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闻引人 思想服人 语言感人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方针。要把正面报道做精彩,就必须尊重新闻规律,让鲜活的新闻来吸引人,让深刻的思想来说服人,让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感动人。 一、以鲜活新闻来吸引读者的眼球。报纸要宣传党的主张,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报纸是新闻纸,没有新闻,就谈不上报纸。读者买报,买的就是新闻。离开了新闻,离开了鲜活新闻,报纸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谓唱响主旋律,就是要以足量的、鲜活的主旋律新闻占据版面,吸引读者的眼球。 近几年来, 沧州日报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我们在要闻版设立固定专栏,开展“基层鲜活新闻赛” 。力图把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最大限度地统
2、一起来,要求鲜活新闻首先是动态的事件,是刚刚发生、人们想知愿知而未知的事情,又是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密切配合的。如“神舟五号用上咱的银镉丝” ,不说正文,只看一下新闻的题目,便让人耳目一新。 鲜活新闻,是由新闻本身的性质和采编的角度和时机决定的,这就是说,会议、活动中,只要慧眼识珠,捕捉及时,也能抢抓到鲜活新闻。在一次沧州市政府的常务会议上,记者发现会议邀请了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加,并在会议上听取了他们的意见。记者敏锐地抓住这一新闻,认为这是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一个尝试,于是,除了报道正常的会议外,2又采写出让决策更加民主和科学,市政府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常务会的鲜活新闻,和会议报道相得益彰,
3、反响很好。 我们也有一些报道尽管热热闹闹,甚至得到领导或有关部门的表扬,但引不起读者的关注,关键是报道中的新闻价值小,只注重了上级对政策理论层面宣传的要求,而忽略了读者想认知的内容,这样的报道再热闹,也起不到入脑入心的作用。要让正面报道吸引读者的眼球,必须纠正长期存在的重宣传价值轻新闻价值的现象。 捕捉鲜活新闻,记者必须能“跑” , “脚底板下出新闻”是老新闻工作者的经验之谈。记者必须吃透上级精神,深入到基层中去,在火热的生活现场抢抓出鲜活的新闻来,只有这样的报道才会打动读者,这样的报道才更会有吸引力。 二、以思想深度激发读者的思考。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说,读者看到了的新闻,你没有看到,这是一个不
4、合格的记者;读者看到了,你也看到了,这是一个一般化的记者;读者没有看到而你却看到了,这才是一个优秀的记者。这里所说的“看到” ,是一种“发现力” ,是对新闻事件所蕴含思想内容的阐释。如何再在报道中激发读者对新闻的关注,这一点要靠对新闻的挖掘和经营,用思想的深度来彰显新闻的价值,激发读者的思考。如果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思想便是报道的灵魂。尤其是主流阅读人群,新闻的思想性往往决定着他们对新闻的欣赏度。 如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的国民党政权,建立了新中国,并领导人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这一历史成就国人都是知道的。在一些阶段性年份的国庆节前后,各家媒体总是策划一些重头文章,来讴3歌新中国的诞生
5、和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报道的主题是一样的,关键是看报道的思想深度。去年,在喜迎国庆节的报道中, 沧州日报策划了“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迹走”系列报道。沧州是革命老区,许多革命前辈战争年代在沧州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记者重新沿着先烈的足迹采访,重温先烈们的战斗故事,感受先烈们为之奋斗过的地方发生的变化。通过记者的见闻,把先辈们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人民致富奔小康的壮举形象地报道出来,让人民群众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报道可信,令人备受鼓舞和启发。正是文章的思想性,才使得这一组报道有了厚度,有了感染力。 思想深度,体现着记者的政策水平、业务修养和对新闻本质的
6、把握。这听起来好像一个玄虚的名词,其实,有时或许就是新闻中的一句话。沧州日报获河北省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废水池变成了天鹅湖一文,只是一篇五百多字的短消息,正是注入了“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阐述了抓环保与抓发展的关系,才使得这则消息发人深思。可见,新闻思想够不够深,不在它的篇幅长短,关键看你对新闻的把握,能否把新闻的本质讲透彻,让读者从中得到启发和触动。 新闻的思想深度来自于记者的思想高度,提高记者的思想高度,记者必须能“学” 。记者只有强化学习,不断增强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才能在捕捉新闻时敏锐地抓住新闻中的闪光点、读者的关注点,采写出的新闻才让人信服。 三、以群众语言感染读者的情绪。正面报道不但
7、要以新闻引人,以思想服人,还要以情感动人,而情感的载体是语言,只有语言“亲和”4才能打动读者的心。 一些读者反映有的正面报道不好看,一方面有内容角度选择上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语言上的缘由。有些作品是从公文中套来的,语言干巴,满篇的官味、 “八股味” 、材料味,一上来就是“为了” ,文中常用“该村” 、 “该同志”等,说的不是群众话,也就不会对读者的阅读胃口,有读者戏言,有些“新闻”挂上个“红头”就是文件。新闻是面向大众的,就应多用群众语言,以群众语言来增强新闻的亲和力。 沧州日报一位记者采访枣园培训课,培训场面很感动人,可反映到稿件上却见不到相关内容,多是枯燥的程序化的内容。再和记者商讨,记者说起一个场面, “专家抡起斧子,咔嚓一下,把一棵大桄子砍下来,枣树主家啊得一声疼得捂上眼睛!”多么感人的镜头,动人的语言。于是,这篇稿子重新修改,把群众的话语加进去,一下子突出了现场感。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学习群众语言,必须有扎实的作风做保证,要深入基层,和群众交朋友,用真情打动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有时,群众的一句口头语、歇后语、甚至一句方言,都会为新闻增色,让读者感到亲切、受到感染。做好正面报道,是党的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让正面报道更精彩是记者编辑努力的重点方向。正面报道不出色,唱响主旋律就很难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沧州日报社)