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闻需要解释突发事件总能引起新闻工作者极大的报道欲望和传播技能的创新欲望,重大突发事件更是如此。 3 月 20 日(北京时间)上午美国对伊拉克动武,虽然手机短信息即时传递了这一信息,电视也在第一时间播出了战争打响的画面,而且不断滚动播出,但读者依旧对报纸的报道有着浓厚的兴趣,不少报纸用多少带点得意的口气宣传本报的零售额如何如何大增,有的还刊登了读者争购本报号外的照片,形象地说明了一种现实:在媒体形态不断发展,新媒体形态以形式多样、超时空跨度等优势进军传播领域,并以短得多的时间占领了一块“地盘”的今天,报纸仍然是人们获取信息尤其是重要信息的重要来源。 随着信息传递技术的进步,电子媒体的发展与普
2、及,第一时间的优势显然已经不属于报纸。面对同一个重大信息源,面对各种形态媒体的竞争,报纸这一最传统的媒体凭什么在这场新闻大战中赢得读者?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曾说过:“后工业社会更加需要媒介传递的工作,或者说新闻解说:新闻不再是报道而是要解释。 ”分析信息,解释信息,帮助读者深刻地认识信息、理解信息,正是在这一方面,报纸有着胜过其它形态媒体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并不能自然发生作用,而是要经过内容版面内容的转递过程来体现。读者读报,总是先通过版面来接触信息,了解报社(准确地说是编辑部)对某一信息的关注度,以决2定自己是否继续通过这一媒体进一步了解这一信息;报纸编辑部也是在对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设计版面,
3、再通过版面来体现对内容的理解,并力图以版面吸引读者,以内容影响读者,以理解引导读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伊拉克战争爆发第一天的版面设计,对于报纸能否在这一宣传战役中有效地吸引读者、影响读者,有着至关重要的实践意义;对新闻传播学研究,是研究同源信息不同表现手段的难得机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与“9?11”事件相比,伊拉克战争当然也称得上是重大突发事件,但从新闻的发生、编辑对事件的认识与理解以及报道与版面的策划等方面来考察, “9?11”是更具典型意义的突发事件,而伊拉克战争则可说是“准突发事件” 。因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无论读者还是编者,事实上已经有了一种心理默契:伊拉克这一仗迟早得打,只是具
4、体什么时候开打,尚有待“突发” 。准确一点说,在 3 月 20 日(北京时间)上午美国的军事行动开始之前,已经有了一段时期的前期宣传,对这一事件的发生时间都有了基本准确的估计,无论是对事件的认识,还是技术准备,一直都在进行之中。报纸在准备,其它形态的媒介同样在积极地准备,尤其是电视,它的直播画面与即时讨论对于读者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这两个因素导致读者对报纸的要求就不像“9?11”那么容易满足,他们要求报纸给予的信息,不仅是战争本身,更是能对这场战争引起深入思考的分析,以及帮助他们进行思考的素材。这就要求报纸编辑(实际上是报纸的领导)对版面设计有明确的总体战略安排,而这种战略安排的意图在第一天
5、的一版版面上就要明显地体现出来。 3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它对这一事件的版面处理,实际上是中央态度的体现。作为全球关注的这一事件, 人民日报当然要作为一版的重要新闻来处理,从报眼往下以并列头条的位置发了一组稿件,基本上与“9?11”事件的处理方式相同,不同的是多了一张巴格达市区遭轰炸的现场照片。同时在外交部发表声明的消息中以副题明确表达了我国政府的态度:强烈呼吁有关国家停止军事行动,重新回到政治解决伊拉克问题的正确道路上来。与此相仿的是解放军报 ,但是对战争爆发消息的标题处理,在“美国打响对伊战争”的主题下面补了一行副题:“伊拉克发射导弹回应” ,更显出战争的硝烟气氛。这两家报纸作这样的
6、版面处理,反映出由它们的定位所决定的版面处理理念:客观地报道事件,表明我国政府的态度。 同样在北京的报纸, 中国青年报和科技日报就体现了另一种版面处理理念:在报纸的第一时间内,除了提供战争爆发的消息,还要帮助读者理解这场战争,了解战场形势的变化。因此,两家报纸在报眼位置刊登了我国外交部的声明,以几乎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战争爆发的消息,同时都刊登了新华社播发的美开始对伊动武示意图, 中国青年报还增发了新华社转发的法新社的军事形势图,详细标明了围困伊拉克的美军重兵部署图。 科技日报在一版的版面处理上,还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在头条位置以竖通栏的篇幅刊发了新华社电讯稿: 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拥护我国政府立场
7、表示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建设环境 做好本职工作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 。 这一电稿在当天也有几家报在一版采用,但这样的处理在当天的报4纸中可说是唯一的。 科技日报的战争爆发消息的标题也是很有特色的: 北京时间 20 日 10 时 35 分 伊拉克战争最终爆发 布什:对伊拉克军事打击已经开始 萨达姆:呼吁国民“拔出军刀”顽强抵抗 安南:感到失望和震惊 普京:这是一个“极大的政治错误” 希拉克:深表遗憾,其后果都是非常严重的 施罗德:这是一种单边主义行径 阿盟秘书长:“今天对所有阿拉伯人来说成为悲哀的一天” 这样组合新闻,第一天就在最大程度上将这场战争的性质、各方的态度以及战争的发展趋势比较直观地向读
8、者作了报告,有利于读者对战争爆发消息的理解。 素以黑底白字强烈反差组合版面著称的北京青年报 ,在战争报道上这一版面设计思想得到了最佳发挥机会。夜间空袭照片最有利于以黑为底的版面组合,增强了版面表现力,一种战争的压抑感扑面而来,而这一组稿件中的四大明星取消赴美参加奥斯卡颁奖典礼的消息,虽然不很起眼,但组合在此,既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中国人民的态度,也符合北京青年报作为青年报刊的特点。 令人不太理解的是光明日报 ,在一版报眼位置加框处理外交部声明,而不是突破报头线让这一稿件与下面的伊拉克战争爆发消息连成一5气,作为并列头条出现,这样就弱化了外交部声明的版面区位强势。而消息又没有配发相应的照片,倒是在紧
9、挨着消息的下方发了一张“位于山西省榆次县东阳镇车辋村的常家庄园”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睐的照片。面对这样一件全球关注的重大信息,竟以极其一般的版面手段处理,是很难收到重大信息应有的传递效果的。 即使在报眼位置上刊登外交部声明,标题也缺少明确的态度: 就美国等国家对伊拉克发动军事行动 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 这从版面的直观上很难明确传递我国政府“强烈呼吁有关国家停止军事行动,重新回到政治解决伊拉克问题的正确道路上来”的态度。这一版面的处理也让人联想起“9?11”事件发生时, 光明日报的版面处理上发生的同样的问题。读者不能从最重要的版面上了解到他最想了解的信息,而且是全球各报都在调动各种手段着力处理的同一重
10、大信息,这对报纸在读者中的影响力不能不说是一种自我弱化。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它的报纸在传递这一全球关注的重大信息的手法上也是有所突破的。当我们翻开一些省市的党委机关报,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有的报纸在版面处理上还是按照“习惯”与某些“上级党报” (其实各家党报之间并不存在“上下”关系)对过了版面,因而显得有些“一律” ,但是作为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的解放日报 ,在这一重大信息的处理上表现出了极大的原创力。这种原创力在这几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6一是版面区位创新。这组信息不是常规地放在从报眼往下的并列头条位置,也不是在中间插上几条稿件,而是在版面下半部划出整版三分之二的版面,以粗黑线作框,醒目
11、而不抢位,且富有强势感。 二是稿件组合创新。作为日报,不必在报道隔天重大信息方面去争时效,但可以在稿件组合上动脑子。这一组稿件没有美国空袭的消息,但是在临时辟栏的左边刊登了“本报特派报道组”发自安曼的凌晨最新消息,右边刊登了外交部声明与新华社关于各地干部群众反应的电稿,尤其是后一条稿件,没有按常规作为两条单独的稿件处理,而是合为一条消息制作了一个态度明确的标题:中国政府严重关切伊拉克战争中国人民坚决拥护政府的立场各地干部群众呼吁停止动武,表示要珍惜和平建设环境把中国自己的事办好 。在辟栏的中间是一张照片:在美国开始对巴格达空袭后,一些美国民众来到华盛顿白宫前,对总统布什表示强烈抗议,要求立即停
12、止战争。照片上的标题是: 美国等国昨天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发动军事进攻 伊拉克战争:不! 。 底部则以三条导读式的标题新闻介绍了伊拉克战争第一天的主要情况及评价。这样一种版面组合,既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的态度,也在提醒人们注意这次战争同以往几次的不同点:美国绕开了联合国。在这次伊拉克战争第一天的报道中,几乎所有报纸都把标题的重点放在战争形态上,可能唯有解放日报的这一标题是从战争的法律性质上来提出问题的。 三是图片运用的创新。几乎所有的报纸在当天一版提供的照片都是7战争现场,而且极大多数是美国导弹巡洋舰“邦克?希尔”号发射战斧导弹的照片,唯有解放日报用了一张美国民众在白宫前进行反战抗议的照片。这张照
13、片上的黄底黑字“NO”显得特别醒目,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不但巧妙地表明了编辑对战争的态度,而且也让读者了解到:美国发动的这场战争连美国人民也是反对的。 相比之下, 文汇报的一版版面处理,虽然也有高过别的报纸的地方,如不是把重点放在战争爆发,而是从日报的特点出发,只用一个肩题“伊拉克战争昨爆发”就带过了前一天电子媒体和晚报已经报道过的新闻,而把信息传递重点放在“美军今晨发动地面进攻”上,在时效上化被动为主动,但是新闻的组合和版面设计还没有跳出一般的组版观念,因而对读者的视觉冲击力就略显不足,帮助读者理解战争的性质和特点也缺乏单刀直入的直接性。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上海有两张晚报,而对于上午发生的突
14、发事件,晚报是最有时效优势的。可以说新民晚报与新闻晚报在版面的处理上也是很有特点的。 新民晚报在伊拉克战争打响之前就在“环球”专刊上对这场不可能回避的战争开始了系列报道,对战争双方的情况提供了详细的资料,因此当战争在上午爆发,虽然不是专刊正常出版的星期五,但下午推出“环球”特刊,并以连版形式强化报道。右侧的特大标题: 绕开联合国 美国动了手 8伊拉克战争上午爆发 这就显得特别有气势,配之以夜视镜拍下的绿色基调的照片,读者在视觉受到强烈刺激的情况下,必然会用心阅读特刊上的其它稿件,这就有助于对战争爆发这一信息的正确理解,比如关注石油市场。不知是否有意,左上角所选的美军动员的照片,背景上有一行黑底
15、白字的英文标语:“We Will Always Remember 9?11”,似乎告诉读者,美国的这一“理由”多么虚伪,多么苍白! 同样, 新闻晚报当天的一版也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从晚报的定位和特点出发,它不需要像党委机关报那样较多地考虑伊拉克战争稿件与其它稿件的关系,它完全可以按照信息传递与接收的规律,以满足读者对重大信息的需求为编排取向。因此,它的版面组织指导思想是“客观、公正、全面、超脱” 。头条是大标题下的短消息:伊拉克战争爆发。而且以“本报特派记者张陌、褚宁上午 10:36 发来消息”为肩题,就更加强了信息的可信度、现场感和及时性。版面中间上部是一张大的巴格达上空响起空袭警报的电视照片
16、,中部是美军对伊作战示意图,图中的 B2轰炸机以嚣张的气势打破了画面的静态,给读者以咄咄逼人之感,增强了整个版面的立体感与冲击感,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左侧的“滚动消息”以时间为序, “先播后看”地客观报道了事态的进展;右侧的“新闻链接”则以逻辑线索提供相关信息,为读者在战争一开始就能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这场战争的全貌创造了条件。 由于篇幅的原因,我们不可能对这一天的报纸版面一一评说,但是9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一重大的“准突发事件”为我们的媒体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编辑思想训练和编辑技能创新的机会,总体说来,各报在这方面都有一种对新闻信息再创造的愿望与实际努力,而且也都取得了程度不同的成功。但是也应该看到,有个别报纸的反应并不是十分敏锐的。比如,有的报纸可能因为出版周期等技术原因,3 月 21 日出版的报纸,依然没有关于战争已经爆发的任何信息,而且个别标题的制作也有可能引起歧义。这样的报纸,虽然以“新锐”为号召,但在重大信息面前因缺乏果断的技术操作而影响了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就有可能影响读者的信任度。这是出版周期较长的报纸在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要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