广泛地使用新媒介的功能。 最后,研究证实了在新技术环境下上海市民的媒介使用开始呈现出时空移动特点,市民对各类媒介都会在家庭或单位以外的
18、空间内使用。研究发现,那些年轻、学历和收入水平较高的市民更倾向于在公共场所和移动状态下使用媒介。这再次提醒我们,要深入探讨新媒介在中国社会的影响,不能离开社会结构的制约,必须注意到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媒介使用的不同形态。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媒体技术环境下的传播形态及效果(项目编号:2008JJD860221;项目负责人:潘忠党)、 新技术环境下的媒介使用与受众分化研究(项目编号:2007JJD860213;项目负责人:陈韬文)、211 工程第三期项目中国当代社会变迁和大众传媒(项目编号:211XK03;项目负责人
19、:李良荣)的一部分 注释: 见潘忠党、陆晔、周葆华、楚亚杰、於红梅及上海市城市居民与媒体使用调查项目组:上海市城市居民与媒体使用调查 2009,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囿于篇幅所限,这里不能列出调查抽样与执行的具体细节,需进一步了解的读者请参见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问卷调查项目简介,新闻大学2010 第 2 期 1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 年 8 月 1 日下载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信部:2009 年全国电信业统计公报,2010 年8 月 1 日下载于http:/ 信度系数分别为:.59(报纸)、.64(杂志)、.68(电视)、.63(广播)、.76(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